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组合论
· 建筑和容器有着惊人的相似,建筑是一个装人的容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只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 以为用”
物品对于容器的空间形式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
一、量的规定性:具有合适的大小和容量 二、形的规定性:具有合适的形状以适应盛放物品的要求 三、质的规定性:所围合的空间具有适当的条件(温度、湿度等),以防止物品受到 损害或变质。 功能对于空间的规定性: 一、量:大小的差别是功能对于空间量的规定性的反映。 二、形:形状的差别是功能对于空间形的规定性的反映。 三、质:门窗设置和朝向要求涉及到交通,日照,采光,通风等条件的优劣,实际上 是功能对于空间质的规定性的反映。明暗也是一种形式。
■两个要求一个手段
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功能要求
审美要求
建筑 形式
技术条件
·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建筑不仅是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这就 使建筑有不同的功能 ·从精神和审美来看。因为功能性质不同,环境不同,设计意图构思不同应当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特 点。 ·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一定的功能必须要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然而获得某种形式的空间 主要取决于工程结构和技术发展的水平。
■观而有感 --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
· 形式美的规律
· 形式美与审美观念的差异 · 形式美的规律是多样统一 · 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勒· 柯布西耶:“原始的体型是美的体形,因为它能是我们清晰 地辨认。”所谓原始的体形就是指圆、球、正方形、立方体以及正三角形等。 · 主从与重点:在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加以区别而一律对待的。 · 均衡与稳定: · 对比与微差:对比可以借彼此之间的烘托陪衬来突出各自的特点以求得变化;微差则可以 借相互之间的共同性以求得和谐
❤ 卐
静态 动态
■观而有感 --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
· 比例和尺度
·比例:一方面指建筑整体或它的某个细部本身的长、宽、高之间的大小关系;另一方面指建 筑物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大小关系。 ·尺度:建筑整体和某些细部或人与人们所习见的某些建筑细部之间的关系理性的关系。
·美不是事物的一种绝对属性,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对于生活日用品,人们是极易根据生活经 验而作出正确判断的,但是对于建筑有时却可能陷入迷网。这可能是由于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串联式 :示意图
■观而有感 --第三章:空间与结构
· 空间与结构
· 结构的不同形式既能适应不同的功能要求,也会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即,结构能满足建筑 的功能与审美要求。 · 如果把符合功能要求的空间称之为适用空间;把符合于审美要求的空间称之为视觉空间; 把按照材料性能和力学的规律性而围合起来的空间称之为结构空间。 列举说明了几种常见的空间形式,也表达了一种空间的制约性: 一、以墙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体系 二、框架结构体系 三、大跨度结构体系 四、悬挑结构体系 五、其他:剪力墙结构、井筒结构、帐篷结构、气承结构 · 只有把适用空间、视觉空间,结构空间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功能、 美、结构三者有机结合。
1.一个抽象的几何形状——矩形,无从显示其尺度感, 但是一经给予建筑处理,人们便可以通过这种处理而获 得某种尺度感。
同样高度的人(参照物),在不同尺度的空间 下,是有不同的感觉,可见尺度对空间的影响 尤为重要。
2.踏步、栏杆、坐凳及褴墙等,由于功能要求一般具有 比较确定的大小及尺寸,在里面处理时应当充分利用这 些人们习见得要素来显示建筑物的真实大小,从而获得 某种尺度感。
■本书主要内容及章节分析
章节分析:
· 总论
· 功能与空间
· 形式美的规律
理论精华 书之重点
· 内部空间的处理
独成一章? · 空间与结构 · 外部形体的处理 ·群体组合的处理
需要我们去掌握的部分
仅仅是了解了一下
下面就请允许我根据各章的内容,表述一下自己对这几部分分别的感 想, 如有纰漏还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实用性 物质功能 精神感受
科学性 技术条件
艺术性
理想中的建筑建筑=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
社会经济基础 生活方式 实用性 物质功能 科学性 技术条件
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民族传统
精神感受 艺术性
社会生产力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观而有感 --第二章:功能与空间
· 功能与空间 · 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
第六章;外部体型的处理
1、根据人流特点以曲线形 式的墙面把人流引向某个 确定的方向,并暗示着另 外一个空间的存在;
2、利用特殊形式的楼梯或 踏步把人流引导至上一层 空间;
卫生间
厨房
卧室
起居室
房间,作为空间形式的一种是构成建筑的最基本单位,为了适和不同功能 要求,不同性质的房间各具自己的独特形式,即建筑空间的功能属性。
