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 狱内罪犯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笔者是一名具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试资格的医生,笔者共接诊了有各种心理问题的服刑人员126人,进行了254人次的个别心理咨询和心理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将情况分析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126名求询服刑人员中本省籍101人,外省籍25人:年龄18至55岁,平均3o.8岁;已婚41入,未婚72入,离婚12入,丧偶1人;文盲5人,初小9人,小学37人,初中54人,高中17人,大专以上4人;盗窃47人,抢劫33人,诈骗11人,贩毒、强奸、故意伤害各7人,流氓4人,绑架、敲诈勒索各3人,受贿2人,虚开增值税发票、交通肇事各1人;4年以下有期徒刑16人,4至7年有期徒刑46人,7年以上至15年有期徒刑64人;前科一次16人,二次6人,三次2人,四次1人,有前科者占20%。
126名服刑人员中咨询一次73人,二次14人,三次11人,四次22人,五次4人,六次2人。
二、主要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一)心理问题126名服刑人员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的主要心理问题为:1.情绪沮丧忧郁,兴趣缺乏,消极悲观,对前途无望,无改造目标者21人;2.情绪紧张,恐惧、焦虑,心烦意乱,坐立不安者11人;3.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力差,愤怒、冲动,经常违纪者10人;4.不能适应狱内生活,人际交往差,人际矛盾或人际关系紧张者12人;5.敌意、偏见、认知歪曲,不认罪、不服判,逆反、抗拒,不服管教者16人;6.因挫折与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引起持久性精神紧张、过分焦虑,躯体不适感,疑病、顽固性失眠者11人;7、患慢性躯体疾病久治未愈,引发心理情绪反应,感觉痛苦、失望者9人;8.言语荒谬,行为怪异,情感淡漠,出现妄想幻觉者8人;9.智力低下、学习困难,社会适应不良者2入;10、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缺乏罪责感,行为冲动。
冷酷,屡教屡犯,难以吸取教训者8人;11.因逆反心理严重、犯警关系紧张产生心理危机导致自伤自残者2人;12.因性饥渴而过度手淫者3人;13.担忧释放后前途者2人;14.自卑、失去改造信心者2人;15.伪装疾病,企图保外就医者2人;16、对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信念和态度发生了病态的歪曲,并用病态歪曲的方式来解释自己与他入关系的结果者2人;17.患脑肿瘤引发意识障碍、行为紊乱者1人。
(二)心理疾病126名服刑人员的主要心理问题,其中54人属与狱内服刑改造生活相关联的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占%;另外72人心理问题较严重,对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占%。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所患心理疾病分为9类,其中序号1至7是传统分类中的重性精神病,即现代分类中的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共52入,占心理疾病犯的67.5%;序号8至9是传统分类中的轻性精神病,即现代分类中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共25人,占心理疾病犯的32.5%。
