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全野外数字测图的外业讲解学习
第四章-全野外数字测图的外业讲解学习
(6) 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流水线应垂直 相交
4) 示坡线:与等高线正交、表示坡度降落 的方向的短线,与等高线相连的一端指向 上坡方向,另一端指向下坡方向。示坡线 与等高线垂直相交,长度为图上0.8mm。 一般应表示在谷地、山头、鞍部及斜坡方 向不易判读的地方,凹地的的最高、最低 一条等高线也应表示示坡线
位置:反映地物相互间的位置关系(X、Y) 地貌:反映某地区高低起伏的状态(H) 地貌表示方法:坎(坡)、等高线。
2、坎(坡):反映高程迅速变化的地貌。经过人 为加固的坎(坡)为固坎(坡),其他为非加 固坎(坡),简称土坎(坡)。
坎(坡)表示方法
坎(坡)的特征点:高程迅速变化、位置转 弯处
3、等高线
(1)首曲线:又叫基本等高线,是按基本等高距测 绘的等高线,用以显示地貌的基本形态。
(2)计曲线:又叫加粗等高线,每隔4条首曲线(4 个等高距)加粗一条的等高线,以便在地图上 判读和计算高程。
(3)间曲线:又叫半距等高线,是按二分之一等高 距描绘的细长虚线,主要用以显示首曲线不能 显示的某段微型地貌。间曲线只用于显示局部 地区的地貌,故除显示山顶和凹地各自闭合外, 其他一般都不闭合。
7、独立地物 包括污水井盖、电力井盖、通信井盖、路灯、 公路里程碑、坟墓、避雷针等,特征点为地物 中心。
8、地物要素的综合取舍 在地物繁多复杂的地方,由于测量的要求、 地图版面有限等原因,不能把所有的地物 都测绘出来,则需要对地物进行综合取舍。
1)保留重要地物,舍弃次要地物 (如道路与花圃重合,舍弃花圃符号)
2)其他地区高程精度以等高线插求点高程中误 差来衡量,等高线插求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的高 程中误差满足下表规定,困难地区可放宽0.5倍。
5、高程点采集密度规定
地形图高程注记应均匀,丘陵地区高程注记间
距符合下表规定(以城市测量规范为例);平 坦及简单地区可放宽至1.5倍,地貌变化较大的 丘陵地、山地及高山地应适当加密。高程点注 记应测设在高程变化处、建筑物基脚、街道中 心线、管道井井口等反映地形地物周围高程特 点的地方。基本等高距为0.5m时,高程注记应 注记至厘米,基本等高距大于0.5m时,高程注 记应注记至分米。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更改文件中的编码。
操作码的具体构成规则如下
a.对于地物的第一点,操作码=地物代码。 如图中的1、5两点(点号表示测点顺序,括 号中为该测点的编码,下同)。
第四章 全野外数字测图的外业 4.1 全站仪坐标数据采集及传输 一:碎部点的含义
地形图上表达地物、地貌形态的特
(一)全站仪数据采集方法
1、极坐标法
XP XZ D.cos YP YZ D.sin
HP
HZ
I
D
tan
V
b、角度偏心法(地籍、房产房屋测量常用)
2)点号是一般可由仪器自动累加,表示各测点 的顺序,也可间断输入来表示各数据段的间断 关系。
3)编码是由一定规则构成的符号串来表示 地物属性和连接关系等信息。编码由测量 人员自定,编码需尽量简单,如2层砼房 第1个点,编码可为2T。记录编码不仅能 记录测点的属性以及测点间的简单相互关 系,以减少画草图的工作,还能实现计算 机自动成图,提高内业的处理效率。
c、距离交会法 (人无法去到的建筑物常用,交会角度不宜小于
30度)
测量、测量, 有测有量!
d、角度前方交会法
(二)全站仪数据采集步骤:
设站准备→设站→测站检查→采集数据→测站 检查→采集结束。
1、设站准备:输入测站点、后视点、检查点坐标 (手工输入或电脑传输录入)
2、设站:
a、一般要求:应在图根或图根级别以上控制点设 站,如果少部分碎部点该站不能采集,可适当 分站。
4)无论是整片的树、还是行树、独立树,一般需 要用文字注记树木的名称;而农作物(如菜地) 则不需注记。
5、工矿设施:指各种工业矿产设施,其外围附属 线(围墙、水泥地等)要准确绘制(例),特 征点为各外围线转折点。
6、水系设施测绘
水系设施指河流、水库、鱼塘、沟渠等, 往往可以由坎线与水涯线结合表示,当水 涯线与陡坎线在图上投影距离小于1mm 时,可以用陡坎线表示。流水方向要准确 表示。
2、交通及附属设施测绘 准确反映道路边线,特征点为路边线转弯 点、路口交叉点,桥则为桥头点。道路拐 弯处要注意是折角拐弯或是弧型拐弯,弧 型拐弯的点密度适当加密,内业进行圆滑 时要进行重新拉伸处理。由直变弯处的点 容易漏。
3、管线设施测绘
包括电力线、通讯线、地上以及地下的各种管 线。地下管线以见到的实测;高压塔外围要准 确表示。管线特征点一般为管的中心,或测出 管线边线,然后量取宽度。
2)固定重要地物,移动次要地物 (水渠固坎与房屋重合,移动固坎)
3)保证图面准确(满足使用要求)、清晰 易读
9、地物测量精度
各行业规范对地形图的精度要求不同,具 体遵照各行业规范,以《城市测量规范》 为例
二、 符号表示
1、凡是能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则将它们 水平投影位置的几何形状描绘在地形图上, 如房屋、道路等;或是将它们的边界位置 表示在图上,边界内再给上相应的地物符 号,如花圃、森林、草地等
3) 等高线特性
(1)同一等高线上任何一点高程都相等。
