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实验高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2019—2020学年文言文导学案

(完整word版)实验高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2019—2020学年文言文导学案

文言文 导学案(8)《阿房宫赋》【教材复习】一、背诵课文,完成《再读教材古诗文》第375---376页相关习题。

二、断句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翻译: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2.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典例示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尚书仆射景仁从祖弟也。

荒乱之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凶事尽其力用数月之间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

元兴..元年,桓玄克京邑,丹阳尹卞范之势倾朝野,欲以女嫁方明,使尚书吏部郎王腾譬说备至,方明终不回。

桓玄闻而赏之,即除著作佐郎。

方明事思忠益,知无不为。

高祖谓之曰:“愧未有瓜衍之赏,且当与卿共豫章国禄。

”屡加赏赐。

方明严恪,虽处暗室,未尝有惰容。

无他伎能,自然有雅韵。

丹阳尹刘穆之权重当时,朝野辐辏,不与穆之相识者,唯有方明、郗僧施、蔡廓而已;穆之甚以为恨。

尝年终,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使过正三日还到。

罪应入重者有二十余人,纲纪以下,莫不疑惧。

囚及父兄皆惊喜涕泣,以为就死无恨。

至期,有重罪二人不还,方明不听讨捕。

其一人醉不能归,逮二日乃反;余一囚十日不至,五官朱千期请见欲白讨之,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囚自当反。

囚逡巡墟里,不能自归,乡村让之,率领将送。

遂竟无逃亡者。

远近咸叹服焉。

遭母忧,去职。

服阕,为宋台尚书吏部郎。

永初三年,出为丹阳尹,有能名。

转会稽太守。

江东..民户殷盛,风俗峻刻,强弱相陵,奸吏蜂起,符书一下,文摄相续。

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邑里惊扰,狗吠达旦。

方明深达治体,不拘文法,阔略苛细,务存纲领。

州台符摄,即时宣下,缓民期会,展其办举;郡县监司,不得妄出,贵族豪士,莫敢犯禁,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狱。

东土至今称咏之。

性尤爱惜,未尝有所是非,承代前人,不易其政。

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

元嘉三年,卒官。

(节选自《宋书·列传..一十三》) 第一时段:读懂文言 1.朗读文段2遍。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桓玄克.京邑 穆之甚以为恨. 方明不听.讨捕 欲白.讨之 遭母忧... 服阕.. 3.概括说明谢方明的形象特点。

第二时段(约10分钟):题型训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荒乱之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凶事/尽其力/用数月之间/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B.荒乱之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凶事/尽其力用/数月之间/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C.荒乱之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凶事/尽其力/用数月之间/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D.荒乱之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凶事/尽其力用/数月之间/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兴,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

B.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省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的地区为“江东”。

C.连坐,我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罚的制度。

D.列传,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

司马迁首创,为其以后纪传体史书沿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方明有高尚情操。

卞范之权势很大,想把女儿嫁给他,让尚书吏部郎王腾百般劝说,但他始终不答应,得到了桓玄赏识。

B.谢方明不攀权附贵。

刘穆之权重一时,朝廷内外的人士都争相攀附,但谢方明不与其相交,使得刘穆之对此深以为憾。

C.谢方明有仁爱之心。

回家的二十多个犯人中,有两人未及时归狱,谢方明不让人去捕拿,遭到了五官朱千期的反对也不改变。

D.谢方明治政深得民心。

谢方明在任会稽太守时,面对江东地区乱政的恶劣现象,他采取措施,废除不当做法,得到了百姓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年终,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使过正三日还到。

(2)囚逡巡墟里,不能自归,乡村让之,率领将送。

第三时段(约5分钟):翻译下面文言文片段永初三年,出为丹阳尹,有能名。

转会稽太守。

江东民户殷盛,风俗峻刻,强弱相陵,奸吏蜂起,符书一下,文摄相续。

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邑里惊扰,狗吠达旦。

【提升训练】1.断句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2.解释加点字词,翻译划线语句人也,问以问所学也。

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时文选读】编者按:著名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爱国就是要爱岗敬业,爱国就要热爱脚下这片土地。

作为一个普通人,王继才夫妇秉持“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的信念,坚守开山岛32年,他们能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行动点亮了中国人的信仰明灯,这何尝不是一种爱国?坚守心中的“开山岛”(题目运用比喻手法,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①“一座岛,两个人,三生不离。

”王继才夫妇默默坚守开山岛32年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无数人。

这座“馒头大的岛”,缺食少淡水,石多泥土少,飞鸟不做窝,台风时常扰。

王继才夫妇何以能在这里深深扎下根?他们的回答是:“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

”(介绍开山岛的基本情况,引出王继才夫妇的感人事迹。

)②心在哪里安放,人生之树就会在哪里生根。

王继才第一次登上开山岛时,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名人”。

他之所以能在贫瘠的小岛写下人生的华章,是因为他对家园、对祖国爱得深沉。

实际上,无论是祖国东端的黑瞎子岛,还是南沙南端的华阳礁,抑或莽莽高原的“雪域孤岛”、大漠戈壁的“沙海孤岛”,都有王继才那样忘我奉献的“守岛人”。

在他们眼中,自己所站立的地方就是祖国,每一寸土地都“闪烁着异邦人所不能领略的美”。

正因此,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根扎在“岛上”,让生命之花绽放在岛上。

(揭示王继才那样的“守岛人”忘我奉献的原因:他们对家园、对祖国爱得深沉。

)③岛,在他们的脚下,也在你我的心中。

对国土的热爱,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一种情愫;对国家的热爱,是滋养我们精神的一种养分。