三、心理咨询结果通过与求询服刑人员的心理沟通,并应用倾听讨论、疏导渲泄、教育指导手段和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的专项技术,135名求询服刑人员中119人咨询效果显著,在所在监区的配合下,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基本消除,能积极地投入服刑改造生活,占88.1%;10人有一定的咨询效果,但心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占7.4%;4人因严重精神病发作,危及监管安全,经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依法予以保外就医,占3%;2人心理疾病未愈,仍在综合治疗当中,占l.5%。
135名求询服刑人员在咨询结束后,大多能放下心理包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积极改造,有91人获监狱行政奖励,占67.4%。
其中监狱表扬一次42人,二次2o人,三次11人,四次6人,五次1人;监狱记功一次34人,二次20人,三次10人,四次2人,五次1人;监狱单项奖励一次1o人,二次3人。
135名求询服刑人员中10人被评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其中一次9人,二次1人;7人被评为市监管局改造积极分子,其中一次6人,二次1人。
135名求询服刑人员中29人获司法奖励,占21.5%,其中减刑一次28人,减刑二次1人。
四、心理咨询效果显著的典型案例[案例1]黄犯,男,1964年4月生,已婚,初中文化,江苏人,农民(个体驾驶员),1994年4月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1994年11月移押我监。
黄犯入监一周即出现双下肢浮肿不能行走,后又出现右上肢不能运动,自诉曾有“脑震荡后遗症”和“脊骨断裂后畸型”病史,不能劳动,生活、起居均由他犯照料。
曾多次在卫生所诊疗,并于1995年元月送监狱局总医院住院诊疗一月,出现诊断“极性坐骨神经痛”,出院后黄犯仍不能行走,白天双下肢及右上肢皆不能运动,一切活动及生活皆需别人帮助,但夜间入睡呈自由位置,双下肢可以翻动。
黄犯肢体瘫痪持续7月余,心理门诊获悉后采取主动干预,下监房对黄犯进行了详细体格检查、心理检查、心理测验、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
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中发现黄犯警威性高,三肢瘫的症状不符合医学规律,不符合神经系统分布和正常解剖生理特点。
心理测验提示黄犯为神经质人格和有伪病倾向。
心理检查发现黄犯存在较强保护机制,行为动作做作。
在经过调查观察和详细体格检查后排除了神经系统疾病致瘫痪的可能,确诊为“伪瘫”,立即实施了对黄犯的心理矫治。
第一次心理交谈中首先讲解解剖生理特点,然后一针见血地对其三肢瘫痪的症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三肢瘫不符合医学生理规律和装病问题的严重性及后果,并向其提出“下台阶”的方法,让其考虑。
次日的第二次心理交谈中黄犯承认了伪装瘫痪的行为,诉“我刑期长,害怕,想早点出去,听说真正不能走路就能保外就医了,所以我就不动了,干脆就装到底了”,并对装瘫被揭穿顾虑重重。
针对黄犯的心理状态,心理医生运用现实疗法的心理治疗技术,指出他装病的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过去的犯罪行为和现在的装病对抗改造的行为都是愚蠢、有害的,必须正视和面对刑期长和装病被揭穿这一现实,采取现实的态度和积极的行为方式来适应改造生活和改变刑期长这一事实。
交谈结束后黄犯表示接受忠告,恢复正常人生活。
第三次心理交谈在心理门诊室进行,黄犯已能正常行走,并告知已在分监区承认了错误,但对后果有所担忧。
心理医生除给予精神鼓励外,继续运用现实疗法进行心理治疗,交谈结束后,黄某已具备了一定的抗挫折力,表示接受惩罚,吸取教训,踏实改造,争取通过正当途径提前出狱。
一直来黄犯踏实改造,积极劳动,认真学习,获监狱表扬3次,记功3次,2次被评为监狱服刑人员改造积极分子和2次被评为监狱局服刑人员改造积极分子,2次获减刑司法奖励,被减去徒刑2年6个月。
【案例2】严犯,男,1979年2月生,未婚,高中一年级文化,上海市学生,1996年8月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1996年10月押少管所服刑,1997年4月移押我监。
严犯入监后因劳动工种变动觉得很不适应。
