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语言学期末论文

文学语言学期末论文

中国儿童文学写作的语言学意识
[摘要]中国儿童文学的写作,不同于成人文学而有其独特的语言学意识,主要表现为语音学意识、词汇学意识和修辞学意识。

当然,语言并不是儿童文学写作的全部,但它直接决定儿童对作品的接受。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里,文学从来只属于成人。

所以尽管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却很难找到作家明确为儿童创作而又在语言上切合儿童口味的作品。

虽然《西游记》中的许多故事使儿童倾倒,但它并不是为儿童写的。

清末以来,萌发状态中的儿童文学逐渐出现了自成一宗的趋向。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等著作中,曾论及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和某些创作要领。

与此同时,许多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如梁启超的《爱国歌》,黄遵宪的《幼稚园上学歌》等。

“五四”之后,中国儿童文学更是蓬勃发展,大家层出不穷,如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高士其、陈伯吹、叶君健、严文井、金近、鲁兵等,举不胜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词汇、修辞等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到儿童对文学的接受。

因此,儿童文学的创作不同于成人文学,而应有其独特的语言学意识。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

语言学家一般把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诗歌中的押韵,就是同一个收音的字(即韵母相同的字,一般是元音,或者是元音后面再带辅音)在同一个位置上的重复。

押韵可以充分利用语音的审美特质,通过韵脚的关联,把诸多散漫的音群组织结合为一个审美整体,使诗歌具有回环之美,便于记忆传诵。

例如儿歌《下雨》,在这首小诗里,答、啦、吧、芽、花、大等字都押a的韵,而且每个字的发音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之感,整个画面就是人格化后的种子、梨树、麦苗和小孩站在一起,怀着同样的心情,欢迎春雨的到来。

我们的小读者在感情上,也会象诗中的小孩一样,和它们产生共鸣。

韵律和节奏比普通语音更能唤起孩子的直感情绪体验,更讨孩子喜爱,这点是与成人不同的地方。

成人可以喜欢不同文体的作品,不管有无韵律和节奏,其关键取决于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水平。

如果内容贫乏,艺术水平低劣,就是节奏感很强,也不会受成人欢迎。

而对儿童来说,一首韵律强烈和节奏明快的儿歌远比一篇散文更具有吸引力。

因为音韵和节奏能增强作品的音乐性,唤起他们,愉快的直感。

另外,汉语的词汇宝库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双声迭韵组成的复音词。

这类词汇可以调度韵节,构成语言本身的和谐,增强语言的音乐美。

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若适当选用,会有很好的效果。

如方轶群的《找谁玩》:
作者在这首小诗里,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不仅运用了押韵,如“家”与“蛙”少高”与“猫”少歌”与“鹅”等,而且选用了“找谁”少看家”少就去”、“(青)蛙玩”等双声词,“小鸭”、“跳高”、“小猫”、“跳下”、“划呀划”、“小虾”等迭韵词,根据它们的起音部位相同或收音协韵,适当地搭配,依照口语的规律,自然地加以排列,使语句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全诗语言充满和谐与音乐美。

鲁迅在《表》的序言《译者的话》中说:“想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们也可以看。

但是,一开译,可就立刻碰到了钉子,对孩子的话,我知道得太少……”由此看来,儿童文学的写作还要避免使用艰深的词汇和单字,否则儿童是无法接受的。

然而要写出能为儿童读得懂、听得明白的作品,必须有意识地多用“孩子的话,不用或少用“成人的话”。

就是说,必须注意用字遣词。

如果写出了艰深的词汇,那么用浅近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代替
它。

例如:“山路崎岖不平”可改为“山路高低不平”,“大家分析找原因”里“分析”一词是深的,此句可改成“大家想想啥原因”,如果改为“大家想想为什么”则更浅近,当然,现在有些儿童早慧,有些词的意思他们可能理解,但是还有许多普通儿童,特别是低幼儿童,他们是无法理解的。

