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消息深度优势的实现途径探析——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作品分析及思考66

电视消息深度优势的实现途径探析——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作品分析及思考66

电视消息深度优势的实现途径探析——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作品分析及思考【摘要】电视消息报道如何才能编排得有深度,一直是电视新闻界思索的方向。

本文在对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作品特色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品的成功之处对于打造短而活且有深度的电视消息报道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分析及思考【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9-0041-02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作品共14件,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8件。

这些作品综合运用电视新闻的多种表现形式,精选材料,巧设角度,将复杂的新闻事实做轮廓式的概括,详略得当,而不空讲道理,明白晓畅地传达意味深长的主题,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传播效果。

无论是题材选择、主题挖掘,还是形式表现,都表现了消息这一新闻文体“四两拨千斤”的独特优势。

一作品特色分析1.巧选角度,折射重大主题获奖作品均是从具体的新闻故事出发,小角度切入,通过对新闻素材的巧妙组织,呈现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

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真实感的同时,以小见大,体现出鲜明、重大的主题思想。

一等奖作品《我们要什么样的世界第一》以2007年12月29日上海轨道交通6、8、9号线同时开通为由头,首先肯定了这一工程的成绩。

项目经理的“一丝无奈”自然过渡,转而通过专家论述和一些原有工程的现实尴尬,引出为争世界第一所付出的代价,进而指出:城市规划要有宏观管理的理念,管理者要有冲破各种框架限制的勇气和智慧,“与其设法破解自己制造的难题,不如想办法避免这些难题的产生”,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世界第一。

这就突破了常规成就报道的模式,事实选择典型生动,起承转合流畅自然,详略有致,说服力强,强化了新闻主题效果。

二等奖作品《赵希海:18年“还债”18万棵树》讲述了伐木能手赵希海退休后,毅然决定为荒芜的大山增添绿色,“偿还”曾经伐木欠下大山的绿色债,风雨18载种树18万棵。

消息的最后,记者引用老人“中国年度绿色人物”的获奖词巧妙发出呼吁:希望年轻一代能从老人朴素、自觉的环保使命中找到更多改善环境的原动力。

三等奖作品《农民何金荣和他的三代车》则以一户普通农家交通工具从马车到机动车到如今的面包车的变迁为线索,讲述了瑶山瑶族乡何金荣南下打工回乡后,借助自己的厨艺和聪明才智,充分利用当地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发展农家乐、农村超市。

报道把何金荣发展乡村旅游逐步脱贫致富的故事推及同村人,并将这一事例放到近年来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大环境加以审视,反映出时代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真可谓“小家大事”。

这些报道记录、再现平凡生活中的人和事,选取独特的角度,展现有新闻价值、有意义的事实、现象,使得作品既有思想内涵,又紧扣时代脉搏,富有时代气息。

2.善报实情,发挥舆论监督效力新闻记者是社会大船的“瞭望者”,舆论监督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新闻媒体如何解疑释惑,通过有效的疏导、引导,促使事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获得一等奖的两件作品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黑龙江电视台制作的《交警来开会高速路堵车》的采写背景是:报道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交警联手开展打击高速公路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的启动仪式时,发现本来益于社会的活动竟然开在高速路口,造成交通堵塞40多分钟的重大不良影响。

消息截取对比性画面:大会上公安干警代表决心恪尽职守、司机代表感谢公安干警的无私付出,被堵司机的“怨言”和从大连赶来哈尔滨看病的路人的着急。

如此,编辑、记者对此事的批评态度引而不发却自显,新闻并没有止于此,而以苦等到大会结束依然不能尽快发动车子的现场结尾,“必须要让警车先走完”的解说词使新闻的批评力度进一步加大。

整个报道展现现场事实报实情,增强了报道的可信性和权威性。

据作品推荐表“社会效果”一栏的交代,新闻播出后,黑龙江交警开展了为期100天的工作作风整改和百姓评议活动,事实的力量可见一斑。

上文《我们要什么样的世界第一》由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提出为了争“世界第一”不惜付出长远的代价的现象,报道的实际意义和说服力大增。

SMG电视新闻中心的报道不但及时地告知观众变动中事物好的方面,同样不回避问题,陈述有理有据,显示了媒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两件作品见微知著,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舆论监督自然有力,其中彰显的记者高度的新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媒体发挥公共服务功能的应有之义。

3.忠于现场,传递领导人的为民情怀本次评出的14件作品有两件是领导人活动的报道,而且是有关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

二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使得难以出彩的领导人活动报道重要且好看、严肃又不失活泼。

《胡锦涛在北京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用特写镜头显示国家主席主动和艾滋病感染者握手,观看艾滋病家庭新生儿照片时的欣喜,亲切询问艾滋病患者的家庭生活并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

结尾定格在胡锦涛主席一行和群众共同高歌《红丝带之歌》,含义隽永。

《百姓小事就是国家大事》标题源自总理调研时对群众让总理操心国家大事的回应:“天下最大的事就是老百姓的事”。

身着白色衬衣的总理和群众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关心猪肉市场行情,深谙养猪者和消费者双方对猪肉价格的心理期待,也积极表达自己对猪肉价格高低的看法。

