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理性与平等的追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时间上是所有女性主义的流派的起点,在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
其批判对象主要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不平等,所以批判力非常有限,改革诉求也显得过于温和。
十八世纪欧洲女性者因为新资产阶级男人反抗君权的启发而开始质疑男权的神圣性。
自由主义崇尚理性,主张人之为人是因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具人之形体,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备同等的理性,故应平等对待。
而且强调人性不分性别,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辩能力,男女不平等是习俗以及两性差别教育造成的,为了消弭人为不平等,应给予女性同质的教育;同时由于在兴趣、才能方面个人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女性应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作选择,以便人尽其才,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此外,法律应不分性别,男女一视同仁。
台湾的妇女运动在七0和八0年代深受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如「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人尽其才」,及反对妇女保障名额、修改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等主张都十族展现追求平等的精神。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公领域范围,增强国家保护弱势个人(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公权力;并且有鉴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机会深受经济力影响,而愈益注意经济分配的公平性,主张应由政府积极介入以减轻市场经济祸害;在法律方面则由消极的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进而积极以立法消除歧视或矫正已有的不平等。
如公设托儿所、受害妇女庇护所、加强就业训练都是近年来自由女性主义强调的重点。
八0年代以后的自由派女性主义者,终于体认到做一个齐家治国的女超人并不容易,故提出家务分工、弹性工时及减轻男性养家重担等概念。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十八世纪英国的玛莉‧乌丝东奎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最有名的著作发表于1972年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他认为女性存在的首要目标是做一个理性的人,而理性的实践则是透过妻子与母亲的身份来表达。
十九世纪美国的玛格丽特‧芙乐(Margaret Fuller)不仅主张女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生活理的权利,并更进一步的从存在哲学的观点,强调女性有追求内在自由的权利。
即包括心灵的充实、智识的成长、理性与创造力的激发。
芙乐认为母职是女性生活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女性必须超越特定的家庭关系而去追求自我成长。
而且特别指出女性的自我成长不是为了作一个称职的妻子或母亲,而是为了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
芙乐强调女性特质,不鼓励女性和男性直接竞争较劲。
虽然男女特质不一样,但女性所拥有的权利却是相同的。
芙乐一方面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同时其思想亦具有浓厚的宗教与存在哲学的意味。
十九世纪英国的约翰‧史都特‧米尔(John Stuart Mill)将女性权益的观点表现于《女性的屈服》(The Subjection of Woman)一书。
Mill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
Mill将政治哲学里公共领域的契约概念扩充到婚姻关系,认为婚姻契约必须经由当事人同意,在平等的条件下订定共同生活的方式。
契约精神就是自主与自我决定,婚姻契约使女性不会在违反自身自由意志的情况下结婚。
Mill主张女性应有一技之长与经济独立的能力,这样才不会为了长期饭票而无奈地走进婚姻。
Mill也从自由竞争的观点指出,女性的能力如果真的不如男性,那么不胜任的女性就会在竞争过程中被淘汰,不需要一开始就排除女性竞争的机会,开放机会给女性会给社会带来更多优秀的人才,使社会的运作更有效率。
Mill、乌丝东奎芙特、芙乐均认为一般女性婚后应以家庭为主,女性的潜能主要是在家庭的领域里发展,不需要外出工作。
但是男女的权利是相同的,那些特别优秀的特殊女性,应该不受任何阻碍,自由发挥他们的才能,甚至和男性一较长短。
整体而言,Mill倾向伴侣式婚姻的理想,认为女性受良好教育才能成为丈夫知识上、精神上的伴侣。
女人充实自己仍是为了男人,伴侣式婚姻理想说穿了就是要求女人「有点聪明但又不要太聪明」。
不过女人是否在追求自我成长之后,反过来觉得男人赶不上自己的脚步呢!当代美国的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承继了十八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但同时更加强调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参与。
其名著《女性迷思》(TheFeminine Mystique)则对女性的家庭角色展开锐利的解析与批评。
Friedan认为为了发挥自我潜能,鼓励妇女和男性一样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
在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下,竭尽的塑造一个快乐、满足、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妇女自幼就向往这个形象,并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与婚姻关系。
但这个理想的形象,只是迷思。
由于家庭结构本质上缺乏有形的结构及酬赏制度,而且日复一日的重复同样的琐碎的工作,受过教育的现代妇女并不能从家庭主妇的角色上得到成就感及自我实现。
