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编者的话:读李可先生的讲话稿有几次了,每次都激动不已!今天特地把阿图整理的李老的讲话录音稿按我的思路编缉一下,以供大家看看,也方便大家学习之。
-----荣新奇一、“十大医学难题”的概念与出路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
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1、心脏器质性病变,2、癌症,3、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4、肺结核,5、糖尿病系列病症,6、免疫缺陷病,7、血液病,8、慢性肾衰,9、运动神经元疾病,10、艾滋病。
面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
”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
我就对他们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左右。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
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
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这就不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
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我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52年,我在青年时代,通过读左积云《伤寒论类方会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观点;以后读民国初期的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彭子益的著作,得以领悟“凡是病都是人体本气致病”的原理。
中气为后天之本,中气为生命支柱,12经(也就是五脏六腑)的经气好像轮子,中气的升降带动了12经气的旋转,于是生命运动不停,当升则升,当降则降,是为无病;一旦中气受伤,升降乖乱,就是病。
彭子益的理论源自于河图五行理论,到他逝世前发展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他在伤寒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五行中土为中心,运中土可以溉四维,带动中气升降源源不断的供应五脏,以保生命的活力。
火可以生土,假使脾胃病用本药治疗无效,就要益火之源以生土。
先天阳气是属火,命门之火叫阳根,阳根一拔,生命之无延。
这两位前辈一个重视先天,一个重视后天,如果把两者融合结合起来,将使古中医学更能够完备。
他还明确指出,中医的“医易结合”、“伤寒论”的全部奥秘,一个“河图”尽之矣;一个“河图”的道理包括了中医所有的道理;它是一个整体。
它的主要贡献是把中医学成为一个有系统的医学科学理论。
这个贡献很大。
在当时取缔中医消灭中医的潮流当中,把古代中医的精华保留下来!二、如何破解十大医学难题?我学医的经历就是受上述两位前辈的启发引导,然后走上了中医的路子。
在52年的实践当中,逐渐的破疑解惑,经过彻底的洗脑、脱胎换骨,逐渐有所领悟,最后运用“伤寒论”和“古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十大医学难题中几个门类大约11种病,进行了攻关。
我现在简要的跟大家报告一下,供大家参考,也是抛砖引玉。
希望能够把各位的经验贡献出来,共同复兴中医。
一)关于器质性心脏病第一个大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包括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
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这个疾病有500-700万人。
现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脏病威胁已经非常严重。
且有低龄化趋势,有些十多岁的小孩有得心脏病,与现在的生活习惯,盲目引进西方饮食,大量的吃麦当劳,喝各种饮料有很大关系。
这些病在我一生当中大约治过有6000例,其中1000例以上,是现代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放弃治疗的;经过我治疗后这些病人基本救活,基本恢复健康!所以在器质性心脏病的领域,中医基本取得完全的成功!现在把这四种心脏病的治法叙述如下:1、风心病和肺心病我对病因病机的认识“风心病”和“肺心病”是本气先虚,风寒之邪外侵,正气无力鼓邪外出,反复受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深附在三阴经的本脏,成为半死半生的格局!根据内经的理论,如果阳气不虚(病体阳虚),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不会侵犯人,即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总的来讲:阳虚十占八九,阴虚百难见一。
寒实为病十占八九,火热为害十中一二,世多真寒证,又多假热证,辨之稍有差异,生死攸关。
总的一句话,病因虽有多端,总根源只有一个,人身皮毛肌肉,经脉官窍,五脏六腑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是病。
这个可以统摄所有病的主要病因。
这个“阳气”即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很难分清哪个是中气哪个是先气。
肾气又称元阳、命门真火,生命的根基和原动力。
所以《易经》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通俗讲: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
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
所以古人云:“万病不治求之于肾”。
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我记得读傅青主的书时,有一段话是讲治疗大出血之后怎么样来挽救,原话是“已亡之阴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
