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以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以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以及答案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准确的一项是()(2分)A.辍学(chuò) 村氓(máng) 妖娆(ráo) 谍报(dié)B.娴熟(xián) 雏形(chú) 附和(hè) 手肘(zǒu)C.名讳(huì) 呻吟(yín) 淀粉(diàn) 星宿(xiù)D.啮人(nèi) 纤维(xiān) 畸形(jī) 脑髓(suǐ)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B.我不明白你为什么在课堂上要有这样的举动?C.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D.《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⑴我国入世后,与世贸组织规则不一致的相关法律法规需要_____、修改,同时还要制定一批新的法律法规。

⑵“9•11”恐怖事件使得许很多多的美国人有一种_____的恐怖在全身蔓延。

⑶巴以冲突再次升级,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赶往耶路撒冷会见巴以双方领导人,从中_____。

A.废止无名斡旋B.废置无名斡旋C.废置无明周旋D.废止无明周旋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确当的一项()(2分)A.大家对这个问题见仁见智,看法一致,我感到非常欣慰。

B.大家认为王新同学的发言的确是抛砖引玉,具有独到见解。

C.我国当前的当务之急的大事是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以便入世后与国际接轨。

D.因为缺乏相当的华夏文化背景知识,外国人翻译中国作品,有时会望文生义。

5、下列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水准。

B.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要增强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C.造成这次车祸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司机的酒后驾驶。

D.中学生理解和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有利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6、下列说法没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始得西山宴游记》、《捕蛇者说》的作者都是柳宗元,他们都是唐朝人。

B.《孔乙己》、《藤野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分别选自《呐喊》、《朝花夕拾》、《坟》,三篇文章中的“我”不都是鲁迅先生。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诗,都抒发了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感情。

D.《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统筹方法》则按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实行说明。

7、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部准确的一项()(2分)A.呼尔而与之(你)人恒过(常)若毒之乎(怨恨)B.春和景明(日光)树林阴翳(遮盖)穷回溪(尽头)C.风掣红旗(牵引)高处不胜寒(超过)百废具兴(同“俱”,全,都)D.岁赋其二(征收)心凝形释(消融)是亦不能够已乎(止而不为)8、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部准确的一项()(2分)A.七里之郭(的)君将哀而生之乎(我)为之文以志(这)B.其始(助词,无义)其西南诸峰(其他的)增其旧制(岳阳楼)C.万钟于我何加焉(在)管夷吾举于士(从)告于莅事者(对)D.觉而起(表顺承,就)日出而林霏开(表并列,并且)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9、下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2分)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B.孙悟空——打闹天宫C.诸葛亮——三顾茅庐D.刘姥姥——进大观园10、对《水调歌头》分析不准确的一项()(2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既指神仙居住的宫殿,也指朝廷;“朱阁”、“绮户”则是华美的楼阁的意思,指自己的居所;“不应有恨”意思是没有什么怨恨。

B.“我欲”句,写出当时作者政治上很不得意,冷漠的现实使他幻想超然物外,精神有所寄托,不过又多顾虑,内心矛盾痛苦。

C.“人有”句,虽然知道这是自然常理,但也是在无可奈何中用以自遣。

D.词的上阕主要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下阕则写望月怀人,抒发了对兄弟的怀念与祝愿之情。

11、下列语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正如他自己所说:“废寝忘食,锐意穷搜。

”②鲁迅也很重视资料积累。

③他的勤奋态度和认真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④为了研究中国小说史,他从上千卷书中寻找所需要的资料。

⑤《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等书就是他辛勤辑录的成果。

A.②④①⑤③ B. ②①③④⑤C.②④⑤③① D. ④⑤③①②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12-14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2、对加点字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予尝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之心B.或异(不同)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C.居(居住)庙堂(指朝廷)之高D.先(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担忧)13、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属予作文以记之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投诸渤海之尾D.杜少府之任蜀州14、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A.“进亦忧”“退亦忧”分别呼应上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同古仁人一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既是规劝滕子京,又是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封建士大夫超越现实的思想。

二、按要求答题。

(30分)15、下列词语中共有4个错别字,请依次找出并改正。

(4分)辨伪去妄锲而不舍一愁莫展招是搬非走头无路无精打采万事俱备罄竹难书不功自破改邪归正千头万绪小题大做深恶痛绝谈笑风生节衣缩食变本加利16、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⑴“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句中“声气”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何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句中“主要”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句中“居然”流露了什么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17、根据提示写出课文内容。

(6分)⑴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______________。

⑷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⑸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⑹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4分)⑴项庄舞剑,__________。

⑵盛名之下,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来者犹可追。

⑷___________,虽听不自阿。

19、仔细观察漫画,说说漫画含义。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一次,一位富人想取笑童话大师安徒生,就大声嚷嚷道:“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听后回敬道:“_____ ________________。

”安徒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令人忍俊不禁。

你知道安徒生是怎样回敬富人的吗?请将答话填在横线上。

(3分)21、仿写句子(2分)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⑴如果我是清风,我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果我是春雨,我将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历史学家顾颉刚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创造学思想录》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是突破常规性思维的束缚,寻求新的领域、新的思路、新的观点、新的方法。

你是怎样看怀疑与创造之间关系的?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观点。

(4分)三、阅读理解。

(32分)(一)(12分)①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总计97.5元。

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的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

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②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坎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

他听见过母亲无数次在父亲坟头唠叨:“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而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出那钱的……③“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

“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

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

④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

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升学的渴望。

一会,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⑤他到了学校,老师正在为这个顶尖的学生没来报到而奇怪。

忽然看见一个身着蓝色土布衣裤的学生站在门口。

“进来吧!”老师说。

他默默地放下篮子,掏出50元钱放在红布上。

⑥老师惊异地揭开红布——⑦啊!?一篮白生生的鸡蛋!⑧老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单,看着这50元钱和一篮鸡蛋——⑨愕然无语!23.第①段中的“盯”和“攥”两个动词表明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2分)24.文中写“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不过到了家里,却对母亲说“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他”说这句话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最恰当的一项()(2分)A.表达了“他”不想读书的真实想法。

B.表达了“他”想读书又难以实现愿望时抱怨母亲的心情。

C.表达了“他”既渴望读书又不想因家境困难而使母亲为难的复杂感情。

D.表达了“他”渴望读书却因家境困难造成读书无望的苦闷心情。

25.第③段中最能体现母亲理解了儿子良苦用心的一句是“________”。

(2分)26.第④段写“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修饰语“呜呜地”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