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中广网02月16日09:35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主持:李宏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秘书长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讴歌先进典型唱响时代强音本期请各位欣赏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的作品——《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黄美娟、张立旺、黄铮的创作谈,以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陈昌凤的点评文章——《厚积薄发唱响的时代强音》。
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总共有参评作品21件,设一个一等奖。
新闻专题历来优秀节目集中、竞争格外激烈。
但此次评选评委们一致地把一等奖投给了安徽电台创作的《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这是一个宣传重大典型的优秀广播专题。
首先、记者采访深入,跟踪采访主人公许多年,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音响,如沈浩本人生前的谈话、沈浩老母亲在沈浩再次去小岗村挂职的叮嘱、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的音响等。
所以安徽电台能够在沈浩突然去逝、接到宣传报道任务后,早于电视和平面媒体推出深度报道,且广播特点突出,音响丰富。
第二、细节真实感人,给人印象深刻。
比如:小岗村农民为沈浩三次按红手印。
这个细节形象地证明了沈浩这个典型的先进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此节目是安徽电台创办农村广播5年业绩的集中彰显。
这种长期的积累不仅反映在该节目的创作上,也表现其播出形态上。
该节目不仅在安徽电台播出,还在全国19家省(市)农村广播中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当然这个节目也还有令人遗憾之处。
比如:整体的节目形态还比较老旧,节目构思和内容输出上还没有突破用音响说明文字的框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用音响表达。
语言还有“高大全”的痕迹,播音语调也不够平实。
这是目前采访制作典型报道的通病。
其实,把重大典型还原为真实的人来写,反而会让典型更感人。
主创代表黄美娟在介绍创作过程时,讲到一个细节,令我难忘:当她听到沈浩去逝的消息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拨沈浩的手机。
手机通了,却无人接听。
这个细节在我的脑海中立刻就产生了画面,扩展出层层涟漪:沈浩是如此真实,如此亲近,触手可及,犹如朋友。
这样一位真实、亲切得像朋友一样的人的突然离世,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落差,如果节目能够在一种就像描述家人、朋友的氛围中平实地展现沈浩,其效果会离听众更近,让听众更相信、更感动、更难以忘怀、更令人敬重钦佩,同时,沈浩的精神也能传播得更为深入人心。
专家点评厚积薄发唱响的时代强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陈昌凤沈浩书记是全国的先进典型,人物本身、事迹本身已经有很大的亮点,因此今年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有好几件以沈浩为报道、评说对象的作品都获了奖。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从身边抓住此题材,当然是有地缘的优势。
但是沈浩的突然离世是一个突发事件,此次选送的候选作品中就有将沈浩突然离世处理为突发新闻的。
但安徽电台农村广播的《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却不是将其处理为突发新闻,与一般人物专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尽一致。
它在处理上突出了几个亮点:一、充分使用了长期积累的信息资源。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抢时效已经不是最能体现竞争力的方面,而丰富的“数据库”成了独家资源。
安徽电台这篇报道,充分利用了数年积累的资料。
据了解,安徽农村广播开播5年来一直与小岗村保持密切联系,与沈浩建立了频繁的联系,多次对他和小岗村进行采访报道。
因此报道内容非常“实”、非常真切,富于说服力。
其中包括特别珍贵的资源:沈浩生前说的话。
大家多认同“新闻是速朽”的,因此时常忽略了其“不朽”性——当新闻成为历史的记录者,成为一手的珍贵信息资源时,它是不朽的。
因此,有心人方能做出大文章,充分地积累和刨掘,是增强新闻厚重的基本手段。
厚积薄发方能唱响的时代强音。
二、提炼与时代精神吻合的主题。
沈浩事迹不仅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而且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改革开放20多年,作为农村大包干发源地的小岗村一直没有真正走上富裕的道路,沈浩在小岗6年,通过土地流转等措施使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政府最新倡导的土地流转非常吻合。
新闻时效性的最有力体现,常常不是通过争分夺秒的方式,而是以时代感、与主流思潮的契合性来表达的。
安徽电台新闻紧随时代脉膊、紧守时代精神,把新闻的纵深度很好地传播出来。
三、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并充分挖掘新闻性。
典型报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报道形式,由先天的宣传性特征来主导,反映时代最强音、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
安徽电台的这篇报道不仅重视了宣传性,同时也重视了新闻性,解读了沈浩事迹的社会意义,其新闻要素如重要性、接近性、人情味都体现得较为充分,不仅涉及重大社会主题,也用人情味深深打动了听众。
新时代典型报道的最核心要素,在于其凝结了新闻价值。
报道中也抓住典型事件解读其意义。
小岗村民连续几次按手印挽留沈浩这样的事实非常具有典型性,一方面承袭了大包干按手印的做法,另一方面说明沈浩确实深得小岗村民的爱戴。
典型报道被称作“社会主义新闻最重要的特征,是横亘于中西报道形式之间的分水岭”(张威),被认为“典型报道理论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部分,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突出特征”(吴廷俊、顾建明),如何能用好它,是当前新闻与宣传中的难点,安徽电台的这篇报道有所创新。
四、充分调动广播的专业性元素,节目重视用音响说话。
节目音响比较丰富,采用大量录音采访(资料),包括沈浩本人、沈浩老母亲、小岗村民、凤阳县委书记、安徽省委书记、胡锦涛总书记等,音响与解说天衣无缝,水到渠成,其中特别珍贵的是采录到沈浩生前的说话的音响,有独家性。
音响的运用,对主题的烘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当然,其中也有可以商榷之处,如节目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展开的,但是母亲音响是以原生态的纪录片音响形式出现,与其它音响风格不是很一致。
当然,瑕不掩瑜,并且母亲音响也丰富了报道的内容。
