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区域成矿学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浅议区域成矿学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浅议区域成矿学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本文注要阐述了区域成矿学的基本内容,发展趋势,及其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可供参考。

标签:区域成矿地质找矿
1区域成矿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近几十年来,地质专家、学者们提出来了一系列区域成矿理论和观点。

随着区域成矿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它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区域成矿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和变质作用及地质发展;含矿岩石建造的种类、形成与分布;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区域地质流体;已知矿种、矿床类型和成矿条件,成矿模式及成矿特征;区域地质异常;区内的成矿系统;矿产信息库的建立,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图的编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与特征,明确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通过以上研究工作获取对地质作用过程的基本认识,最后进行地质构造综合研究工作,分析有利于成矿的地质构造环境,编制综合地质构造图件,进一步说明地质构造特征,分析有利于成矿的地质构造。

2区域成矿研究的注意事项
区域地质成矿是地质作用的一部分,其研究受到中外地质学家、矿床学家高度重视。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找矿工作也逐渐向定量方面展开。

但目前此项工作依旧还很薄弱。

当前地质找矿工作中,针对不同矿种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并受物理化学条件制约形成于不同深度,分门别类在同一地区不同深度上寻找不同矿种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为以往的地质找矿深度研究只注意从微量元素含量、元素共生组合进行研究,或使用矿物温度计、矿物压力计及氢、氧稳定同位素等研究成矿深度,却忽视了同一矿种或紧密伴生矿种在成矿深度上的上限深度和下限深度的研究,以及同一地区乃至全球垂直方向的上限深度和下限深度的研究和对比。

这样就使得地质找矿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乃至对环境的严重破坏,盲目施工、盲目开采。

3区域成矿学研究发展趋势
随着对矿产资源需求规模和种类的扩大,成矿预测和找矿工作将继续受到重视。

同时,由于地球科学整体进步、前沿领域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就,成矿学研究也必将取得较快进展,我国区域成矿研究发展中,以下两方面最受关注。

3.1成矿动力学研究
在地质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中动力学研究是一个大方向,而成矿学与动力学的结合使区域成矿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它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开展单一矿床成矿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即对构造成矿流体运移及产生物质之间反应和交换的动力学研究。

主要集中在对构造成矿流体运移中地球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模型的建立,成矿物质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反演和预测,把整个构造成矿流体动力学变量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

(2)开展区域成矿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
研究形成矿床集中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目前仍以造山带和盆地为突破口。

它以岩石圈变形研究为基础,要求深入研究岩浆作用发生及发展的动力机制,加强研究构造演化过程中流体的迁移和分布,探索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动力环境合成矿规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区域成矿动力学机制的研究已由定性变为定量,静态变为动态,进行数值模拟成矿过程中的构造作用过程,完全数值模拟整个构造成矿的形成过程和动力学的过程成为可能。

这久突破了构造地质作用过程中时空背景及环境条件复杂性的约束,对成矿的预测和矿产资源的勘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矿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最终体现的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之间作用的过程,也是今后成矿流体动力学所要反映的核心问题。

3.2区域成矿构造研究
陈国达提出了“多因复成矿床”成矿学理论,而区域成矿的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展。

区域上成矿主要进行以下两方面的研究。

(1)对矿床成矿类型的研究。

在成矿构造研究中,以构造为主要线索,划分矿床的成矿类型,这些类型反映成矿物质来源的多样性和成矿过程的长期性及复杂性。

(2)对区域成矿作用过程研究。

开展区域构造一热动力条件、主成矿期、矿床类型等研究,强调多成矿阶段、多控矿因素、多物质来源的研究,特别是构造岩浆作用的研究。

(3)对不同级别的大地构造单元控制着不同级别的成矿构造域、成矿构造区的划分、成矿专属性的研究。

同时注重对不同构造系进行不同级别的划分,以利于正确划分成矿构造域、成矿区,顺利开展矿产资源预测和评估。

4区域成矿研究的找矿思路及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在成矿区带研究中如何运用当代区域成矿学的理论与方法,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作者建议以成矿系统分析为一根主线,以它为纲,进一步研究和审视有关找矿目标、找矿信息和找矿方法等问题。

现提出几点认识和思路供参考。

4.1区域找矿目标由单个矿床到矿床系列
在过去的找矿工作中,常以单个矿种和单个矿床类型为目标,如找寻金矿、铁矿、铜矿等,找斑岩型铜矿、找构造2蚀变岩型金矿等。

这种“单打一”的找矿对象,在计划经济时期和专门找矿工作中是常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终究限制了找矿者的广阔视野,也造成了有可能避免的浪费。

当今,我国的综合性区域矿产调查和找矿预测工作正在全面展开,找矿的目标就不只是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而应该是找寻该区存在的矿床组合或矿床系列,即由一定成矿系统产生的全部矿种和矿床类型。

例如,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找寻Cu、Fe、Au、S、Mo、Pb、Zn 等矿种的斑岩型、矽卡岩型、角砾岩筒型、热液脉型和层控型等矿床。

这样以一个成矿系统中所形成的矿床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整体目标,就可胸有全局、举一反三,线索较多,信息量大,回旋余地也大。

这就增强了找矿工作的主动权,与“单打一”的找寻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来比较,更有利于提高找矿的命中率。

从另一个角度看,矿床分类过细,不利于在找矿中建立对区域成矿的整体认识。

而加强对找矿目标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则有利于建立起找矿的战略眼光。

4.2从矿化网络入手逐步缩小靶区
在区域找矿中,一般先发现示矿异常,再据以追溯矿体。

因此,深入研究矿致异常,应该成为区域成矿研究的一项基本内容。

在成矿作用中产生的各类异常地质的、地球化学的、地球物理的异常,或直接由矿体因素引起,或由矿化蚀变岩石及含矿地层、岩体、构造等引起。

它们或反映矿化的化学异常或物理异常,或反映矿化体的生物异常。

这些异常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是密切关联的,由于矿致异常一般比矿体占有更大的空间,能显示更多的有关成矿的信息,因此,常常是有效的找矿标志。

应充分运用地质成矿理论,区分和筛选这些有关异常,一步步地缩小找矿靶区,以达到发现矿床的目的。

4.3全面研究矿床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来龙去脉”找矿法
矿床是地质历史的产物。

区域成矿系统及其产物是一定的地质历史作用的结果。

矿床系列及异常系列在其形成后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这些产物经受后来地质作用的变化和被改造的阶段。

主要的地质改造作用有构造变形、流体溶蚀、变质作用和地表风化剥蚀、搬运和掩埋作用等。

作为一个矿床,其经受的后来变化有变形、变质、变位、变品位、变规模等,其结局有几种可能:①保存完好;②部分保存,即矿床规模缩小;③转变为其他类型;④消亡。

目前,已知的地表和近地表的很多矿床都是经过众多地质事件磨难后的“幸存者”。

一个区域中的矿床“幸存者”越多,找矿的潜力就越大。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矿产的需要也是在不断的增加,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矿产资源需求,就必须在地质找矿勘查技术方面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宗旺.浅谈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与方法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
[2]穆仕坤.矿产地质勘查理论及技术方法研究[J].山西科技.2011(4).
[3]高丹丹.在新形势下地质找矿技术的发展方向[J].硅谷.2013(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