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小学“传统文化”教科书共分六册,其中二年级学习第二册。
本学年学习第二册。
课本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经典驿站;第二单元艺术乐园。
共分为18课。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共17课。
学习本单元,就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当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
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需要很好地学习。
正所谓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
第二单元艺术乐园:只有18课,学习这一课,要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1、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3、当学生知道这一切,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做一个中国人,真好!三、学生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动脑思考。
总的来说学生学习风气浓厚,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主动大胆的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能够背诵课文,并能司出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措施: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愿的学、主动的学。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优生帮助差生学习。
2、采取读、诵、记、背的方法,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
五、教学进度:第一单元敏而好学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敏而好学。
5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懂得敏而好学,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1玉不琢不成器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学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懂得玉不琢不成器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组讨论时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观察图片,图中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二、诵读感悟。
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
师范读,生读。
2质疑释义。
教师出示课件,为生解读句意:《悔学》: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做的东西,它固然有好的好本质,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从品德高尚的君子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3背诵原文,诵出节奏韵律。
三、绘本启智:读故事《卞和献玉》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启发?四、知行合一:学习要不怕苦,不怕累。
玉与人的“关系"共同之处:两者都要“加工”,否则不成大器不同之处:玉不雕琢,不会失去本性;而人则不然。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拓展演练:六、教学反思:2知所知明不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家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懂得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组讨论时的答题板。
学生准备: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有关求知的诗词、文章的资料。
2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说说这是谁?二、读典明理: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范读,生读。
2、质疑释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三、绘本启智:1读《诸葛亮智斗司马懿》,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从司马懿中计我们可以懂得对付一个人要能够从他的弱点入手方能够将其击败。
2读《菱角的尴尬》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寻找生活中不懂装懂的危害?四、知行合一:1、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情,你是怎样做的呢?2、同桌说一说,互相学习纠错。
五、拓展阅读:1、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君子(品行好的人)不要隐藏自己的短处,不知道的就问问别人,不能做到的事情就要向别人学习。
大概意思就是不要不懂装懂,多一些不耻下问的精神。
应该踏踏实实的学习。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六、力行体验七、、星星点灯:不懂的问题多请教别人。
不会的知识多查找资料。
不懂的事情不装懂。
——《弟子规》七、课堂反思:3 时习之亦说乎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朗读时注意节奏韵律,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论语的丰富内涵。
3培养学生养成学过的内容经常实践的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说一说你对孔子了解。
今天,我们学习——时习之亦说乎。
读典明理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2学生读。
3教师讲解句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
译文:孔子说:"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三、绘本启智。
1我们讲一个《临池学书》的故事。
2讨论一下,王献之学书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三、实践延伸、知行合一。
学新知,常温习课外书,勤阅读。
写好字,常练习。
四、拓展阅读分小组讨论如何进行:文明就餐;有序乘车;学生汇报。
文明小常识。
小学生文明就餐礼仪1饭前要洗干净手。
2排队有序不讲话。
3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发出声音。
4桌子上不掉饭粒。
5饭后凳子放归原处。
拓展阅读。
陈静立身,从容说话。
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小儿语》释义:待人接物要沉着冷静,说话要平和从容。
言行不庄重会被人嘲笑。
板书设计:3容有度言有章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
——《幼学琼林》课堂反思:4 精于勤荒于嬉教学目标了解《礼记.中庸》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只要勤于思考、学习、耕耘,人生会更加光彩。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只要勤于思考、学习、耕耘,人生会更加光彩。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告诉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庸》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学习新课二、学生自读“读典明理”人一能之,几百之;人十能之,几千之。
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句说的什么意思学生交流老师讲解读《凿壁偷光》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指名说一说。
学生看图学习“知行合一”说一说自己做到了哪些?课外拓展自读课本22、23页行为演练按照课本23页“星星点灯”说的去做板书设计敏而好学玉不磨,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与:美玉琢:雕琢器:器物到:道理教学反思:5、至诚者,能动人教学目标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理解名句意思,了解有关故事2、联系实际,理解名句,体会所蕴含的道理3、学会诚实守信,养成良好品德。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教学重难点: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2、学会诚实守信,养成良好品德。
教学过程1、情趣导入,激发兴趣昨天我听到xx和xx约定去广场玩,约到了吗?你们两个现在友谊是不是加深了?你们互相遵守了承诺,在古代叫作:至诚者,能动人(板书题目)探究新知,体验乐趣读典明理(1)出示句子,师生共读名句。
(2)师讲解来源、意思。
(3)思考: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2、绘本启智生自读绘本故事《一诺千金》谈读后感看视频《一诺千金》,加深理解三、评价反馈,激励指导知行合一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怎么做呢?行为演练:我们来约定四、课题总结,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学习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拓展阅读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板书设计至诚者,能动人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教学反思:6、知错改善大焉一、教学目标:1、对“错误”“犯错”有正确的理解,这是每个人在成长阶段必然经历的。
2、懂得“犯错”后不找借口,能坦然承认,及时改正。
3、对于身边的人犯错,我们有义务去提醒。
二、教学准备:1、课件2、学生感言纸三、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封蔺相如因为辅助赵王有功,所以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将军廉颇还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提问:听了故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二)坦白承认,不找借口1、过渡:《左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这是古人面对犯错的态度,那今天的我们,面对错误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2、先看以下情景:一天下课,小明在走廊上哭了,老师闻讯而来,问小明:“小明,为什么你哭了呀?”“是小东刚才推了我一下,我撞了在墙上,现在头有点痛?”于是,老师找来小东并问他:“是不是你推了小明?让他撞在墙上?”小东委屈地说:“是他先打我的。
”小东这样做对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三)小错即改,累积可怕过渡:你们都说得很好,现在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小宝和大伟在陈阿姨窗前踢球,不小心打碎了玻璃,他俩立即向陈阿姨认了错,还给陈阿姨送来了玻璃。
从此以后,大伟再也不在别人家的窗前踢球了。
小宝仍在那儿踢球。
你喜欢故事中的大伟还是小宝呢?先不用回答我,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
请同学们拿出感言纸,翻到背面空白的地方,然后再拿出一支铅笔。
实验开始:1、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条比较轻的铅笔道,然后用橡皮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