(2)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相等。等高线的水平 间距的大小,表示地形的缓或陡。
(3)等高线都是连续、闭合的曲线,不在图内闭 合就在图外闭合。
(4)等高线不得穿过坎、双线河流、道路、房屋 等地物,表示至地物的边线即可。
(5)等高线一般都不相交、不重叠(悬崖处除外)
三、文字注记 1、对具有标志意义的政府、学校等部门需准确
注记,对部分没有相应符号表示的地物,也用 文字注记以解释清楚。注记的文字规定参照规 范的要求。
以下字体标准为1:1000,如果是其他比例尺要相应 缩小或放大。
2.4 地形数据采集 一、地形基本知识 1、地形:指的是地物形状位置和地貌的总
称,具体指固定性物体位置及共同呈现出 的高低起伏的各种形态。
2.2 图根控制测量
因为一个测站不能把所有的地物坐标都 能够完全测量出来,或者能测但是因为视 距太远造成测点误差过大,因此需要在测 不到的地方再布设测站点,这种工作就是 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有GPS测量法、导 线测量法。
高程控制测量的方法有GPS测量法、水 准测量法、三角高程法。
图根点精度要求(以城市测量规范为例)
2、对于不能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在地形 图上是以相应的地物符号表示在地物的中 心位置上,如电杆、路灯、污水井、电力 井、单线道路、单线水沟等。
3、地物依比例尺表示还是不比例尺表示根 据地物的宽度、面积地物的重要性、图面 的美观决定。
4、与地面接触的地物用实线表示,高于地 面(如阳台)或地面以下(如地下室)的 地物用虚线表示。
4、本测站完成后,要到控制点重新检查,以检核 测站是否发生移动、故障等情况。
(三)南方NTS-342全站仪坐标测量
1)测站准备:在“项目”建立存储文件, 输入控制点坐标 (控制点少时可在设站时 输入)
2)设站(“建站”):
a、输入测站点坐标(已有坐标的话直接调 用,没有的话新建)、仪器高、棱镜高;
b、设站步骤:新建文件名→输入测站点坐标→输 入仪器高→输入后视点坐标→输入棱镜高→对 准后视点测量→后视点检查无误→第三点检查 无无误→设站完成。
3 测站检查:目的是避免设站错误,设站错误有 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设站实地位置错误;二 是控制点坐标输入不正确,仪器高、棱镜高输 入错误;三是控制点坐标本身有误。(如仅以 定向点作检查,则可能只能检查边长是否有误, 不能发现方向是否有误,因此要以第三点做检 查)
2.5 草图编码法全站仪数据采集
1、南方CASS数据文件内容(必须5列): 点号(自动累加),属性简码(手工输入),Y, X,H
2、草图编码
1)绘草图是为了记录测点的属性以及测点间的连 接关系。绘草图的人员(跑尺领镜人)是作业 组的指挥者,测站人员要按照习惯约定或者指 挥者的命令正确输入测点点号和编码。
1)定义:
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 所连成的曲线。等高线能反映地表起伏的 势态和地表结构的特征。 地面坡度与等高 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成反比,相邻等高线水 平距离愈小,等高线排列越密,说明地面 坡度越大;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愈 大,等高线排列越稀,则说明地面坡度愈 小。
2) 分类
等高线主要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三种。
大
道
1、房屋及附属设施测绘
1) 房屋轮廓以墙基外沿为准,按建筑材料和性质 分类(可分为钢、砼、混、砖、简、土等),注记建 筑结构和层数。为方便后续面积计算,各建筑应封闭 表示。
2) 柱廊以柱外围为准;檐廊(飘楼)、架空通 廊以外轮廓水平投影为准;门廊以维护物外围为 准;阳台以底板投影为准,特征点为外边角。
3、在山区进行地形测量采点时,一般沿着 某等高线进行跑尺,同一排点的间距密集 一些,排与排点间的间距可以大一些,这 样既可以准确地测绘山区地形,又可以提 高效率。
4、地形测量精度(以城市测量规范为例)
1)城市建筑区和基本等高距为0.5m的平坦地区, 各比例尺地形图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 的中误差不应大于0.15m
注意:部分建筑物一层地基部分形状凌乱, 特征点不好判别,此时要根据地面以上部 分(如2楼)的形状判别建筑物的特征点
3)居民地维护物:依比例尺围墙要测量出围墙的 宽度,不依比例尺围墙不需测量出围墙的宽度, 围墙无论是否按比例尺测绘都应测量围墙的外 边,符号向里表示。
4)阶梯(楼梯)按特征点为阶梯外沿转折点,按 实际形状表示,阶梯符号开口向下,绘图时起点 为阶梯底部点
2、无论是用坎(坡)还是等高线表示的地 形,特征点都在地形坡度变化的地方,山 区主要特征点有山顶、鞍部、山脊、山谷 以及高差缓急交界处。对地形复杂的地方, 高程点要密集一些,对地形简单的地方, 高程点可以稀疏一些。如为准确表示山顶、 鞍部、山脊、山谷的宽度,碎部点应适当 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