■观而有感 --第二章:功能与空间
· 功能与空间 · 功能对于多空间组合形式的规定性
· 用一条专供交通联系用的狭长的空间——走道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各使用空间围绕着楼梯来布局的空间组合形式。 · 以广厅直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一个展厅可以不被穿行;观众既可以逐一地进入所有展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有选择地 进入任何一个展厅。 · 使用空间互相穿套,直接连通的空间组合形式: 1、 串联式的组合形式; 2、 在一个完整的大空间内自由灵活地分隔空间; 3、 在一个大空间内,沿柱网队空间进行分隔;
· 观赏者获得的印象超过真实大小:例如纪念性建筑 · 观赏者获得的印象小于真实感觉:例如庭园建筑
这两种情况虽然感觉与真实之间不完全符合,但是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意图还是允许的
■观而有感 --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
· 比例和尺度
不单单是建筑是要有一定的比例,分割的各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比例,以及要放在房间的家 具和日常用品等等也的要相对应
■观而有感 --第五章:内部空;外部体型的处理
单一空间的形式处理
内部空间的处理
空间的体量与尺度 空间的形状与比例 空间围、透关系的处理 内部空间的分隔处理 天花、地面、墙面的处理 色彩与质感的处理 空间的对比与变化 空间的重复与再现 空间的衔接与过渡 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空间的序列与节奏
长廊式
串联式
广厅式
■观而有感 --第二章:功能与空间
· 串联式的空间组合形式 · 各使用空间首尾相连,连接为整体(构成循环)。
各使用空间直接连通,关系紧密且具有明确的程 序和连续性,适合于博物馆、陈列馆建筑。 · 在一个完整的大空间内自由灵活地分隔空间这种 空间形式打破了传统的“组合”概念它不是把若 干个独立的空间通过某种方式或媒介连接在一起 而形成整体.而是把一个大空间分隔成为若干个 部分,这些部分虽然有所区分,但又互相穿插贯 通,彼此之间没有明确、肯定的界线,从而就失 去了各自的独立性。 这种空间形式是西方近现代建筑的产物,它的 主要特点是打破了古典建筑空间组合的机械性, 而为创造高度灵活、复杂的空间形式开辟了可能 性。 · 在一个大空问内沿柱网对空间进行分隔。由于把 交通联系空间与使用空间合而为一.使得被分隔 的空间直接连通、关系紧密,加之柱网的排列整 齐化一,这些将有利于交通运输路线的组织,适 合于生产性建筑的工艺流程。 空间形式
多空间组合的处理
外部形体的处理:它同时要受到内、外两方面空间的制约,只有当它把这两方面的制 约关系统一协调起来,它的出现才是有根据和合乎逻辑的。
外部体型是内部空间的反映,式建筑的个性与性格特征的表现
体量组合与立面处理
■观而有感 --第五章:内部空间处理
· 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 某些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所 处的地位不够明显。也可能 有意识的某些“趣味中心’ 置于比较隐蔽的地方,而避 免开门见山。它们都需要采 取措施对人流加以引导或暗 示.
彭一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书主要内容及章节分析
主要内容:
· 本书从空间组合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 书的第一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 辩证关系; · 第二、三章着重阐明功能、结构对于空间组合的规定性和制约性; · 第四章从美学的高度论证了形式美的客观规律性,并分别阐述了与形 式美有关的建筑构图基本法则; · 第五、六、七章以大量实例分别就内部空间、外部体形及群体组合处 理等方面分析说明形式美规律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本书及作者简介 主要内容与章节 各章节内容之读后感 重点摘抄与分析 建筑12-1班 李浩达
■主要内容及章节
· 《建筑空间组合论》是彭一刚老先生的代表作 · 彭老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建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建筑美学及建筑创作理论研究,天津大学 教授、建筑学院名誉院长 · 本书为著名建筑专家彭一刚老先生于1983年,由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理论性很强的学术 专著,历时三年 · “四人帮”垮台后,在党的政策鼓舞下,于1977年 初正式动手拟定提纲兵搜集有关方面的资料,所以 说本书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 韵律与节奏:连续的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交错韵律。 乐”的道理所在
· 比例与尺度:和谐的比例引起美感。
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
■观而有感 --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
· 均衡与稳定 · 均衡:建筑构图中各要素的左与右,前与后之间的相对轻重关系的处 理; · 稳定:建筑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
静态均衡:对称和不对称 动态均衡:依靠运动来取得平衡 均衡的两种形式: 近现代建筑理论非常强调时间和运动这两方面因素。这就是说人们对于建筑 的观赏不是固定于某一个点上,而是在连续运动的过程中来观赏建筑。必须从 各个角度来考虑建筑形体的均衡问题。特别是从连续行进的过程中来看建筑体 形和外轮廓线的变化,这构成了一种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上的变化。就是格罗 皮乌斯所强调的:“生动有韵律的均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