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形势下农村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索

新形势下农村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索

新形势下农村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索在传统教育中,大部分学校和教师都过分关注智育,德育工作滞后,但随着国家、省、市各级依次发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素质教育要全面推进的浪潮中,德育工作逐渐被重视起来。

在新形势下,要以“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曾记得台湾一位德高望众的教育家高震东说过:“智育没有德育为基础,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为基础,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为基础,是腐化的催化剂。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并且,很难想象一个对国家、人民无任何责任感、意志薄弱、畏惧困难、不愿劳动、贪图享受的人,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发挥他的智慧才能。

有鉴于此,本文只就学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看法,请专家们指教。

一、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困境
1.应试教育观念存在,应试教育体制对德育工作影响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
农村学校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对农村学校的考核要求和标准普遍不高,检验尺度更多的以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来衡量,为此,农村学校和教师的重心势必会放在学生的分数上,分数是最能反映学生成绩的一个指标,在整个社会普遍追求考试成绩、升学率的大背景下,难免会有学校简单地以升学率、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

校内学习时间是固定的,德育工作的时间多了,文化课学习的时间相对就少了,基于应试教育的环境,而本应得到重视的“素质教育”、“德育为首”,却大多被弱化。

2、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孤立现象
德育工作本应贯穿于所有学科,融入于所有教学生活环节的,但是,农村教
师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育的主动性不强,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和品德教师的事情,自己把任教的学科教好就行了。

德育教育以思想品德课、社会与生活课、道德与法治课、班会课、升旗仪式等为主,德育工作与其它学科教师缺乏紧密联系。

3、脱离学生实际,空洞说教,教育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我们德育工作不可否认存在着“高、大、空”的形式主义现象,讲“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青少年德育教育都采用“灌输式”,空洞说教,成效不大。

关键就在于我们不了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百闻不如一见”说的是亲身体验对于认知的重要性,然而学生主要听老师讲授,他们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听的时候可能满腔正气,但一回到现实中,对许多现象又不能理解和接受。

再加之生活中很少有生动感人的榜样可供仿效,因此学生德育难以得到持久的巩固。

(二)家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缺失
1、家庭教育的理念出现偏差
农村家长对于孩子成才的愿望更为迫切,只有读书才能才能跳出农门,将自己甚至是几辈人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家长除在成绩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外,他们常常把自己工作上、生活上的不顺心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

如“老实人吃亏”、“好人没好报”等,这样就培养了孩子扭曲的个性。

这样的孩子私心重,合作意识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人们经常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来比喻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农村家长自身无视学习,不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觉悟,部分家长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教育方法依然单一,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要么忙于生计,要么贪图玩乐,将孩子的教育托付于教师和培训班,对孩子的教育严重缺位。

2、家庭德育的缺失
自建国以来,我们的教育所遵行的教育方针,一直把德育放在首位。

可是,
近几年来学校德育的光辉,正日益被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守旧偏激、目标上的重智轻德、过度保护、忽视自立、重物质轻精神、对孩子的溺爱和过度期望所湮灭,出现了严重的家庭德育缺失,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二、应对问题的探索
(一)、学校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学校工作有自己的特点,所有人员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科学育人这一任务来进行的。

凡是从事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成员,都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责任。

校长要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让全体教师明确德育工作人人有责。

并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分配任务,做到人人参与,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把各项德育工作进行分解,量化打分,对班主任和各科教师进行考核,奖勤罚懒。

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的努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一定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二)、坚持“立德树人、崇文尚德”培育德育氛围
“人以德立,邦以德兴”,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先成人后成才,立德树人崇文尚德是教育的根本。

“立德树人崇文尚德”就是崇尚文化、崇尚道德、弘扬道德、树立德行。

我们的学校应该成为一个重学习讲道德的场所。

一是要不负光荣使命,作为学生成人的导师,通过教育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通过自身的引导,做好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灵魂的交融,人格的对话,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二是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自觉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向学生传播先进思想文化。

(三)、德育教育,贵在家庭,家教为先
我国早就有了“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

但长期以来,人们还是习惯把教育看作是学校和教师的专职,而忽视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终生的老师。

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

我们举办
了家长谈家教演讲比赛,举行了学生、教师、家长书法同台大比武。

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家长懂得:爱孩子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天性,关键是弄清楚什么样的爱才是真爱。

在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好成绩并不等于好学生,而高学历也不一定有高品德,知识与做人实际上是两回事。

就做人与知识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学做人的道理比学知识更重要,更能决定人的一生。

当然,我们需要的是学知识与学做人的有机统一。

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人的基础是要从小家教开始,要靠父母去努力培养的。

总之,探索出富有成效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实现教育“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的工作目标,使我校德育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打造学校品牌培养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思路》,秦玉友,邬志辉,《东北师大学报(哲学)》, 2017 (3) :1-8;
2、《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高胜德教育科学出版社
3、《德育功能论》王仕民中山大学出版社
4、《德育与班主任》陈瑞瑞高等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