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急性型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亚急性和慢性型除见不同程度的败血性变化外,还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本病是猪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国际兽疫局(OIE)将本病列入A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政府对该病实施强制性免疫。
现在虽然疫苗已广泛使用,但非典型性猪瘟却仍不断发生,甚至有些养殖场更换猪瘟疫苗及免疫程序后,猪瘟的防控仍不理想,本文就其原因做以下简要分析。
1、猪群的随意流动是传播和扩散该病的重要原因
国家猪瘟参考实验室王琴研究员曾报道:我国猪瘟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了猪群的随意流动是传播与扩散该病的重要原因。
通过监测,发现我国的猪瘟流行在大部分地区依然是基因2群和1群,没有发现基因3群;疫苗毒株抗原性没有发生变异,目前疫苗依然有效。
2、多种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
2.1、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对猪瘟弱毒疫苗接种猪免疫应答的影响
圆环病毒被行业内形象的称为猪的“艾滋病”,不言而喻,这是因为圆环病毒像艾滋病病毒一样,侵害的都是免疫系统,造成普遍的免疫抑制,进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
《畜牧兽医学报》2012年04期刊发了一篇题为《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对猪瘟弱毒疫苗接种猪免疫应答的影响》的文章。
文章指出:猪瘟弱毒疫苗免疫前或免疫后感染PCV2均会影响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导致PBLC内细胞因子的表达严重抑制和紊乱。
实验结果见图1。
图1:
2.2、蓝耳病毒的免疫抑制性干扰
先感染PCV2,2日后免疫猪瘟单免猪瘟疫苗
先免猪瘟疫苗,2日后感染PCV2对照组
当猪只蓝耳病毒(PRRSV )处在活跃阶段时,猪瘟抗体明显偏低,提示在实际临床上,PRRSV 对猪瘟抗体存在严重干扰。
以下图2、图3是某集团公司的猪瘟和蓝耳抗体检测结果。
图2:猪瘟抗体检测结果
图3:蓝耳抗体检测结果
数据来源:成都天邦疫病净化中心
7周龄仔猪和15周龄仔猪猪瘟抗体水平不理想,蓝耳强阳性影响了猪瘟的免疫应答。
2.3、霉菌毒素可降低猪瘟免疫效果
霉菌毒素的危害目前也越来越引起行业的重视,霉菌毒素除造成霉菌中毒,也可影响母猪的繁殖力、仔猪的成活率以及猪只的免疫抑制。
“霉菌种类极其繁多,霉菌毒素的危害有其普遍性、隐蔽性、微量性、蓄积性。
霉菌毒素能使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降,使IgM 和IgG 水平下降,直接影响接种疫苗后的抗体水平;霉菌毒素对细胞免疫反应产生抑制中,降低了对病毒病与慢性病的抵抗力。
所以必须消除霉菌的影响,防止免疫系统出现缺损、抑制,从而使猪只得到更好的免疫应答,才能提高猪场的群体抗病能力。
”(摘自:《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2年第2期,《霉菌毒素可降低猪瘟免疫效果》)
3、 疫苗本身质量及运输、储存问题
3.1、疫苗真实效价与厂家宣传不符
由于现行标准的精准度不足,造成疫苗真实效价无法得以反映。
目前猪瘟的国家检测标准是家兔效检法-RID (兔体感染量)
,这也是各企业的主要检验
方法:用无菌生理盐水将每头份疫苗稀释7500倍,注苗后,当2只家兔均呈定型热反应(++),或1只兔呈定型热反应(++)、另1只兔呈轻热反应(+)时,疫苗判为合格。
注苗后,出现其它反应情况无法判定时,可重检,重检不应超过3次。
可RID的方法有很多缺陷,也是得到行业内普遍认同的,比如:①RID对实验兔的质量标准不完善,要求实验兔应是纯系的、兔瘟抗体阴性的;②定点体温测定误差大;③实验兔个体差异大;④一批疫苗,两只实验兔,重复少,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⑤只有一个稀释度,不能反映疫苗的真实效价。
1998年,南京农业大学的杜念兴教授就撰文探讨过RID不能准确的反应猪瘟疫苗的效价:用兔体测不仅不能反映正确的毒价,且工作量大,过程长,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远不及细胞培养(TCID50)测毒。
3.2、猪瘟疫苗在运输、储存过程中,病毒粒子失去活性
猪瘟疫苗为活苗,正常保存温度要求-15℃以下,而气温在零上时,尤其夏季高温时,冰块融化后,疫苗箱内温度达到20度左右,与正常保存温度温差可高达30℃以上,疫苗被反复冻融,从而造成病毒粒子失去活性,影响疫苗的效价。
用户使用时,疫苗中可能含有足够的病毒粒子,但有效的、活的病毒粒子数却可能不足。
引起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冻干时有部分损失,也可能是因为猪瘟病毒的热敏感性较强,在运输、保存时,由于温差太大,造成病毒粒子失去活性。
为避免运输、保存过程中造成疫苗效价的损失,可使用耐热保护剂型疫苗,这种疫苗正常保存温度为2-8℃,有效解决了疫苗的冷链问题。
3.3、疫苗中含有外源病毒
猪瘟疫苗中最容易含有的外源病毒是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BVDV),它与猪瘟病毒同科同属,就像一对亲兄弟,一般的检测方法很难准确区分。
BVDV污染疫苗后不仅严重影响疫苗的效力,还能感染猪,影响猪群健康:
猪瘟病毒与BVDV血清学上存在抗原相关性,可发生交叉反应、交叉感染。
BVDV抗体对猪瘟病毒有抑制作用;BVDV活病毒粒子会降低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仔猪先天感染BVDV的症状与病变类似于猪瘟;母猪自然感染BVDV为屡配不孕、产仔数下降和流产。
因此,如果疫苗中污染了BVDV,会严重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4、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不合理主要是指免疫的时间过早或过迟。
对于仔猪初次免疫,过早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影响,过迟则会形成免疫空白期,易被野毒感染。
加强免疫过早或过迟,也会影响免疫效果,原理与初免相似。
综上所述,为取得良好的猪瘟病毒防控效果,需要引进健康的种猪,做好相关抑制性疾病的防控,保证营养需求,杜绝霉菌毒素,从正规渠道购买质量有保证的疫苗,有条件的场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合理调整免疫程序。
此外,稀释疫苗时,还需注意,疫苗的冻干块是否变形,瓶壁是否有裂痕,如有这些现象,疫苗应弃之不用。
接种疫苗时,应根据猪只大小选择合适的针头,出血猪只应补针,同时应只接种健康猪只,病猪和瘦弱猪应在恢复健康后补打疫苗。
成都天邦郭海荣
201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