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群战术
卡尔·邓尼 茨
关于U型潜艇
德国U型潜艇是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最 神秘的武器,偷袭是它唯 一的战术,因此U艇又被 人称做海上之狼。在二战 中的大西洋上,德国的U 艇肆无忌惮地在盟军的海 上交通线上“猎杀”盟军 的船只。仅仅在1942年11 月,U艇就击沉了盟军118 艘船只,创下了743321吨 的记录,给盟国造成了难 以承受的损失
U型潜水艇艇长卧室
德国虽然是一战战败国,但它的潜艇作战成 就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对潜艇的威力认识也是最 深,对其作战理论的研究最透彻,所以在二战中 的大西洋战场上,德国潜艇占据了主导地位。但 是后来英国研究并使用了雷达,声纳等反潜设备, 成为对付狼群战术的“王牌克星”。 德国能够在一站战败后重视潜艇,坦克 的使用并能在二战中凭借闪电战和狼群战占据主 导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当狼群战术 无法在对盟军起到有效的压制作用时邓尼茨的坚 持不改变战术却不值得提倡。
14营养五 卫龙小组 队长:鲍鑫 队员:刘苗苗 朱亚如 荆桂娟 陈曦 颜鸿飞
周玉叶 林田田 袁修凯 马一鸣
制作:14营养五 卫龙小组
狼群战术
狼群战术简介
所谓群狼群战术,即用多艘潜艇组成小分队,像狼群一样轮番对敌方 军舰和运输船发起水下攻击。德国海军用“狼群战术”时,集中几艘潜 艇力量,攻击一个海上目标,用几艘潜艇的攻击力来摧毁重型舰船。德 国海军用“狼群战术”,组织成群潜艇袭击盟国的海上舰船,破坏盟国 的海上运输线,使盟军蒙受重大损失。 狼群战术具体方法:行动中一般要派出数艘舰艇在海上进行游猎, 当发现目标后,进行水下跟踪。一艘“狼头”舰来指挥 “群狼”的统 一行动。狼群一般都在夜间攻击,狼群中各艘潜艇从对方护卫舰队的间 隙或侧翼隐蔽地穿过去,由于多艘潜艇同时对同一目标发动攻击,这样, 提高了了命中率,同时可以出现有几枚鱼雷命中同一目标。这样,“狼 群战术”可以取得较大战斗效果,“狼群战术”因此而得名。但后来因 为盟军及时地采取护航制度和盟军反潜技术的娴熟而使狼群战术逐渐被 淘汰。
在二战爆发前的时间里,邓尼茨潜心研究一战经验,进一步从理论 上完善了自己独创的“狼群战术”。二战伊始,邓尼茨便率领德国海军 以“狼群战术”称霸大西洋,致使盟军商船遭受巨大损失,后勤补给线 遭到严重破坏。邓尼茨也因为“狼群战术”的成功而成为希特勒最得力 的干将之一。他的职务一路攀升,先后升为舰艇司令、海军司令,最后 还被指定为元首的接班人。 然而,邓尼茨同样被眼前的胜利禁锢了头脑,醉心于自己的战术而 忽视了再创新,导致德国海军的战术在多年的海战中如出一辙。而盟军 则专门组织力量来研究对付“狼群战术”的有效战法,派出规模庞大的 反潜飞机和潜艇,灵活采用 “狙击”、“围歼”、“诱杀”等手段来 肢解“狼群”,尤其是运用最新型的雷达来搜索德国潜艇。而邓尼茨无 视盟军侦察预警能力的提高,依然在大西洋上集结庞大的潜艇群,打算 彻底切断盟军在大西洋上的运输线。1943年5月,邓尼茨赖以成名的 “狼群”终于遭到毁灭性打击———他的王牌潜艇在一个月内被击沉30 多艘。“狼群战术”宣告失败。
一战后,《凡尔赛条约》规定战后德国不能拥有潜艇。 希特勒上台后决定大力发展海军,主要是潜艇和大型水面作 战舰艇。当时的邓尼茨海军上校接受任务,决定建造大型潜 艇用于远洋作战,由于受《凡尔赛条约》规定,研制潜艇需 要秘密进行,秘密的设计工作一直在荷兰、芬兰进行。 1935年6月18日,德国于英国签定了回避《凡尔赛条约》 的限制协议书,规定了德国的海下武装力量要限制在英国的 45%以内。 德国于1935年开始建造潜艇。 ⅡA型成为纳粹德国第 一种具有战斗力的潜艇,ⅡA型服役后主要训练优秀的船员 和为以后建造潜艇提供可靠的数据。ⅡA型并不先进,水上 排水量只有254吨,而且是有问题型的潜艇,主要是动力装 置和密封装置。海军决定改进成ⅡB型潜艇。 ⅡB型增厚耐压仓的厚度,使下潜深度提高到120米。 另外加长潜艇的长度,达到42.7米。ⅡB型共批准建造18艘, 编号为U-7号至U-24号。ⅡB型最终共建造20艘。ⅡB型服役 后,成为当时德国主力潜艇。
U型潜水艇耐压壳和水柜
起居
