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醉翁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2013年《醉翁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中考试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三(一)文言文阅读回答10—14题。

(11【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⑴翳()⑵念()11.翻译下面语句。

(2分)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和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

(2分)13.【乙】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1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

(3分)【答案】10.⑴翳:遮盖⑵念:考虑、想到11.⑴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2.抒情议论13.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夜之中。

14.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

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

【湖南省长沙市】二(二)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2分)⑴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⑵四时之.景不同()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⑵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12.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2分)【答案】10.⑴命名、取名⑵助词;译为“的”11.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了。

⑵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2.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湖南省邵阳市】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8~ 14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入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杂然..而前陈者(杂然:杂乱的样子)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乐)C.胜事空.自知(空:没有)D.偶然值.林叟(值:遇到)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至于负/者歌/于途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C.颓/然乎/其间者D.晚/家南山/陲10.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见渔人,乃大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1.对诗文内容或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醉”“乐”二字贯穿全文;乙诗“偶然”二字承启上下,二者都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情趣。

B.甲文太守之乐,乐在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一句点明主旨;乙诗诗人之乐,乐在自得其乐,“谈笑无还期”一句点明中心。

C.甲文第二段具体描绘了山林夕照的全景;乙诗没有具体景物的描绘。

D.甲文除写“乐”外,又暗合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贬谪的苦闷情怀;乙诗则有诗人豁达胸襟的表达。

12.下列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第一段通过四个场面的具体描写,描绘了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从侧面烘托出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

B.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幽静。

C.“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萎靡不振的醉汉形象。

D.乙诗结尾两句,引入偶遇之人,带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13.将甲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⑵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14.试展开想象,体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穷”、“起”的表达效果。

(2分)【答案】8.C 9.B 10.A 11.B 12.C13.⑴老老小小的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⑵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14.“穷”指尽头;“起”,升起的意思。

一“穷”一“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之景的变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本文作者欧阳修是(朝代)文学家。

(1分)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⑴蔚然..而深秀者()⑵名.之者谁()12.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2分)13.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

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

(2分)1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3分)【答案】10.北宋、宋代、宋朝任选其一即可。

11.⑴草木茂盛的样子或茂盛的样子。

⑵命名或取名。

12.围绕“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回答即可。

13.围绕“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回答即可。

14.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二(一)(7分)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⑴其西南诸.峰()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⑶名.之者谁()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9.从选文看,醉翁“醉”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案】7.(3分)⑴各个(众)⑵靠近⑶命名(给……起名)8.(2分)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补充动词1分,“得”“寓”翻译正确1分)9.(2分)一是饮酒,二是欣赏山水。

三(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1题。

(共10分)【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①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