Friedan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做为自我认同,但Friedan也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而是在事业与家庭间取得平衡。
女性应从整体角度从事生涯规划,将家庭与事业都事先纳入发展计划中,生育小孩尤应事先规画,并将帮忙的人选安排好,并极力的鼓吹托儿所的设置。
Friedan认为女性可以同时兼顾家庭与事业,而以事业为主。
其他流派女性主义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批评:过份崇尚男性价值,重视心智胜于情感、身体。
强调个人先于社会,忽略了个人生活于社会网络之中,即使在出生前仍未能逃脱社会关系的左右(如妓女堕胎)。
抽象的、形式的平等未顾及个人因种族、年龄、性别阶级之异而产生不同的历史、社会关系以及不同的需求和能力。
乌托邦社会女性主义——两性在知性、权利、财富上皆达到平等「女性主义者」(feminist)一词最早以法文出现,是法国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傅立业(Charles Fourier1772—1837)所创。
傅立业想象在一个以互助为原则的社会里,诞生新女性,致力于改造社会的同时,自身也获得改造。
1808年傅立业即揭示:「每个时代社会有所进步与变迁,乃由于妇女获得自由所促成。
当妇女的自由减少,社会也跟着退化」。
英国乌托邦欧文社会主义理论家威廉‧汤姆士也提出类似的看法:「比较各国已婚妇女的地位,显示一个社会整体的快乐与夫妻彼此之间权利与责任之平等状况成正比」。
活跃于1850年之前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并不是一整合的运动,各家有关女性主义的论述不尽相同,称不上严谨,但基本上有几个共同的诉求:废除私有财产制、组织公社、革除婚姻家庭制度、提倡情爱自由、打破男女分工。
这些早期社会主义家都是启蒙运动的信徒,斥责圣经扬称女人天生劣根之说,相信人性受到社会环境之扭曲。
代表人物为德国的比柏、美国的纪尔曼、俄国的柯仑泰等,他们主张人类社会为一有机整体,互相依存,所以应以合作的集体主义取代自私的个人主义;妇女应从个别的家庭中解放出来,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工作,成为社会一份子,不在依赖男人;婚姻应以个人情欲为基础,而不再是经济的、社会的、消费的单位;并且以集体化生活取代私人家庭和家务。
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家认为男女平等与家庭、婚姻、政治及资本主义等各种社会制度牵丝扳藤,深信两性的解放必须彻底翻转所有传统社会制度,包括制造人际间支配与附属关系的男性霸权,以及两性对立与扭曲人性的家庭婚姻制度。
乌托邦社会主义追求两性新秩序的奋斗目标都在两性应该联合对付阶级敌人的战争中被牺牲掉了。
马克斯主义女性主义——强调资本主义与阶级制度是妇女受压迫的唯一根源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区别何在?依据布兰笙的划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泛指十九世纪初叶以来,凡主张妇女解放必须透过社会、政治与经济结构等全面性社会改造方能达成女性主义的思潮。
在此广泛的定义下,马克思女性主义也算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分支。
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历史唯物论(historical materialism),突显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历史情境、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并且强调阶级社会对个人意识型态和日常生活结构的影响,这些观点都对女性主义者有重要启发。
马克思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均认为资本主义与私有财产制度是制造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必须取消这种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妇女解放方可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者的首要革命策略是阶级斗争,强调资本主义与阶级制度是妇女受压迫的唯一根源。
于是,性别压迫被化约成经济问题,妇女问题被纳入阶级与国家问题之范畴,婚姻、生育与家庭议题都沦为芝麻小事。
女性一直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要求推翻性别压迫的热望仅在某些时候受到男同志的重视。
虽然左派运动始终带有性别偏见,但仍提供女性主义者最友善的生存空间。
1960年代美国新左派高涨,当时男学生掌控运动决策权,女学生只能跑跑龙套,外加性伴侣的角色;并认为妇女解放本是小事,岂可与种族、阶级、反战等重大议题相提并论。
燃起1960年代美国妇运的两支生力军,其一就是这些与左派决裂的「激进」、愤怒的女大学生,这些出走的女大学生后来又发展出两派:一派是「基进派女性主义」思潮(radical feminism),反扑马克思主义;另一派仍信奉马克思历史唯物论,并撷取盛行一时的「青年马克思」(新马)的人道主义,接纳基进派与心里分析学派的部分理念,融合而成「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活跃于1970、1980年代英美学院中。
乌托邦社会主义坚持唯有两性在知性、权利、财富上皆达到平等,社会主义追求人性全面改造的目标方能实现。
马克思则悖离这项理念,罔顾性别压迫,强调阶级剥削才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马克思理论对现代女性主义的影响现代女性主义借重马克思理论主要有:(一)历史唯物论、人性。
(二)阶级、阶级意识和假意识。
(三)异化。
(四)劳动价值论。
(五)实践。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财产与国家起源》《家庭、私有财产与国家起源》在1884年出版,本书乃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与经济理论为基础,配合大量原始部落的人类学资料,由奇摩根所著的《古代社会》。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自古以来妇女的婚姻家庭地位与社会政治权利,总是被其经济地位所制约,而经济地位则受到历代生产方式的影响。
在恩格斯的理论中,一夫一妻制的最大问题在于男性拥有私有财产以及妇女妇女被排除于经济制度之外。
所以,妇女解放不是要废除一夫一妻家庭制度,而是要摧毁两性分工与私有财产制。
恩格斯提出几项具体的策略:(一)让妇女参与公共生产行业;(二)让育幼成为国家之事;(三)公有化生产资源,取消生产工具私有制。
恩格斯强调这些策略都是建立自由平等的婚姻家庭制度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妇女唯有获得基本的经济保障,择偶时方能不顾虑经济,婚后也不必容忍丈夫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