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训练

高中历史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训练

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
1.《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A.郡县制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行省制
2.《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王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的信息包括
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世袭制④等级制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情形,周朝开始确立
()
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4. “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分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5. “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音,治理)□民。

”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青铜器“何尊”是由官府督造的
B.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
C.铭文说明西周时盛行郡县制
D. “中国”一词西周和现在意思一致
1.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
2.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神话皇权,万世一统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皇位从二世三世至于千世万世,传之无穷
3.《史记》记载:(秦始皇)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这表明
①体现了韩非子的思想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④要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

……已破陈,即县之。

”“(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5.《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
1. “在隋代,特别在唐代,随着全帝国的再统一……贵族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

”下列哪一制度促成了这一现象?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察举制
2.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

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②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
③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④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5.(新唐书卷64)“方镇之患,始也各专其地以自世,既则迫於利害之谋;故其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起而弱王室。

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弥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可不戒哉!”针对唐代制度中的这种缺陷,宋元时期有哪些成功的做法?
①枢密院②三司③行省制④通判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③④
1.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为解决此问题,朱元璋
①三分相权,集权于一身②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③增设军机处,组织内阁④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2.明成祖时的内阁与清雍正帝时的军机处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负责日常事务
C.掌管军事,担任安全保卫D.参与政务,没有决策权力
C.皇帝无权亲见各地官员奏折
D.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4.黄宗羲说:“有明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 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5.《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虽有其名却无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1.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他批评的是()
A.人民主权的虚假 B.直接民主的泛滥
C.轮番而治的弊端D.行政官员的腐败
2.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

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

材料说明雅典()
①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②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
③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④法官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A.①②③①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3.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

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伯利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4.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

这九个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的确立
A.呈现和平渐进的趋势 B.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
C.将立法权赋予执政官 D.以财产多寡分享政治权力
5.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
1.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

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

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

这表明罗马法
A.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B.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C.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2. 2010年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中这样说道:“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

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

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

”这说明()
A.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罗马法影响公司组织的诞生
C.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D.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3.《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

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
A.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是一部成文法典
C.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D.对平民利益具有一定的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