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
专科技术与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1、手法整复
一、作业目的:骨伤科正骨手法整复骨折或关节错位。
二、适应症:
(一)骨折。
(二)脱臼。
三、禁忌:
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等不宜过重手法,怀孕者应告知医师。
四、用物准备:
诊疗床或坐椅、常备外用药消炎止痛膏、百草伤膏等。
五、作业方法:
正骨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碰触、夹挤分骨、折顶回旋。
六、护理指导:
(一)教导病人放松心情,坐或卧应采舒适、能持久之姿势。
(二)告知与施术者合作,勿随意移动体位,防止因手法用力而受伤。
(三)施术时间依病情医嘱而定,一般为需5-60分钟。
(四)施术期间请勿随意移动身躯,若觉疼痛请患者随时告知医师或护理人员,以免发生危险。
(五)施术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症状,请患者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处理。
(六)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感染疾患、伤口、肿瘤等宜慎
用施术者,怀孕者应告知医师。
(七)若有伤口应依无菌操作技术予以消毒。
(八)施术部位若有酸痛红肿等反应,立即告知护理人员。
七、异常状况及处理
(一)晕倒
1.发现晕倒病人,应立即通知医师,并由医师决定处置方式。
2.立即使病人平卧,采头低脚高姿势。
3.注意保暖,给予温热开水或茶。
4.若已晕厥,可用指甲掐人中、百会、合谷、足三里、内关等穴,
一般即可苏醒过来;若症状不能缓解,则依生命急救复苏术抢救。
(二)疼痛
1.请病人勿惊慌,放松心情,以免肌肉收缩加剧。
2.操作手法后可能会有稍酸痛情形发生,若有此种情形应随时告
知医护人员。
2、骨折小夹板固定术
一、目的
四肢骨折复位后,采用相应型号的杉树皮小夹板固定骨折部位的肢体,以达到骨折固定的目的。
适用于四肢闭合性骨折(含关节内和近关节骨折经手法复位成功者),股骨干骨折、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须配合牵引;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后闭合者。
二、用物准备
杉树皮,桃花纸,绷带,布胶带,树皮剪,镰刀,消炎止痛膏,金黄散等。
三、操作方法
骨折整复完毕后,在助手维持牵引下,贴敷消炎止痛膏,桃花纸安放于适当的位置,放上修剪好的杉树皮小夹板。
布胶布缠扎夹板,绷带包扎,再用布胶布缠扎即可。
四、注意事项
1. 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
抬高原则是患部高于心脏水平,其远侧高于患部,如怀疑患肢有筋膜间室综合征,则不宜抬高。
2. 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情况,特别是固定后1~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
3. 观察夹板固定部位远端肢体的运动。
4. 防止骨突皮肤受压,如发现骨突处疼痛,及时打开夹板检查。
5. 及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夹板后的7天内复诊,进行夹板调整,更换贴敷膏药。
6. 定期X片复查,前2周每周1 次,以后每两周1 次。
7. 指导患者行未固定关节功能练习。
五、骨折愈合标准
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无反常活动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固定解除后受伤肢体活动正常。
3、操作流程
(一)经望、闻、问、切确诊病人,向病人说明治疗目的及步骤,并取得病人同意。
(二)怀疑骨折脱位者,可照x- ray确定诊断,再行复位。
(三)拉上围帘,协助病人选择合宜体位。
在患处或治疗相关部位进行开功舒缓手法。
(四)进行中医骨伤科手法整复。
(五)敷贴消炎止痛膏。
(六)正骨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碰触、夹挤分骨、折顶回旋。
(七)固定:杉树皮夹板、石膏绷带、胶布、支具固定。
(八)骨伤内治法:损伤三期辨治,按损伤部位辩证施治。
(九)骨病内治法:消、托、补。
(十)伤科杂症内治法:发汗解表、养阴清热、固涩收敛、镇纳安神、
健脾利湿。
(十一)外治法:敷贴类、搽擦药、熏洗湿敷类、热熨类。
(十二)练功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