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专科—法理学自测试题及答案—、填空题1.法学是一切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个别性调整是按照针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一次性的调整。

3.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4.法的最基本的两种职能是国家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

5.法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简称。

6.建设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理论。

7.社会主义法的重大特点之一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统一。

8.法与生产力的联系一般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9.社会规范归根结底是被社会物质条件制约的,是一定经济要求的体现。

10.法律规范一般由假定、处理和后果三个因素构成。

10.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是法的物质渊源。

12.法的实现是法律规范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

13.法律规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

14.法律关系是以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1.关于违法的正确表述是(B )A.首先是指思想违法B.必须是以违反法律为前提C.一般不需要行为人的故意D.可能是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2.在法律解释中,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来说明法律规定的含义的方法,被称为(C)A.历史解释B.体系解释C.文义解释D.逻辑解释4.被称为“是实现法的作用与目的的条件,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D)A.法律效果B.法律实效C.法的制定D.法的实施5.狭义的执法的特点是(B )A.法的执行不具有主动性和单方性B.法的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C.法的执行不需要依照法定程序D.法的执行不具有国家强制性6.《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公布的案例在我国(C )A.具有普遍法律效力B.是正式的法律渊源C.是法院审理案件的参考D.是中国的判例法8.普通法法系正式的法律渊源是( C)A.判例法B.制定法C.判例和制定法D.习惯9.道德和法律的区别是(C)A.法律调整人的内心,道德调整人的外部行为B.法律具有外界强制力,道德不具有外界强制力C.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调整的范围广D.道德比较具体,而法律则比较抽象10.人权成为一项国际法原则始于(B )A.《联合国宪章》B.《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C.《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D.《世界人权宣言》11.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C )A.调控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B.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C.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D.确定性规则与非确定性规则12.法律调整是一种( B)。

A.个别性调整B.规范性调整C.习惯性调整D.具体性调整13.社会主义法同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点,表现在( C)。

A.规范内容相同B.要求相同C.指导思想相同D.调整范围相同14法的创制的结果是( C )。

A.产生监督法律的活动B.产生行政行为C.产生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D.产生司法活动16.法律调整的对象是划分部门法的( C )。

A.唯一标准B.次要原则C.主要标准D.主观标准17.以下属于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 C)。

A.司法判例B.行政法规C.基本法律D.司法解释18、我国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指的是法的( A )A、效力渊源B、实质渊源C、理论渊源D、历史渊源19、划分法的历史类型的标准是( D)A、法的制定的机关及法律的效力B、法的某些共同性或历史传统C、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D、法的阶级本质和经济基础20、以罗马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是( A )A、成文法系B、普通法系C、判例法系D、英美法系21、关于法律的溯及力问题,世界各国目前采用的通例是( B )原则。

A、从旧兼从重B、从旧兼从轻C、从旧D、从新22、下列各项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正式意义上的渊源的是( A )A、党的政策B、国际条约C、军事法规D、特别行政区的法律23、下列各项不属于法的要素的是( B )A、法律规则B、法律意识C、法律原则D、法律概念24、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属于( B )A、限制行为能力人B、无行为能力人C、有行为能力人D、有限责任人25、狭义的法的执行是指( A )的执法活动A、行政机关B、司法机关C、权力机关D、公安机关26、普通法系的发展是以( C )为基础的。