加之其父探监时诉身体不佳,严某出现心情烦躁,坐立不安,紧张害怕,以致为小事与同监犯斗殴,劳动中经常上厕所,但又不大小便,不能完成劳动指标,渐之对前途悲观失望,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夜间多恶梦,于1997年7月20日投信心理咨询信箱,要求心理援助。
1997年7月22日进行了第一次心理咨询,首先倾听了严某的诉述,鼓励其畅诉欲言,将心中的苦闷统统渲泄出来。
然后再应用一般性心理支持疗法给予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
1997年8月12日进行第二次心理会谈,首先与严某一起分析他的心理测验结果,共同讨论了心理素质方面的不良倾向性,然后指出了其神经质人格、情绪不稳定性和人际关系不助调等方面的心理缺陷,严某责示认同。
严某诉述,虽经努力仍培养不出对现劳动岗位的兴趣,劳动中仍提不起精神,无法完成劳动指标,对前途无信心。
考虑到严某的焦虑、忧郁情绪和注意力分散及人际矛盾等心理问题是在工种变动、环境变化后产生,所以采用了“改善环境与指导适应”心理疗法和“开之以其所苦”的疏导疗法,对严某进行狱内服刑环境和人际交往的指导,劝导其采取现实的态度,面对和适应环境的变化,树立改造信心,改变消极心理状态。
同时又与所在监区进行磋商,“解铃还须系铃人”,从有利于调动服刑人员改造积极性出发,建议在适当时候重新调整劳动工种。
另外针对其较重的焦虑、忧郁情绪和睡眠障碍,给予适量抗焦虑药治疗。
在监区的密切配合下,对严某又进行了二次心理咨询和心理综合治疗,其焦虑。
忧郁情绪消失,睡眠正常,自控力增强,人际关系改善。
严犯心态稳定,积极劳动,认真学习,遵规守纪,努力改造,获监狱表扬3次,监狱记功2次,l次被评为监狱服刑人员改造积极分子,获减刑司法奖励1次(8个月)。
【案例3】蔡犯,男,1952年4月生,离婚,大专文化,上海市人,1976年至今,多次触犯刑律被判刑4次,曾因脱逃被加刑1年。
1995年2月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1996年9月移押我监。
入监初,蔡犯想搏得干警好感,以便挑个“洋差”,曾有过帮助文盲服刑人员代写书信和汇报材料,给经济困难服刑人员物质帮助的行为,但未能得到干警的激励。
继而采取“合法斗争”,专抓干警执法中的漏洞,后发展到与干警的严重对立,不和干警讲内心话,消极怠工,对抗管教,屡次违反《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的要求,干警抱着“你犯一次错,我就整一次”的想法,在17个月中蔡犯受到5次电警棍,4次上铐(16天),l次行政记过的处罚,与干警的敌对情绪愈加严重,感觉在这里“改造无前途、无希望,要求移地改造或换队改造”,自认“思想上患了癌症”,成为一名硕危犯。
心理门诊主动配合顽危犯转化工作开展了对蔡犯的心理转化和矫治。
1998年元月18日第一次心理会谈,蔡犯抗拒、逆反心理明显、情绪激动,怨恨监区干警。
针对蔡犯的心理状态,为了稳定其情绪,采取了渲泄疗法,鼓励他把心中所谓的苦闷全部讲出来,然后给予了疏导,会谈结束时蔡犯的心理已能与心理医生相容,表示相信心理医生。
1998年2月11日第二次心理会谈,蔡犯问:“我的情况不知你调查没有,你说都是我的错吗?我错在哪里?”针对蔡犯的歪曲认知,采取了认知疗法,劝导他做监区作业,回忆入监以来的所作所为,自己哪些言行错了?该负什么责任?监区干警为什么给予处分?下次会谈交作业。
1998年2月22日蔡犯将监区作业分别投信到监狱长信箱和心理咨询信箱,自诉了入监以来的情况,信中怨恨、逆反、消极心理仍非常严重,为了有效地转化蔡犯,心理医生对蔡犯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针对其犯罪经历、心理特征和顽危行为的成因,制定了对蔡犯的矫治转化对策,得到了监区、分监区的支持和密切地配合,也得到了刑务处和监狱领导的支持,为其营造一个有利于转化的氛围。
1998年3月15日与蔡进行了第三次心理会谈,答复了来信中提出的问题,并指出他的四大毛病,对此,蔡犯表示认同。
在认同基础上,再指出他认知上以偏概全和目前的处境主要是自己造成的结果。
再应用内省疗法,让其回顾和检讨自己在适应狱内改造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态度,反省自己抗拒管教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及对自己造成的后果和损失,回忆自己曾有过的幸福自由的生活,激发其靠拢干警,积极改造,争取奖励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