这种热爱,在撤侨行动中,体现为我们被那句“祖国接你回家”催动的热泪;在南海仲裁案后,体现为我们对那句“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点赞转发;在每一次国旗升起时,体现为我们心中澎湃着的自豪与自信。

这是一种再朴素不过的感情、再自然不过的共识,因为爱国是最纯粹的,并不需要什么理由。

(爱国是最纯粹的,并不需要什么理由。

)④爱国是一种情感,也见之于细微的行动,体现在日常的点滴。

这看起来似乎并不难,但像王继才那样几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却又是“最难最难的”。

黄旭华隐居荒岛30年,抱定“搞不出来核潜艇,我死不瞑目”的决心搞科研;林俊德埋名大漠52年,参与中国全部核试验;王泽山用了62年时间,把火炸药这个“冷门”专业给做“火”了……他们之所以能一以贯之地勤勉奉献,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做别人做不成的事,正因为他们和王继才一样,心中都有一座值得终生守护的“岛”。

(举例论证,以黄旭华、林俊德、王泽山等科技人才为例,爱国是一种情感,也见之于细微的行动,体现在日常的点滴。

)⑤生活中,大多数人无须像王继才那样坚守在海防前哨,也不必吃那么多的苦、干那么难的事。

然而,正如作家所言:“英雄不必都到前线去。

能卖力气多收获一些东西,献纳给国家的,都是战士。

”技术工人谭文波加班加点熬夜攻关,推动30多项技术改革落地,把自己炼成一名“土专家”;村支书陈望慧大力推广玫瑰产业,带动146户贫困户增收致富,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玫瑰姐姐”。

无论何种行业领域,只要立足自身岗位,恪尽职守、各尽所能,便都是在“我站立的地方”撑起了一片天。

(举例论证,有点及面,无论何种行业领域,只要立足自身岗位,恪尽职守、各尽所能,便都是在“我站立的地方”撑起了一片天。

)⑥“一寸赤心惟报国”。

超越一己之私、贡献一己之力,让个人命运汇入祖国命运的滔滔江流,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成就个人梦想,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书写人生、成就不凡的坦途。

愿你我都找到心中的那一座“开山岛”,像王继才那样,“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

(归纳论点,结束全文。

)文言文导学案(8)【答案】【典例示范】1.B(原文标点:荒乱之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凶事,尽其力用,数月之间,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

)2.A(“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错误,明、清以前,封建皇帝会有多个年号;明、清两代,一个皇帝基本只用一个年号)3.C(“回家的二十多个犯人”错,是回家的犯人中应定重罪的有二十多人。

另外,“遭到了五官朱千期的反对也不改变”分析不妥,五官朱千期只是禀告另一囚犯过了十天都没有按时回来的事情,建议追讨该犯)4.(1)曾经在年终时,谢方明下令将江陵县在押人犯,无论情节轻重,一律遣散听凭回家,让他们过了正月后的第三日回来报到。

(得分点:“无”“听”“还到”,句意)(2)这名囚犯在村落间徘徊不进,不敢自己回去,乡村中人责备他,带领他遣送回去。

(得分点:“逡巡”“墟里”“让”,句意)附文言文参考译文: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是尚书仆射谢景仁同曾祖的弟弟。

荒年战乱之后,无论吉事还是丧事,礼仪都已荒废。

谢方明全家遇难,资产一空,然而他操办丧事,竭尽能力财用,几个月之间,安葬出殡全部完毕,就是太平之世的丧礼也不能比他更周备。

元兴元年,桓玄克定京邑,丹阳尹卞范之权倾朝野,打算把女儿嫁给谢方明,让尚书吏部郎王腾百般劝导,谢方明始终不改变心意。

桓玄听说后很赏识他,立即任命谢方明为著作佐郎。

谢方明遇事总是想尽忠效力,只要是能做到的,他都竭力地做。

高祖对他说:“惭愧我不能像当年晋侯赏给士伯瓜衍之县那样给你以重赏,只好暂且与你共享豫章国的俸禄。

”多次予以赏赐。

谢方明为人严谨恭敬,即使一人独处,也不曾有怠惰的神色;没有其他技能,但自然而然地就有了高雅的风度。

丹阳尹刘穆之权重一时,朝野人士争相攀附,不与刘穆之相交的,只有谢方明、郗僧施、蔡廓;刘穆之对此深以为憾。

曾经在年终时,谢方明下令将江陵县在押人犯,无论情节轻重,一律遣散听凭回家,让他们过了正月后的第三日回来报到。

犯人中应定重罪的有二十多人,主簿以下官员,无不对这种做法感到疑虑担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