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学生的养成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养成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养成教育
星城中学张竞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合自己二十余年的从教经验,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浅谈一下中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
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作为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毋庸置疑,教师本人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要用自己的良好的素质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

(一)用良好的思想影响学生的思想。

中学生处于不稳定的青春期,思想波动很大,很容易被不良的思想所占领,所左右。

因此我们要用正确的思想影响学生。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帮助学生分辩真善美与假恶丑。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做人大度,没有不良嗜好。

教师应多阅读一些有思想有深度的书籍,使自己的思想豁达。

对待学生要友善关心,宽严相济。

(二)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

有了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

二十年如一日,我上课凭良心,凭道德。

从未迟到早退过,总是按时到或提前到,为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

批阅学生的作业总是全批全改,雷厉风行,从不拖拉。

我不乱扔纸片,不随地吐痰,在课堂上不说脏话。

有事针对某一学生说总是轻移步,走到学生近前,再轻声细语,不影响其他学生。

我经常见到这样的老师,一件小事就大喊大叫,引起所有学生的注意。

其实这样做,不光打搅了大家的工作和学习,而且在学生中失去威信,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

如果每个教师都能用负责任的言行去无声的影响学生,这种教育恐怕比一百万次的苦口婆心更有效果。

(三)“影响”学生的学习。

现代社会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更应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办公室里,分心的你看到同事们一个个安安静静的坐在办公
桌前埋头工作,自己就觉得愧疚不安。

从而也静下心来去工作。

所以学习型的教师同样会给学生以启迪。

上下课间,学生无意中瞥见老师认真批改作业的身影;茶余饭后,望见老师手不释卷如饥似渴的阅读;……都会启迪学生的心灵。

(四)“以情养情”。

人人都是有情感的。

而教师的情感最为真挚,神圣。

不要刻意隐瞒自己的感情,哪怕你想哭。

教师要学会“动情”。

你想表扬学生吗,那就不要扭扭捏捏,大声的表达出来,让学生听到你天籁般的语言,看到你真挚的笑脸。

你因汶川特大地震的英雄而感动的落泪了,那就让泪水尽情的流吧,让学生发现一个多情的教师,一个平凡的好人。

注意要“动情”不要“动气”。

人生的旅途注定充满酸甜苦辣咸。

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才可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拥有感恩之心的人。

(五)学会生活,做有情趣的人。

教师不是清教徒,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

我们除了认真的工作,工作之余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情趣做个有情趣的人。

我们唱歌,跳舞,聊天;我们上网,旅游,散步;我们养花,下棋,打乒乓球。

我们无形中得到了放松,丰富了生活,锻炼了身体,提高了智商,陶冶了情操。

总之,养成教育重在“养成”,好习惯是养成的,好习惯是培养的,好习惯是学习得到的。

所有教师都要做学生的楷模。

二、养成教育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新课题。

现在的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社会上流传过的脏话、痞话、以及不文明的行为,可以毫不顾忌地说,待人长幼不分。

很多学生在家长溺爱下自理能力较差,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放在书包里都是家长代劳的。

造成学生做事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面对现状,学校要不断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仅靠单纯的几个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家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

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
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所以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从点滴抓起。

(二)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

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无辄了。

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如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由于这个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是不可能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断鼓励,才能见效。

(三)养成教育要广泛动员社会和家庭,形成养成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我班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不做作业,整天看电视,每天晚上不按时睡觉,学习用品到处扔……,希望老师严格教育。

”难道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就可以放手,一点责任也没有吗?《三字经》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要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对学生的进行行为训练,只有长期、反复、不断的强化,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