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大功劳的功效与作用.

十大功劳的功效与作用.

十大功劳的功效与作用【拼音名】ShíDàGōnɡLáo【别名】功劳木、黄天竹、土黄柏、刺黄柏、刺黄芩[四川]、木黄连【来源】为小檗科十大功劳属植株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 (Fort.)Carr.及狭叶十大功劳M.fortunei (Lindl)Fedde。

以根、茎、叶入药。

栽后4-5年,秋、冬砍茎杆挖根,晒干或炕干。

茎、叶全年可采。

【炮制】功劳木:采收茎,切块片,干燥。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叶:滋阴清热。

主治肺结核,感冒。

根、茎:清热解毒。

主治细菌性痢疾,急性畅胃炎,传染性肝炎,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咽喉肿痛。

外用治眼结膜炎,痈疖肿毒,烧、烫伤。

【用法用量】均为0.5-1两;外用适量。

千里光,又名九里明、九里光、黄花母、九龙光、九岭光。

是一种中草药,生于山坡、疏林下、林边、路旁、沟边草丛中。

产于江苏、浙江、广西、四川。

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明目,止痒等功效。

多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明目,止痒。

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

化学成分:毛莨黄素(flavoxanthin)、菊黄素(chrysanthemaxanthin)、黄酮、鞣质、生物碱等。

治法/炮制:夏、秋季枝叶茂盛、花将开放时采割,晒干。

用量:15—30g。

栘依(《云南中草药选》)【异名】酸多李皮、多衣。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栘依的茎皮及叶。

【植物形态】栘依常绿乔木,高5~10米。

小枝粗壮,幼时有黄白色绒毛,渐脱落,红褐色或紫褐色。

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或稍有浅钝锯齿,下面密生黄白色绒毛;叶柄长约1厘米,密生绒毛。

花3~5朵丛生于小枝顶端;花梗短粗或近于无梗,果期伸长,密生绒毛;花白色,直径2.5~8厘米;萼筒钟状,外面密生黄白色绒毛。

梨果较大,卵形或矩圆形,直径2~3厘米,萼裂片宿存;果柄较长。

生长于山野沟边、溪旁或灌丛中。

分布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栘依果)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初春取皮,晒干。

【性味】酸涩,凉。

【功用主治】消炎,收敛,接骨。

【选方】①治大面积烧伤烫伤:栘依树皮熬膏外擦。

②治骨折:栘依鲜树皮和叶捣烂外敷。

土三七(《西藏常用中草药》)【别名】菊三七,天青地红,【来源】为菊科植物菊叶千里光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菊叶千里光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

茎直立,少分枝。

叶互生,基部叶有柄,中部叶基部抱茎,叶片长圆形,不规则羽裂,长5~10厘米,宽2~4厘米。

头状花序顶生成簇;花黄色,缘花舌状,盘花管状,5齿裂;总苞片1列,基部有附加的小苞片,状如花萼。

瘦果圆柱形有棱,冠毛多。

多生于灌木丛缘、杂草丛、沟边等处。

【采集】6~8月采全草,8~9月挖根。

【化学成分】干根含千里光菲灵碱。

【性味】《西藏常用中草药》:"温,淡。

"【功用主治】《西藏常用中草药》:"活血,消肿。

治跌打损伤,瘀积肿痛,痈疮肿疡,乳痈。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

水杨梅1(《庚辛玉册》)【异名】地椒(《庚辛玉册》),头晕药、蓝布正、路边香、卜地香、凤凰窝、换骨丹(《贵州民间方药集》),南布正(《贵阳民间药草》),水益母(《湖南药物志》),香鸡归、老蛇骚、路边黄、乌骨鸡(《贵州草药》)。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日本水杨梅的全草。