A、罗马法B、《十二铜表法》C、普通法D、日尔曼法27、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的方法在法学上一般称为( B )A、法的全球化B、法的移植C、法的现代化D、法的国际化28、我国社会主义法和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是( A )A、政策指导法、法制约政策,对立统一B、政策高于法律,法律必须服从政策C、法律高于政策,政策必须服从法律D、政策和法律各自独立,互不干涉1.在下列法学概念中,用以定义"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使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的是(C )A.法律体系B.法制体系C.法学体系D.法学课程体系29.并未规定行为规则,而规定参照、援用其他法律条文或其他法规的法律规范称之为(D )A.权利性规范B.义务性规范C.确定性规范D.准用性规范30.民法法系产生的基础是( C)A.普通法B.公法C.罗马法D.私法32.按照法的阶级本质和经济基础对法加以的划分,在法学上称之为(D )A.法律渊源B.法的历史传统C.法律部门D.法的历史类型33.下列哪种法具有保留原始社会习惯的痕迹的特点( A)A.奴隶制法B.封建制法C.资本主义的法D.任何社会的法34.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源是( D)A.政治制度的演变B.经济体制的改革C.思想文化的进步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35.在对人的效力方面,我国是采取( D)A.属地主义B.属人主义C.保护主义D.以属地主义原则为主,兼顾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原则36.我国法律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该规范属于(B )A.命令性规范B.任意性规范C.强制性规范D.义务性规范37.当代中国法的主要渊源是(A )A.制定法B.普通法C.判例法D.习惯法38.法律事实包括法律行为和(D )A.法律文件B.法律规范C.法律责任D.法律事件39.法律移植在语源上来自于( B)A.植物学B.医学C.物理学D.化学三、多项选择题1.违宪制裁的形式主要有(ABCD )A.撤销同宪法相抵触的决定与法律B.罢免违宪的国家机关领导成员C.撤销与宪法相抵触的行政法规D.撤销与宪法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E.追究制定违宪法规的国家机关的责任2.法律的空间效力通常适用于该国主权管辖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它们包括(ABCD )A.领土、领水及其底土B.领空C.本国驻外使馆D.本国在外的船舶及飞机E.悬挂本国国旗,但在外国的民房3.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法律渊源的是(BC)A.传统习俗B.国际惯例C.少数民族习惯D.行业习惯E.地区习惯4.法不同于其他上层建筑的基本特征有( ABCD)A.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B.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C.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和权力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E.法是调整思想和行为的规范5.法具有(ABCD)等特征。

A.规范性B.阶级意志性C.国家强制性D.物质制约性6.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法律原则包括( AC )。

A.法治原则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D.坚持改革开放原则7.法的创制是( AD)。

A.制定新的法律规范的活动B.不包括修改旧的法律规范的活动C.不包括废除旧的法律规范的活动D.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8.我国的立法程序,通常包括(ABCD)。

A.法律案的提出B.法律案的审议C.法律案的通过D.法律的公布9.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一般关系是(BDE)A.法制是民主的基础B.民主是法制的基础C.民主是法制的保障D.法制是民主的保障E.民主与法制相互促进10.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表现为(CDE )A.经济基础由法决定B.经济基础对法具有反作用C.法由经济基础决定D.法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E.经济以外的其他因素对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1.在我国,有权制定司法解释文件的机关是(AB )A.最高人民法院B.最高人民检察院C.国务院D.地方各级司法机关E.全国人大法工委12.法律适用具有( ABCDE)A.很大的强制性B.很强的权威性C.很强的专业性D.严格的程序性E.严格的合法性13、权利能力以(ACD为前提A、权利主体的存在B、行为能力C、法律规定D、权利主体之构成条件E、行为14、资本主义法的主要特征,一般认为主要有(CDE)A、虚伪性B、欺骗性C、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D、维护资产阶级专政和代仪制政府E、维护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人权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DE)A、只要有人类社会就必然有法存在B、只要有人类社会就必然社会规范C、法是所有社会规范的总称D、法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E、原始社会没有法,共产主义还会有法四、名词解释题1.法系——是西方法学坚持的一种法的分类方法,以法的某种共性或近似的历史传统为标准来划分法的类别,凡属于某种共性或传统的法律就构成一个法系。

2.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法律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法律部门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

3. 法的渊源——是指特定法律共同体所承认的、具有法的约束力或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作为法律人的法律决定之大前提的规范或准则来源的那些资料,如制定法、法理等。

4.法的效力——是指制定法所具有的拘束力。

5.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6.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

7.过错责任——是指以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为必要条件的法律责任。

8.法律行为——是指以权利主体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9.立法——有广狭二义。

广义上指的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各种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狭义上仅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相应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10.特别法是指对特定的人、特定的事、特定的地区、特定的时间有效的法律。

11.法律溯及力,又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它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13.法律事实——是指具有法律关联性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

14.五、简答题1.简要说明法律溯及力在不同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的情况。

答:(1)有关侵权、违约的法律以及刑事法律原则上不溯及既往。

(2)在刑事法律方面各国采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