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07历史1班编辑部获月推理奉献,预祝各位同学期末考一帆风顺,无人肥佬!本资料主编:陈俊杰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1867年议会改革19世纪英国议会进行的第二次选举制的重大改革。
1832年议会改革虽然为工业资产阶级开辟了执掌政权的道路,但广大的中、下层人民仍然没有选举权。
60年代初,争取第二次选举改革的广泛的群众运动在英国展开并逐渐高涨。
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了德比内阁提出的改革方案,并于8月15日成为法律。
方案规定,取消46个“衰败选区”,把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降低了选举的资格限制,扩大选民范围。
通过这次改革,选民总数从135万人增加到225万人,城镇选区的公民除寄宿工人外都取得了选举权,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
但农业工人和不住在城镇选区的产业工人,包括绝大部分矿工,以及妇女,都没有选举权,劳动群众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普选权仍远未实现。
2、葛底斯堡战役美国内战期间的一场转折性的战役。
1863年7月1日,米德将军率领北军波托马克集团军8.8万人与李将军指挥的南军弗吉尼亚集团军7.5万人在葛底斯堡进行战斗。
经过三天的激战,南军伤亡2.8万人,北军伤亡2.3万人,北军取得此次战役的胜利。
这是南北开战以来北军取得的最令人欢欣鼓舞的一大胜利。
这一战后,南军一蹶不振,完全失去了进攻力,战争主动权从此完全操在北军手中。
3、红衫军亦称“千人志愿军”,是意大利统一运动中加里波第组织的志愿军。
因身着红衫而得名。
1860年4月西西里爆发反西班牙波旁王朝统治的起义,加里波第在皮埃蒙特招募志愿军,参加者一半来自自由职业者和知识分子家庭,一半是工匠和工人,具有相当浓厚的民主派色彩。
5月5日红衫军从热那亚出发,11日在西西里的马尔萨拉登陆,与当地起义人民会合,7月解放西西里。
8月渡海在梅里朵登陆,向首都那不勒斯进发。
9月初国王斐迪南二世出逃,那不勒斯解放。
此后遂成为加里波第所统率的军队的泛称。
4、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时期推翻雅各宾派专政的政变。
因发生在共和二年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
1794年6月弗勒吕斯战役胜利后,外患逐渐消除,雅各宾派内部矛盾日益加剧,资产阶级不能继续容忍罗伯斯庇尔派的恐怖政策。
丹东派余党联合平原派,在热月9日的国民公会上发动政变,罗伯斯庇尔等人被捕,10日被送上断头台。
后热月党废除《嫌疑犯法》和《牧月法令》,召回被流放的吉伦特派分子,改组革命法庭,缩小救国委员会权力,清洗各级革命委员会,封闭雅各宾俱乐部,实行贸易自由等措施。
热月政变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政权。
第二部分简答题1、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联系与异同⑴联系:①独立战争对南方的奴隶制进行妥协,删除《独立宣言》中谴责奴隶贸易的文字,建立了一个由工商业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共同掌握的政权,为南北战争埋下祸根。
②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直到南北战争期间颁布《宅地法》,才基本上按资本主义原则,解决了土地问题。
③南北战争是独立战争的延续与深入,完成了反英斗争未能完成的解放黑人人身自由的任务。
④《独立宣言》中根据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人民有权力建立新政府,建立在最能保证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的原则上,其政权组织的形式也要以此为依归”,这为南北战争南方的独立提供一定的合法性,他们认为奴隶制是最能保证南方人民幸福的。
⑵相同:①两者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南北战争被称为美国“第二次革命”。
②两者的作用都是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阻碍,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
⑶不同:①背景不同。
独立战争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而南北战争时已经过渡到机器工业阶段。
②任务不同。
独立战争面临的是殖民地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任务;而南北战争面临的是扫除本国腐朽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的任务。
③动力不同。
独立战争的革命动力是手工业工人、农民,商业资产阶级以及南部种植园主是领导阶级;南北战争的革命动力是代表新的生产力的产业工人、渴望获得解放的黑人以及手工业者、农民,领导阶级是工业资产阶级。
④对象不同。
独立战争的对象是英国侵略者及其在美国的代理人;南北战争的对象是原来领导阶级之一的南部种植园奴隶主。
⑤结果不同。
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美国的民族解放;南北战争使美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⑴相同:①两次改革都是在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各资本主义国家入侵,面临内外交迫的危机下实行的。
②两国都已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为资产阶级改革提供一定经济前提。
③两次改革性质上都是统治阶级采取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④两次改革都在政治制度、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提出了重大的措施。
⑤两次改革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不同:①戊戌变法时中国处于大一统的天下,封建势力没有分化,具有一种特殊的稳定性,缺少明治维新前政治分裂割据的这一客观的社会条件。
②戊戌变法没有像明治维新那样的各种实力条件,既无兵力,又无根据地可据守,只是争取到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顽固派过于强大,因此政策不能像明治维新那样大力推行。
③变革手段上,明治维新是由倒幕派通过国内战争,先夺取政权,然后再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但戊戌变法却混淆了革命与改革的界限,在没有实权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改革。
④戊戌变法采取脱离人民、敌视人民的斗争路线,而明治维新却依靠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为主力推翻封建统治。
⑤列强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客观上为明治维新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并且英国为打破幕府限制自由贸易的障碍还援助倒幕派,但英日对戊戌变法的干涉没有达到明治维新时的程度,并且列强已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⑥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股政治力量,而且不断扩大,但戊戌变法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力量薄弱。