创作谈弘扬沈浩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黄美娟广播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之所以能登上中国新闻奖的最高殿堂,正是因为我们这个团队多年如一日执著不懈地努力探索与创新,从而最终有所收获。
一、一件优秀作品,必须在前期做好精细策划2009年学习宣传沈浩先进事迹是安徽新闻界的一个大事,许多新闻单位的记者都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重要、重大新闻宣传主题,仅仅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就有5个报道沈浩事迹的节目参加台里的年度评奖。
《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主要胜在我们和沈浩书记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们是用真情实感来写这篇稿件的。
作品以事感人、以情感人,情景交融。
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反映沈浩同志一心为民、千方百计为小岗村民致富、奔小康呕心沥血的高尚情怀。
我们在稿件中写了小岗村民为挽留沈浩书记3次按红手印的故事、写了大包干带头人的遗孀请沈浩书记吃年夜饭等一个个小故事,使沈浩这一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在采写这篇稿件之前,对稿件的结构、采访的对象、选取的素材乃至播出所要达到的最大效果、影响,我们都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和策划,并且一开始我们对自己就有一个高要求:这样的一个重大题材一定要把握好,按照电台领导的一贯要求,对重大题材要牢牢抓住不放,做出精品。
所以,我们所有的策划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反复打磨、精益求精。
这篇稿件最后的成功,是策划的成功,我们打了一场有准备之仗。
二、充分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通过典型音响,深化主题广播是以声音取胜的艺术。
音响在录音新闻、录音通讯中与其它素材一样,必须具有典型性,要善于取舍,搭配得当。
广播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时长18分05秒,用了14处采访录音,不仅音响丰富,而且取材典型、音效清晰。
在保存的10多小时采访小岗、沈浩的录音资料里,如何取舍,做到搭配得当、清晰典型,颇费周折。
如,作品中运用了沈浩母亲的一段录音,“在人家那儿把人家的事搞好,把老百姓搞好。
听党的话。
”这段录音是否要,如何运用,我们经过了反复讨论、琢磨。
最后一致认为,沈浩母亲朴素的话语,包含了多重含义,首先它反映了沈浩母亲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其次,反映出沈浩的事迹与家庭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沈浩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对他的一生有重大的影响。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典型音响,所以把它用在稿件中。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典型录音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同时也发挥了广播特点,深化了主题。
三、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执着的敬业精神,绝不轻言放弃在采访、撰写《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一稿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凭着记者的职业精神,我们想了一个又一个办法,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采写出了这篇稿件。
记者的敬业精神,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精雕细刻上。
为了写好这篇稿件,在11月18日播出前的一周时间内,我们数十次对稿件进行了修改、加工,对任何一点不满意的地方,我们都不轻易放过。
如,在着手写这篇稿件时,如何开篇,我们想了几个方案,最后通过反复比较,有两个开头,都可行。
一个是用沈浩追悼会的现场场景开头,一个是用一段片花,类似人物素描,通过一些音响的有机组合,对沈浩做一个总体概述。
到底用哪一个呢?我们一时拿不准,怎么办?11月17日晚,我们做了两个版本,反复听,寻找感觉,同时请电台有关领导、专家会诊,最后,我们采用了人物素描似的片花开篇,效果非常好,让对沈浩书记不太了解、不太熟悉的人,通过短短的一段片花,对他有一个总体印象。
四、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这篇稿件最终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还有一点感受就是:团结协作出成果。
我们这篇稿件可以说是团结协作的结果。
我们三位采编人员都有各自的长处,本篇作品中的编辑张立旺同志是我们安徽农村广播的总监,在策划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在安徽农村广播策划过许多成功的活动;另一位作者黄铮同志是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电脑技术非常棒,擅长音响资料的编辑、制作,而且非常有心。
5年来,我们采访沈浩、小岗村的各种音响、文字资料、照片,他都保留下来了,这为我们这篇稿件提供了丰富的音响素材,而且有些资料是非常珍贵、难得的,同时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他这方面的才能。
我从事新闻专题的采编工作已有26年,对做深度报道有一定的经验,而且对小岗村的情况也非常了解。
199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我和其他几位同事采写的《小岗颂歌》就获得过第9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这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们台里的同事在向我们表示祝贺的同时,认为我们是一个完美的组合、是“黄金搭档”。
所以说,这篇稿件是我们3位采编人员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协作的结果。
经典欣赏《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黄美娟黄铮编辑:张立旺播音:袁方【片花】他,一名普通的选派干部——“沈浩同志是我们安徽省下派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基层干部的学习楷模。
”他,深深热爱这片土地——“我对这块土地也怀着深深的感情……”他,用生命在群众心中树起永恒的精神丰碑!——“这给你立的是墓碑,但是你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丰碑,沈书记安息吧!”请听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黄美娟、黄铮采写的录音通讯:《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11月6日(2009年)早晨6:00多,一个极其普通的时刻,但是对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村民来说却像是天塌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