【植物形态】日本水杨梅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柔毛。

年老的根丛中常有短而大的根茎,须根多。

根生叶具长柄,叶片羽状分裂,裂片大小不一,顶裂片特大,卵状圆形或心形,先端钝,多3裂,基部心形至广楔形,边缘有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略淡,两面散生短柔毛;茎生叶卵形至广卵形,浅3裂或深3裂;托叶叶状,有粗齿牙。

花1至数朵,生于枝端;萼5片,与副萼片间生,萼片三角状披针形,外面密被毛,副萼片极小,线形;花瓣5片,黄色,圆形或广椭圆形,平展,与萼片等长;雄蕊、雌蕊均多数。

瘦果,散生淡黄色粗毛,具长而先端钩曲的宿存花柱。

花期4~6月。

果期9~11月。

生于山阴、路旁或水沟边。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茎及根(水杨梅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夏、秋采收。

【化学成分】含水杨梅甙、挥发油、鞣质、树脂。

【性味】《纲目》:"辛,温,无毒。

"【功用主治】补虚益肾,活血解毒。

治头晕目眩。

四肢无力,遗精阳痿,表虚感冒,咳嗽吐血,虚寒腹痛,月经不调,疮肿,骨折。

①《纲目》:"治疔疮肿毒。

"②《峨嵋药植》:"治咳嗽及吐血。

"③《国药的药理学》:"利尿。

"④《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头晕,失眠,四肢无力,口味不开,身体虚弱;又可治遗精,缩阴,表虚热。

"⑤《四川中药志》:"平肝气。

治虚劳咳嗽,肺痿声嘶。

"⑥《湖南药物志》:"温中,行气,止痛。

"⑦《贵州植药调查》:"活血,接骨。

"⑧《贵州草药》:"解表散寒,壮阳补虚,和血,解毒。

治感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捣敷患处。

【选方】①治老年头晕:头晕药二两,炖猪肉,肉汤煮绿壳鸭蛋吃。

②治头晕疼痛:头晕药一两,仙桃草一两。

研末,肉汤或油汤送下,每服五钱。

③治虚弱,精神不振,骨蒸自汗:头晕药三钱,地骨皮三钱,臭牡丹根三钱,子鸡一只蒸服。

④治虚弱咳嗽:头晕药、黄精、竹叶黄、夜寒苏、白胭脂花根、川牛膝、姜各三钱。

煎水服。

⑤治肾亏体弱阳痿:头晕药二两,五谷根四两,枸杞二两,肉桂五钱,黄精五钱,猪肾五个。

用文火煮约二小时,分三日服完。

(①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⑥治疟疾:南布正三钱,冲烂,煎甜酒服。

(《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⑦治妇女小腹痛:水杨梅三至五钱,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⑧治月经不调:头晕药、血当归各四钱,龙芽草、对月莲、泽兰各三钱,月季花七朵。

酒一斤泡服,早、晚各服五钱。

(《贵州草药》)⑨治疔疮:头晕药捣绒外敷。

(《贵州草药》)绣球防风(《滇南本草》)【异名】绣球草、蜜蜂草、紫药(《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绣球防风的全草。

【植物形态】绣球防风一年生草本,高30~140厘米,全体密被污黄色倒向长毛。

茎直立,略带方形,上部多二歧分枝。

叶对生,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5~2厘米,具疏锯齿,上面暗黄绿色,下面稍淡,厚纸质;具短柄。

花轮生于茎顶叶腋内;总苞片极多数,线形;萼管状钟形,先端10齿裂,裂片线形,绿白色,有脉10条,沿脉及裂片上均被长毛;花冠藏于萼内,2唇,上唇全缘,头盔状,下唇平坦,3裂,外面均被毛;雄蕊4,下面2枚较长,花药背着,橙黄色,花后转红色;子房4裂,花柱柱状,柱头2裂。

小坚果4枚,卵状,长3毫米,果皮黑褐色而光亮,萼宿存。

花期秋季。

生于山谷附近荒坡草丛中。

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绣球防风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开花时采收,切成长约1厘米的小段,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茎略带方形,黄绿色,密被污黄色长硬毛,切面中心髓部似通草样。

