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燥邪的简介以及治疗分析

燥邪的简介以及治疗分析

概念: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人感受燥邪而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便为燥病。

温燥:发于秋初,挟有夏季火热之余气,治疗上宜清
凉燥:发于晚秋,兼有初冬之凉气,治疗上宜温
燥邪为阴邪,见于王孟英《温热经纬》。

燥为秋季之主气,秋气已凉,澡为次寒,其气肃降,理当属阴。

燥邪为阳邪,见于喻昌《医门法律》。

火性就燥,各从其类,属阳。

入侵途径:自口鼻而入,始于肺卫。

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其一,燥性干燥,吸水伤津,皮肤官窍失养,故常见各种干燥症状。

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皮肤干燥等。

其二,燥性涩滞。

外感燥邪,津亏不能载气敷布,脏腑组织失却滑泽,故表现涩滞不利之状。

如皮肤粗糙而不滑利,痰少不易咯出,小便短少而不通利,大便干结不畅。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胜则干”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干”、“裂”和“萎”。

就像久晴不雨,田地便会出现干燥、出现开裂,田地里的稻谷也会随之枯萎。

在人身上也是一样的。

燥邪可引起嘴唇开裂、皮肤干涩皲裂之“裂”症、鼻燥咽干、大便干之“干”症以及毛发枯黄之“萎”症等一系列症状。

2.燥易伤肺
一是因燥为肺所恶,肺为娇脏,喜清润恶燥湿,燥邪犯肺,可致肺燥津亏症。

二是因肺主气司呼吸,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气与外界相通。

燥邪犯人,常自口鼻而入,肺首当其冲,肺失去濡润,则宣发和肃降功能均受其影响。

见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喘息胸痛、痰中带血、大便干燥不通等。

外燥治疗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为金气,苦属火,能胜之,故治以苦温。

甘辛亦温也,燥而中寒者宜佐之,燥热之燥,以苦下之可也。

又辛能润,甘能缓,苦能下,故以为佐。

杏苏散用于治疗外感凉燥之证。

方中苏叶辛温,杏仁苦温,开宣肺气,使燥邪从表而解,更佐以半夏,橘皮等,正是苦温甘辛之法。

温澡者,桑杏汤主之。

本文由黄家湖大学城论坛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特色版块整理提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