⑦改革进程上,明治维新在建立新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得到贯彻执行,而戊戌变法在无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许多重要措施无法贯彻下去。
2⑧结果上,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地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跻身列强之中,而中国在戊戌变法后仍然继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继续饱受列强的凌辱。
3、比较德国、意大利两国统一运动的异同⑴相同:①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的发展,都是促成两国统一运动兴起的根源。
②两国都是在一个中心封建王朝的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民族统一的。
③两国都是通过王朝战争和对外战争的途径完成统一任务的。
④两国都有一位人物在统一运动中发挥核心作用,德国是俾斯麦,意大利是加富尔。
⑤两国在统一过程中都曾运用了外交手段稳定法国,阻止其干涉统一运动。
⑥两国都有一个共同敌手奥地利。
⑦两国统一的结果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妥协的政权。
⑵不同:①任务不同。
德国统一的任务是反对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统一;而意大利分裂的原因除了封建邦国割据外,还遭到以奥地利为主的外国势力的侵略,因此其统一任务除反对封建割据外,首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德国统一运动并不具备此特点。
②领导成分不同。
德国坚持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的主要是普鲁士的容克地主,领导人是狂热的君主主义者俾斯麦,资产阶级软弱无力;而意大利的资产阶级却发挥较大作用,自由派的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在统一道路中结成了比较稳固的联盟。
③人民群众作用不同。
德国统一运动没有出现声势浩大的“自下而上”的人民起义,“自上而下”的道路占绝对优势;而意大利统一运动始终贯穿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道路的斗争,致使不能排除以加里波第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自下而上”统一意大利的争议性。
第三部分材料题1、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外交政策英国早期借助支持海盗抢夺西班牙的行为来获取利益。
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17世纪末,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诱发了英荷战争。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又击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的地位。
至19世纪中叶,英国逐渐丧失工业垄断地位,其外交政策转为侵占尽可能多的殖民地,保住已有的殖民地。
因此,一方面它加强对海外殖民地的侵略,对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竭力进行镇压,同时在欧洲维持其“均势原则”,反对德国、意大利的统一事业,反对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的民族解放斗争。
另一方面,英国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实行“光荣孤立”政策,不同其他列强缔结联盟以免受牵累。
同时,它害怕别的国家强大起来摆脱它的控制并与它争夺世界市场,竭力保持现状,甚至愿意使别的国家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如南北战争时一直支持南方的奴隶主。
直到20世纪初英德矛盾日益尖锐,才放弃“光荣孤立”政策,陆续与日本、法国、俄国结盟。
从杰斐逊执政起,美国进入大规模领土扩张时期。
在1812年的美英战争中,美国向北扩张的企图受挫,因而把扩张的矛头指向拉丁美洲。
可是,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1823年门罗总统提出了史称“门罗主义”的外交政策,宣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
1898年,美国挑起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夺取了菲律宾,侵占了古巴。
美国另一扩张矛盾是亚洲太平洋地区。
为了插足中国,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目的在于首先获得跟其它列强平等的侵略机会和权利,以进一步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排挤他国。
进入20世纪后,美国交替使用“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进行对外侵略,以武力干涉和经济上的奴役互相配合,逐步控制圣多明各、海地、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的财政,实际上把这些国家变为附属国,把加勒比海变为美国的“内湖”。
在路易十三时代,法国红衣主教黎世留把打击西班牙和德国作为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
到了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积极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不断将势力扩张到印度、加拿大和路易斯安娜、马达加斯加等地。
在同英国争夺世界殖民霸权的斗争中,法国遭到了挫折。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英国抱着敌视法国革命的态度,法国由此对外战争开始。
到了热月政变后,一些政治投机分子和野心家趁机活跃,法国对外战争的性质由保卫革命果实逐渐走向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道路,特别是第一帝国时期。
到了第二帝国建立后,外交政策名为谋求和平,实际上是积极从事对外侵略扩张并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加紧抢占殖民地。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局势稳定下来,法国再一次加紧地推行殖民扩张的外交政策,把突尼斯、刚果、摩洛哥、越南等霸占为殖民地,此时殖民地的总面积已仅次于英国,比德、美、日的总和还多。
同时,法国的另一外交政策是积极准备对德国进行“报复”战争,陆续和俄、英签订军事同盟协约,形成与德、奥、意对立的帝国主义战争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