再配以解说词的恰当交代,整篇消息着重展示具体情节细节,用总理视察工作时实实在在的话语和行动,很好地避免了领导人活动报道的空泛,有效展现了此类新闻对重大信息的承载能力和传达功效。

一连串的特写镜头、丰富的同期声突出了现场感,真实传递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基层百姓相处时的随和、体贴。

纪实性手法配以巧妙传递更多信息、深化报道的解说词,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并非高高在上的国家领导人、神秘的政治家,他们有一颗平常心,有普通人的行为动作,更有百姓的情怀。

这样的新闻生动且富有感染力,正是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的真实注解。

4.妙用表现手法,服务主题综观本次获奖作品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均是依据内容的需要,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

《大风刮翻列车记者亲历抢险》和《好运北京演兵奥运:北京已经准备好了》两件作品没有解说词,用现场的同期声、背景音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

而《我们要什么样的世界第一》在介绍工程时,为了使观众更直观、更容易地理解较为专业的技术性问题,对各项复杂的工程环节都配以详细的动画图片进行讲解。

《百姓小事就是国家大事》和《胡锦涛在北京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两篇作品中特写镜头表现出文字所不能表达出的亲民内涵,传达新闻精髓。

《天地对话——中国学生首次对话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尽管只有2分38秒,却调动了包括现场采访、同期声、背景介绍、新闻链接等多种电视表现手段,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学生首次对话国际空间站宇航员这一事件,有效地发掘了事件的新闻价值。

声音铺排、拍摄手法、结构组合等表现手法的实际运用是为了事实信息的有效显现,并实现由事实信息到内涵信息的递进。

二借鉴意义1.积极发挥电视消息“个头小”、“力量大”的优势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角。

但是,近些年来,消息这种短而活的新闻体裁多少受到了媒体的冷落,有的新闻从业者觉得消息过于短小,难以反映重大主题,而青睐大块头的报道。

从这次获奖的众多作品见微知著的性质不难看出,消息不但能做到一事一报,第一时间告知变动的信息,对于复杂的新闻事件,精选典型材料,将基本事实做轮廓式的介绍,而非空讲道理,反而能迅速提出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的问题、现象,明白晓畅地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言简意赅。

如今的新闻竞争,快速反应应该是赢得竞争的最基本要求,更增加了消息这种短小精悍报道形式的用武之地。

文体本身的特色和媒体竞争的激烈成为消息争取优势地位的有力砝码。

2.提高记者新闻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新闻敏感是记者对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和判别的能力。

较高的新闻敏感度让记者具备敏锐的现场观察能力,从大量的事实中发现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记者从小事件中看出大道理,《李百祥搬家》中李百祥老人从棚户区搬到家具设备齐全的楼房,老人搬迁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映射的是辽宁省棚户改造工程的影响之深、广、大。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能给予记者暴露社会不良现象和阴暗面的勇气、胆量。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世界第一》报道模式的创新是基于记者长期以来对地下工程规划建设不同步,各部门缺乏协调这一普遍现象的思索。

于是,2007年12月29日,当世纪大道的项目经理表达这方面的无奈时,记者很自然实现了报道主题的深化。

凭借高度的新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帮助记者、编辑不但传达变动的信息,而且从中迅速捕捉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善于发现问题,打造适宜性、新鲜性和思想性融合的新闻佳作。

3.练就扎实的业务功底消息的“四两拨千斤”作用的发挥,字数少而信息量大优势的显现,有赖于深入实际,仔细观察,占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以备在制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角度,通过具体的人物动作、话语、场景等情节、细节来再现新闻事实,提供给观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使新闻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以平民化叙述方式展现的报道《李百祥搬家》、《赵希海:18年“还债”18万棵树》、《安徽农民“喜耕田”》等都需要大量的素材,尽管历时较长,记者和编辑仍从中提炼出重大主题,其深厚的业务功底功不可没。

《大风刮翻列车记者亲历抢险》真实再现2007年2月28日凌晨2时左右,某列车遭遇13级大风,11节车厢被大风刮翻,4人死亡、30多人受伤。

而当时乘坐此趟列车外出采访的新疆电视台的2名记者在自身受伤、设备受损的情况下,一边组织车厢乘客自救,一边迅速采访拍摄,掌握了事故发生和救援的第一手新闻素材,不但在第一时间播发了这条消息,而且为国内外其他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提供了关键性素材。

4.彰显地方台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地域优势12件获奖作品的制作单位9件是地方电视台选送的、2件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1件是地方台和中央台联合摄制的。

在关乎全局意义的重大题材、能够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报道方面,尽管中央电视台在许多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地方电视台很难同其“分庭抗礼”,但从众多地方台作品赢得全国性大奖可以看出,对一些平凡事实的巧妙把握,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有效的表现方式,同样能揭示重大的主题,发挥不可取代的地域优势。

地方台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在一些普通的新闻事件中捕捉重大的新闻价值并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展现重大主题。

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地关注和报道那些群众关注度高、反映民生的热点问题,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高度,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抓住热点问题,及时发出媒体的声音,努力提高对热点问题的引导水平,给社会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思考任何评选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一方面,对14件获奖消息的内容反映问题的性质加以分类可知,其中12件作品是正面题材的报道,一等奖的2篇作品是舆论监督性的,只占获奖作品总数的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