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供水工程管理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逐步完善。
其中,需求最为迫切的是农村的供水工程。
而我国水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所以,在农村供水工程的管理与运营上,必须改进观念,完善措施。
使农村供水工程的管理、水资源的分配与利用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保障农业用水与生活用水。
笔者就自身工作经验,对于当前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与阐述。
同时,对于其存在的弊端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意见。
解决群众饮水困难,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亲民、惠民政策的着力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各级政府确定的民生工程之一,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为农村、农民办的20件实事之一。
农村供水工作“三分建、七分管”,确保已建成的工程长久发挥效益,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加强工程运行管理,按照“建得成、用得起、长受益”的要求,积极做好“组建一个管理机构,出台一个管理办法,制定一个维修基金提取和使用制度”的“三个一”措施的落实,构建工程运行长效机制,要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强化水费计收,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
近年来,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一些农村的供水工程,不但未能做到完善管理,保障供水质量。
反而出现了一些经济损失,破坏了
供水工程为农村水利服务的持续性。
因此,对于农村供水工程的完善管理,也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及运营中出现的问题
农村供水工程的基本功能是为了保证农村人口用水的质量与安全。
这是其功能性。
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经济收益,以确保农村供水工程服务的持续性。
对于农田的灌溉、农村工厂的工业用水和农村人口、牲畜的饮水都应该给予充分的保障。
当前在农村供水工程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运营机制不完善
农村供水工程,一般修建时间较长,有些工程由于年久失修,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性。
导致无法回收成本,更无法对供水工程进行应有的修复与完善。
进入恶性循环。
同时,在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运营体制的转型中,一些工程暴露出无人负责的情况。
职责分配不明显。
管理不到位。
各级管理部门互相推诿。
影响管理效率。
缺乏完善的监管机构和管理机制。
监管措施也未能落实到位。
导致供水工程无人过问。
运营和管理也不能有序开展。
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供水工程功能性的实现。
使运营工作和管理工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供水工程经济效益较差
农村供水工程,以及水利工程,是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基础设施。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必须有适当的盈利,来对于整个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营、管理、修缮、新建等作出资金上的保障。
但是,由于农村的供水工程缺少有力的管理机构和良好的运营手段,加之某
些农村水利工程淤积严重,无法达到规定流量,造成用水量缺乏。
很难回收成本。
甚至一些农村供水工程出现了连年亏损的情况。
导致整个负责单位出现严重负债。
资金链断裂更导致无法对于农村供水工程进行修缮和管理。
同时,一些农村水利工程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兴利除害”功能。
供水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更大的危害。
3.供水工程管理缺少合理的规划
农村供水工程和城市供水工程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农村聚落的分散性。
这就为农村供水工程的规划与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如果供水网点数量较多,则会增大修建难度和建设成本。
但是,必须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对于分布散落的农村进行水利工程的畅通。
因此。
必须对于供水网点的修建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和施工管理。
目前,对于农村供水工程的修建和规划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
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对于农村供水网点的修建进行规划和统筹。
同时,供水工程的修建质量也较难达到标准,这就导致了在工程寿命的最后阶段无法保障其功能性的实现。
二、对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的建议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一半以上。
农村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国家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和经济扶持。
对此,中央多次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对于农村问题,尤其是农村水利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
以此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政策上的保障。
逐渐完善供水工程,提高农村工农
业的用水质量。
因此,近年来,农村供水工程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必须对于这些农村供水工程进行有效的规划和运营管理。
使其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
1、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的有效规划
农村供水工程的修建与规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必须综合考虑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用水需求、经济状况、水资源状况等,通过运筹学的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降低沟渠管道的修建成本。
节省自己,增加水利工程收益。
为提高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水平。
同时,必须严格地进行引水工程的水资源论证。
防止引水量超过自然水资源的承受限度。
2、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营管理制度
从农村供水工程的规划、修建到投入使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因此,必须设置专门的机构对这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
同时,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从水资源的供给到污水的处理和排放。
都应该按照新技术进行管理和使用。
应该由专门人员对于供水质量进行检测。
如果出现水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况,应该立即上报,并停止受污染水资源供给居民。
同时,对于供水工程的管理部门,应该接受群众的有效监督。
农村供水工程的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农村供水工程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和农业,因此,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农村供水工程能够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
适时开闸和关闸。
尽量满足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用水需求。
同时,对于农村供水工程可以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制度。
对于供水工程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供水工作的
顺利开展有着较大的指导作用。
3、加强政府对于农村供水工程的支持
由于目前农村供水工程的亏损情况,导致很少有单位愿意接手农村供水工程的管理。
供水单位的经营有较大的困难。
甚至导致供水单位的破产。
但是,作为一项直接关系到民生的基础设施,对于维护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稳定、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与卫生状况都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可以说是三农问题的基本问题之一。
因此,政府为了三农建设考虑,应该大幅度加大对于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的投资和扶持。
或者通过对于供水单位的税收减免,可以提高供水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和管理运行质量。
同时,可以通过降低电价等手段进行间接补贴。
或者通过较高的福利待遇引进水资源管理的优秀人才,投身于对于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的工作中去。
以此来保障农村供水工程的质量。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于农村供水工程的监管。
水资源相关部门应该定期对于农村供水工程的供水质量进行检查与验收。
以此确保群众放心,农民满意。
以政府的行政手段确保农村的供水质量。
三、小结
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是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三农问题的重点之一。
对于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稳定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供水单位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管理体制,保障供水质量。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出自身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卢立峰.农村供水工程管道穿越顶管施工技术与实例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29)
[2]胡巧玲.高寒山区农村供水工程设计与施工[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03)
[3]高振陆.农村供水工程的特征及投入政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