叶绿色,多破碎,两面被毛,边缘有锯齿,花轮生于叶腋,如球状,直径约1.5~2.5厘米;苞片多数,花萼钟形,花冠唇形,多干缩。

气无,味辛苦。

以色绿不带根者为好。

产于云南。

【性味】苦辛,凉。

①《滇南本草》:"味苦辛,性微寒。

"②《滇南本草图说》:"味苦淡,平,无毒。

"【功用主治】破血通经,明目退翳,解毒消肿。

治妇女血瘀经闭,小儿雀目,青盲翳障,痈疽肿毒。

①《滇南本草》:"破滞结郁气,舒肝气流结,破肝血,通经闭,祛风热,明目退翳。

治小儿雀眼,白翳青盲,杀疳虫。

"②《滇南本草图说》:"治杨梅结毒,痈疽发背,无名肿毒;洗癣疮、疥癞。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研末。

外用:煎水洗。

【宜忌】《滇南本草》:"肝虚者忌之。

"【选方】①治小儿痞疳攻眼,一切眼疾:绣球防风一两,蛤粉三钱(煅)。

共研细末,每服五分,白羊肝三钱,竹刀破,入药在肝内,麻扎,瓦罐内水煎服。

(《滇南本草》)②治小儿肺炎:绣球防风五钱。

水煎服。

③治疮痈肿毒:鲜绣球防风一两,水煎服;或火烤取汁涂患处。

④治皮疹:鲜绣球防风煎水熏洗。

(②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药》)仙人掌(《纲目拾遗》)【异名】风尾竻(《广东新语》),龙舌(《桂乎县志》),平虑草、老鸦舌(《南安府志》),神仙掌,霸王(《本草求原》),观音掌(《贵州民间方药集》),观音刺(《广西中兽医药植》)。

【来源】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的根及茎。

【植物形态】仙人掌灌木,高1~3米。

茎下部稍木质,近圆柱形,上部肉质,扁平,绿色,具节;每节卵形至矩圆形,长15~30厘米,光亮,散生多数瘤体,每一小瘤体上密生黄褐色卷曲的柔毛,并有利刺。

叶肉质细小,披针形,先端尖细,紫红色,基部绿色,生于每个小瘤体的刺束之下,早落。

花黄色,径达7~8厘米,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扁化茎顶部边缘;雄蕊多数,数轮排列,花药2室;雌蕊1,花柱白色,圆柱形,通常中空,柱头6裂。

浆果,肉质,卵圆形,长5~7厘米,紫红色,被细硬毛;种子多数。

野生或栽培。

分布云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同属植物绿仙人掌亦同等入药。

以上植物的花(神仙掌花)、果实(仙掌子),以及肉质茎的浆汁凝结物(玉芙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茎、叶含三萜、苹果酸、琥珀酸。

灰分中含24%碳酸钾。

【性味】苦,寒。

①《本草求原》:"寒。

"②《岭南采药录》:"味苦涩,性寒,无毒。

"③《陆川本草》:"性凉,味酸。

"【归经】《闽东本草》:"入心、肺、胃三经。

"【功用主治】行气活血,清热解毒。

治心胃气痛,痞块,痢疾,痔血,咳嗽,喉痛,肺痈,乳痈,疔疮,汤火伤,蛇伤。

①《本草求原》:"消诸痞初起,洗痔。

"②《分类草药性》:"专治气痛,消肿毒、恶疮。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健胃滋养强壮剂,又可补脾,镇咳,安神。

治心胃气痛,蛇伤,浮肿。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解热镇静剂。

治喉痛,疗疔毒及烫伤,又治精神失常。

外用治小儿急惊风。

"⑤《陆川本草》:"消炎解毒,排脓生肌。

主治疮痈疖肿,咳嗽。

"⑥《中国药植图鉴》:"外皮捣烂可敷火伤,急性乳腺炎,并治足胝。

煎水服,可治痢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