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心理学》里,引述了这样一个实验材料,就是要求幼儿分别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以下任务:把一套简单的杠杆连接起来,借以取得用手不能直接拿到的糖果,也就是让孩子找出物体之间极简单的机械结构关系。
第一种可以用感知动作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在实验桌上放有组成杠杆的实物材料,孩子可以动手操作以达到目的;第二种需要用具体形象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只在图画中画出组成杠杆的有关材料,让孩子看,他们只能凭图象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第三种只能用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不给孩子提供实物,也不提供画有实物的图片,只用言语说明任务和条件,这时,孩子既不能动手操作,也没有图象可以凭借,而只能在概念的基础上,凭借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实验的结果证明:
(1)幼儿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以感知动作思维方式的效果最好;
(2)幼儿主要使用感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解决问题;
(3)幼儿三种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解题方式出现在幼儿后期,但并不占主导地位。
感知动作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低级形态。
它是最先在儿童身上出现的一种思维方式。
一般认为,在3岁前儿童的思维活动中,它居于主导的地位。
这种思维活动的最大特点有两个:一是思维活动离不开感知的具体对象,是在直接感知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是思维活动必须在儿童亲自摆弄、操纵物体,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进行。
例如,儿童拿到一个布娃娃,就可能想到拍布娃娃睡觉,如果这时能在她面前摆放一张玩具小床,并让她玩耍,她就可能想到让娃娃期在床上睡觉;如果不给她小床,而给她小匙、食品之类的东西,则她可能想到喂娃娃吃饭。
这时儿童还不能离开实物,仅凭已有的实物表象进行思维,因而其思维活动不论就时间、空间而言,还是就内容而言,都有极大的局限性,思维内容相当贫乏。
尽管如此,感知动作思维依然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基础,而且是3岁前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
父母应该十分注意发展儿童这种思维手段。
3岁前小儿的“勇敢”,常常因为无知而显得十分鲁莽,使父母受到惊扰。
一个孩子拿棍探索着墙上的裂缝;突然转而将棍向电器插座上插去;一个孩子在草丛中玩耍,忽然翻开一块碎砖,将发现的蜈蚣抓在手里。
诸如此类的行为,常常使父母心惊肉跳。
因此有些父母干脆不让孩子到处活动,希望孩子安安静静地坐着看看画报、小儿书,唱唱歌,玩玩积木,抱抱娃娃。
父母希望用家庭一角的小天地,代替大自然的大天地;希望孩子以所谓“文雅”的活动,代替那些被认为“粗野”的行为。
这样必然大大限制孩子的活动空间,减少孩子的活动量,减少孩子可能接触认识的对象,不利于孩子感知动作思维的发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创造思维发展的条件。
当孩于的思维活动由于感知对象或动作的限制而停滞不前时,可以为他提供一些继续思维下去的前景。
例如,一个小孩子想伸手拿到窗台上的玩具,可是由于窗台太高,即使他急得踮起脚去拿,也依然拿不到,他束手无策了。
这时,父母可以拿一把小椅子,放到窗台前,孩子看到椅子,马上爬上去,拿到了玩具。
这里,父母提供的小椅子,为孩子继续思考下去,并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孩子的思维发展不能停留在感知动作思维阶段。
从3岁左右开始,具体形象思维形式在孩子的思维活动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思维形式,是孩子从感知动作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中间形态,是较高于感知动作思维的第二阶段的思维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摆脱感知对象和孩子动作的束缚,而利用表象的联想思考问题。
概括的表象比物体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利用表象思维受时间、空间和动作、对象的限制较少,因而可以扩大思维活动的范围,丰富思维活动的内容,提高思维活动的效果。
以讲故事为例,为了给3岁前的小儿讲故事,常常需要一些实物,如玩具、图片等的支持,并伴随必要的动作和活动;给5—6岁的幼儿讲故事,则可减少或不用这些东西,而主要靠父母辅以手势和表情的语言描绘,孩子随着父母的言语描绘,能联想到相应的情景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内容。
在整个幼儿时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但仍然保留着感知动作思维方式,幼儿后期开始产生抽象逻辑思维方式。
抽象逻辑思维,就是利用抽象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活动的思维方式,如儿童对数概念的掌握和运用,对实物概念的比较和归类,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等。
不过,这时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很低。
在幼儿时期,儿童不满足于只认识事物“是什么”,而要求认识事物中的“为什什么?”因此,他们频繁地提出各种“为什么”的问题,使父母应接不限,有些问题甚至难于回答。
尽管这样,父母还是应该鼓励孩子提问,因为提问说明孩子思维活跃,求知积极。
为了发展幼儿时期的思维能力,家长可以进行这样一些训练:
分类:要求孩子根据事物的特性,如形状、颜色、用途等,将事物分类。
以衣服为例,可按各色分类,也可按深色和浅色分类,还可按大人穿的和孩子穿的分类,或者按上衣和裤子分类等。
可以把这种分类活动变成分类游戏来玩。
例如,它该放在哪一堆?让你的孩子看看你已经分好的一堆衣物:爸爸、妈妈、孩子各一堆。
然后,每次拿一件衣服或物品,让孩子辨认应该放在哪一堆里,并让他去放好。
让你的孩子帮助你将准备洗的脏衣物,按深浅颜色分开。
比较:要求孩子比较事物的异同。
例如,同是球,有大有小,同是捅,有深有浅,同是树,有高有矮,同是星,有明有暗;同是水,有冷有热等。
又如桌子、椅子、床,虽然形状不同.但都是家具;饼干、面包、蛋糕,虽然形状、味道都不同,但都是食品,牛、马、羊、猪狗、猫,虽然大小、相貌、习性、叫声都不同,但都是动物等。
也可以把这种比较活动变成游戏,孩子会更有兴趣。
例如,比较上和下的区别,可以同孩子交替玩飞机和汽车,并引导孩子说话,“飞机在汽车的上面”’“汽车在飞机的下面”等。
理解事物的性质和关系:要求孩子理解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某种东西有什么用途,某种动物喜欢吃什么食物,买某种东西应该去哪一类商店,各个季节应该穿哪—类衣服,各种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排列顺序等。
可以用游戏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事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例一.看看我们到了哪里?
爸爸和孩子各拿一件玩具,如小动物、汽车或火车等能动的东西。
开始爸爸领头走,孩子后边跟,让手中的小狗或小猫一会儿走到床前,一会儿走到桌旁,一会儿钻到床下,一会儿跳到桌上等,以便了解事物之间的各种空间方位。
例二,积木游戏
同孩子一块玩带色积木,通过玩积木让孩子了解积木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性质,以及摆到的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
解决问题:要求孩子考虑如何解决生活中常碰到的问题。
例如,怎样穿衣、扣钮扣,怎样穿鞋、系鞋带,怎样拿匙喝汤等。
有时,可以人为地给孩子造成一点困难,看他如何解决。
例如,想吃核桃,没有锤子怎么办?想喝水,水太烫怎么办?下雨天,想到屋外去,但没有雨伞怎么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