同时,儿童文学的写作,还要讲究语言的动作性。

儿童好动,也喜欢听描写动的故事,喜欢故事中动作变化多、幅度大、节奏明快的描写。

例如童话《小羊和狼》,说的是一只蛮不讲理的狼,看见一只小羊在河边喝水,说这河里的水是他的,小羊喝了他的水,所以晚上要吃掉这只小羊。

一些善良的动物知道这件事后,经过商量,决定严惩这条老狼,保护小羊。

这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各种动物的动作都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如讲“小花猫抓了一爪子”、“小黄狗咬了一口”、“白马踢了一脚”、“小羊顶了一下”等,抓、咬、踢、顶,动词用得非常贴切,所说明的动作鲜明而形象,加上有趣的故事情节,必然会深深地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引起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

当然,运用动词时,还要选择确切,注意变化,如:小熊……就拿起毛巾洗洗眼睛,擦擦嘴巴,抹抹鼻子,拉拉耳朵……洗一个脸,用了“洗”、“擦”、“抹”、“拉”四个动词,写出了小熊调皮、活泼、有趣的神态。

此外,巧妙地利用动词本身的形象,重叠或重复运用动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例如:忽然,海上起了大风,小船一摇一晃,一摇一晃,如象一片小树叶,飘过来,飘过去……这两个“一摇一晃”,加上“飘过来,飘过去”,就使小船的动态十分具体、真切,简直连节奏都可以感受到。

所谓修辞,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和生动。

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摹状、拟人、夸张等。

比喻,对于知识、经验和词汇贫乏的儿童来说,非常重要。

儿童文学语言中,主要用的是明喻。

它的作用在于:用儿童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未知的事物,或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去描绘比较抽象的事物。

本来在儿童文学特别是幼儿文学中,环境描写是最不好把握的。

因为无论你写得多么优美,儿童理解不了就等于白费功夫。

但这里作者用儿童熟知的事物打了一个比方,就把两岸连绵不断的高山说得十分具体,十分形象。

摹状,就是摹写事物的情状和声音。

先看摹形:
这只大花猫呀,长了一身黄毛,黑色的花纹一道一道,白色的胡子一翘一翘,看去真有点象老虎呢。

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用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物。

比如:小白兔“看见路边有一个大萝卜,半个白胖的身子还露在外面呢”,还有“小草悄悄地从泥里伸出了绿色的脑袋”等等。

二是直接把物写成人,让它跟人一样有思想感情、能说话、会做事。

如写小胖浇水:“他先给蝴蝶花浇浇水,蝴蝶花张开翅膀向他微笑;他又给含羞草浇浇水,含羞草合拢双手向他点头。

”三是人直接跟物说话。

如有篇作品写一个孩子得了一顶空军帽,高兴得开了“飞机”到处捣蛋,小朋友都说他坏。

晚上睡觉前,他就对空军帽说:“空军帽呀空军帽,你可要听我的话呀,不许乱跑,不许捣蛋!要不,我就不喜欢你了。

”以上三种拟人手法,在儿童文学语言中都是经常出现并交织在一起运用的。

夸张,在成人文学语言中是一般的修辞手法,但在儿童文学语言中,则又是不可缺少的语言技巧。

语言的夸张,是为了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征,使儿童容易感知、理解和记忆。

例如为儿童改编的《夸父追日》故事,是这样描写巨人夸父的:他在地上一坐,就像一座大山;他一站起来,不得了,脑袋碰到天上的云彩了。

他的两条腿很长很长,一步就跨过一条大河
跑起来,飞鸟也赶不上他。

坐着“像一座大山”、“脑袋碰到云彩”、一步“跨过大河”,都极尽夸张之能事。

但这样一写,夸父的特征就鲜明了,在儿童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当然,语言并不是写作的全部,主题、素材、形象等都是儿童文学写作的重要因素。

但是,语言是文学写作最基本的工具和材料。

材料的运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接受,成人文学是如此,儿童文学更是如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