大出血之后,损失的血不能马上生出来,但是一旦阴损及阳,阳气一散,这个人的生命就终结了。
所以说“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这是治病的要点。
再来讲胃气,一般叫中气。
先天肾气和后天中气的关系是:后天无先天不生,先天无后天不立。
《内经》有“五脏皆禀气于胃”。
所以引申出重要的原则:“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古人比喻脾胃如釜,肾气为釜底之火,肾气就是肾阳。
所以《易经》说后天脾胃是“大哉坤元,万物资生”。
所以一个是先天,即太阳是万物的开始;脾胃是保证人体生生不息的重要脏器,所以结论是“厚德载物”,这是赞扬脾土。
后世治法有“补中土以溉四旁”,即中气运转,五脏得到保证,元阳就保住了。
凡是脾胃病,假使理中不效,速用四逆,就是补火生土!中气伤犹可救,而肾气伤的话,则如彭子益所说“拔阳根”,从根拔起,生命终结!以上个点可归结为:脾、肾为人身两本,治病要以顾护两本为第一要义。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治病的时候,假使你错了,宁可错以误补,不可失于误攻,误补犹可解救,误攻则噬脐莫及(表示悔恨到了极点)。
从这话里可以体会这位老先生在临床中一定走过很多弯路,一定犯了好多错误。
世界上百行百业难免错误,唯独我们医生不能错误,一旦错了就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所以以上这几点我们要铭心刻骨,时时牢记,切切不可忘记,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本来中医治病就是以本气为主,以人为本。
不管任何病,本气强的,受邪从阳化热化实;本气虚的,从阴化寒化虚。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虽然是养生的大道,但治病的时候我们也是始终遵循这一个道理。
我的治疗方法我们通过以上分析,了解了风心、肺心病的来路,是从太阳之表而来,都是外感。
还有一句话是我读各家伤寒论注时发现他们都具有这种观点:病的来路就是病的去路。
病从太阳来,就得通过各种方法,再把它透发出去就好了。
不要见病治病,不要见到现阶段的东西,花费了很大力气,不知道来龙去脉,抬手动脚就错了。
《内经》关于病因有这么一段话:“邪风之至,急如风雨”。
四时不正之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急如风雨,防不胜防。
我们应当怎么办?下面讲了“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经治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出自《阴阳应象大论》。
讲得非常明显,病入五脏,就是半死半生的格局,这是《内经》的结论。
这就是病的来路。
所以无怪乎从产生到现在不足200年的现代医学西医同道没有把问题解决下来,这是可以同情的!对于病因方面,《灵枢·百病始生篇》作了补充,描述了百病由浅入深层次,说明什么问题?就是寒邪侵犯人体之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入藏。
而且由于反复受邪,外邪一层层堆积起来;病的每次治疗使外邪去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再次病后的治疗又取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每次这样,如果我们治疗错误,就帮了病的忙;所以《内经》有结论说“上工取气,救其萌芽”,这是治未病的观点。
疾病最初进入人体轻浅表层,就是“伤寒论”的太阳经,所以“太阳经”篇的条文最多、误治最多、救误方法最多。
我们知道了来路,也就知道了疾病的去路,治疗就是让他从哪来,到哪去!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在临床的应用。
你知道来龙去脉,就不要见病治病。
就是说不管前因后果,不管人体体质强弱,反正我是治病,结果就要治标害本。
怎么样达到这个目的?就是汗法,解表法!在八法为首,汗法不仅仅是出汗,而是开玄府,通利九窍,托邪外出!这样就有个问题,既然诸症当先解表——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治则。
那么解表是不是应该用麻黄汤?这又是一个治未病的问题!因为用麻黄汤治外感,恰恰犯了见病治病的毛病,因为你不顾人的本气。
现代人的本气无一不虚,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健康,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亚健康状态等等。
所有的外感病全都夹有内伤。
所以单纯解表,麻黄汤之类的方法不能用。
外感内伤同时发病,就是“伤寒论”的太阳少阴同病。
大家都清楚,这应该采取固本气、开表闭,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很虚的话可以加点人参。
这里说明一点,我用方子,凡是用古方就必须用古代剂量。
原则上的折算方法就是汉代一两等于现在15.625克。
如果少于此量,就不能治大病!关于古方的剂量,特别是《伤寒论》的剂量问题,过去好多古人认为仲景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我在一生当中,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误打误撞,发现了这个秘密。
我在60年代初期从甘肃回到山西,曾经治过7例心衰。
心衰毫无疑问是少阴病主方四逆汤。
但是用四逆汤后,这些人都没有救过来。
以后我就想《伤寒论》四逆汤原方是“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一枚”,生附子毒性超过制附子5倍以上,一枚大约大者30g,小者15-20g,一两照3倍来计算,四逆汤用制附子,起码3-5两左右,就是古代剂量!但是从明朝李时珍开始,对古方作过一番研究,认为古今度量衡变化不太清楚,究竟应该怎么办?他最后来了个折中,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也就是只用到“伤寒论”古方原方量的四分之一吧,这样就等于把“伤寒论”阉割了。
我是怎么样发现的呢?有一次,一个老太太,病得很厉害,她儿子和我是朋友。
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他就抬回家准备后事,然后就找我去看。
我一看四肢冰冷、脉搏非常微弱,血压测不到。
当时开了方子,用了一两半的附子,开了三剂药!我说回去以后给他煮上吃,看看情况,如果四肢冰冷全身冰冷,吃了药后温度回来,就可能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