U型潜艇上的空间是非常宝贵的。 拿典型的VII和IX型潜艇来说,潜艇本身 排水量虽然较大,但那只是外部艇壳给人 造成的印象。而内部的耐压壳最大直径只 有5米,艇首和艇尾的空间更小。绝大部 分艇内空间用于安置柴油机和电动机、蓄 电池和其他必要的机械设备,用来供艇员 生活和休息的空间所剩无几,甚至连睡觉 的位置都很有限,一些特定的隔间仅能容 纳一个铺位的宽度。艇长的起居室较大, 门口安装了布帘以保证较为私密的空间, 但艇长室往往位于潜艇内部的中心位置, 因为平时的大小事务艇员都会向艇长汇报, 这样安置较为方便,所以,艇长也很难安 静下来休息。 军官的舱室空间也较大,里面安装 有固定的小桌而非其他地方的折叠桌。高 级军官有固定的铺位,中级军官则只有吊 床。艇上部分岗位的艇员由两个人共用一 个铺位,这是因为二人轮岗的缘故。还有 部分艇员只能在艇首和艇尾的鱼雷舱里休 息,那里终日被噪音困扰,几乎永无宁日。
起源
狼群战术”猎杀的第一个目标是“雅典娜”号客轮。1938年9月,英 国“雅典娜”号客轮悠闲地行驶在大西洋上。船上的旅客正沉浸在平静 而安逸的旅行中。突然,他们听到了几声巨响,并感到了强烈震荡。一 刹那间,客轮上油烟滚滚。海水涌进了船舱。几分钟后,“雅典娜”号 客轮开始下沉并最终葬身海底。此后几年,盟国的大型运输船队屡有同 样遭遇,而罪魁祸首正是德国海军的 “狼群战术”。
饮食
关于德国海军U型潜艇部队官兵艇上 生活的话题,人们主要关心的是艇员的 生活环境和物质待遇这两方面。因为潜 艇的一次出航作战可能的持续时间将长 达12周,在作战斗巡逻前的出发准备时, 潜艇通常要携带约14吨的各类给养品、 燃料和鱼雷武器弹药。艇上的每一个闲 置的角落都被尽可能的利用来存放新鲜 食品,如:鸡蛋、土豆、水果、蔬菜、 面包和肉类等等,因为这些都将是首先 被消耗的。无论是训练还是战时,艇上 均可保证潜艇官兵们的一日三餐。除了 主食以外,还有咖啡、茶、牛奶、果汁 和可可饮料提供。一旦新鲜食品耗尽, 那么只能由罐装食品接济,此外还需补 充一些必要的维生素。有趣的是,部分 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上可能携带了一 些禽类和畜类,如:鸡和猪。1942年5 月被德国海军U-162号潜艇击沉的“帕 恩贝巴”号货轮即是如此。如果这些动 物在潜艇攻击之后能侥幸存活,那么毫 无疑问,它们将成为最受德国潜艇官兵 欢迎的客人。
创始人
邓尼茨,二战期间德国的著名将领。德国总统国防 军最高统帅、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于1891年9月16 日出生在柏林 。在一战中,他担任潜艇艇长,1918年 10月被英军俘虏。直到1920年才返回德国,并再次加入 德国海军。回国后,邓尼茨倾心研究潜艇战术,研究潜 艇,训练潜艇人员,复苏德国潜艇力量。二战开始后, 邓尼茨成为德国潜艇部队指挥官。他发明了“狼群战 术”。运用这一战术,让盟军损失了2491艘舰船 。 1943年1月,邓尼茨担任海军总司令,同年被授予海军 元帅军衔。1944年1月30日希特勒曾送他一枚金质纳粹 党章,因此他认为自己是纳粹荣誉党员。1945年4月20 日,邓尼茨被任命为德国北方部队和民防司令。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在死前留下了一份 政治遗嘱。在遗嘱里,任命邓尼茨为德意志帝国总统和 国防军最高统帅 。在纽伦堡审判中,邓尼茨被判处10 年监禁。1956年10月1日,邓尼茨被释放。出狱后,继 续宣传纳粹精神及复仇主义。居住在德国北部。1980年 12月24日,邓尼茨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9岁,是德国二 战时期的27名元帅中最后一个去世的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形容“狼群战术”的 诞生真是再贴切不过了。首创“狼群战术”的德国海军司令邓尼茨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时为德国 U-68号潜艇的艇长。他经历了德国海军“无限 制潜艇战”的失败,切身体会到 “用潜艇在白天公开与大型舰队作战” 的战法已经落伍了,应当尝试在夜间发动突然袭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接近尾声时,邓尼茨终于得到了一次试验新战术的机会。他指挥 U-68 号潜艇在夜间突然穿过英海军的护卫警戒圈,凶猛地接近商船,用鱼雷 将其击沉。当英军护卫舰队闻声赶来救援时,邓尼茨已指挥 U-68号潜 艇迅速下潜,可潜艇偏偏出了故障。最后他只好弃艇逃生。不过,这次 没有完全成功的行动却成了“狼群战术”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