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联动评估模型税收风险预警识别模型的设立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 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 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和税收执法与管理风险的探索。
区局在探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构建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联动评估模型,以期推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一体化”关联管理和纳税评估。
第一部分模型介绍(一)、基本概念:“两税联评”是指利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税种间的关联性,综合运用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对纳税人一定时期内“两税”的纳税申报情况实施的综合性评估工作。
(二)、应用要点:“两税”联评通过对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简称“两税”)进行假设并建立相应的模型,对两税进行联动评估分析研究。
对纳税人海量数据分析,以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法律规章的合规性为基础,尝试利用风险预警的相关方法构建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机制。
(三)、设计目的:“两税”联评模型的依据是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税基间存在的关联性。
在方法的选择上首先考虑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通过了解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的联系并进行联动评估分析,找出企业税务中存在的问题,有无偷漏税。
(四)、联评对象:“两税”联评对象为“两税”均由国税负责征管的纳税人。
“两税”联评主要是由综合管理部门根据CTAIS系统、利用SQL语句查询指标等预警信息,确定“两税”联评对象,报市局下达任务,交税源管理部门实施纳税评估。
在已进行的单税种评估中,如发现问题有可能涉及另一税种的应将其追加为联评对象。
(五)联评方法:“两税”联评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对比分析法。
将纳税人“两税”数据进行逻辑比对,分析判断数据差异, 主要用于“两税”申报销售收入的对比分析、“两税”税负率的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对比分析等。
二是趋势分析法。
将纳税人连续若干期的“两税”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分别得出各税种的增减变化方向与幅度,对两者的变动趋势进行同步对比,评估其变化是否合理,主要用于进项抵扣金额与销售成本的变动、“两税”应纳税额变动等指标的对比分析。
三是关联分析法。
该法分别将纳税人“两税”互相关联的项目进行判断是否合理,主要用于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捐赠支出、红字发票等项目的评估分析。
在运用上述方法实施两税联评时,应在分税种的纳税评估基础上,利用掌握的各类涉税信息,考虑企业纵向历史数据与横向同行业数据的分析,综合应用各税种的具体评估方法,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提高评估分析深度与准确性。
评估人员应将联评分析的情况,在《纳税评估工作底稿》中详细记录。
第二部份、预警指标和基本模型: 、预警指标:18、期间费用变动率以)期间费用变动率发现纳税人不合规费用问题。
(1)期间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期间费用-基期期间费用)十基期期间费用x100%。
排查偏离行业费用均值较大的企业,可能存在核算不准确的风险。
期间费用变动率预警值:>=50%19、收入与流动资产配比分析以纳税人收入与流动资产变动情况,反映了企业的是否少计收入。
计算公式:销售收入与流动资产的配比率=本期累计销售收入十(本期货币资金期末余额+本期存货期末余额)。
收入与流动资产配比:该指标如大于预警值10,视为不正常。
如果配比率超过10,则提示销售额申报异常,有虚开、虚增销售额嫌疑。
20、营业收入增长而利润总额下降分析2、问题指向:正常情况下两者应基本同步增长,弹性系数应接近1。
计算公式:差异率=利润总额降低率+ 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总额降低率=(去年利润总额-当年利润总额)/去年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增长率=(当年营业收入-去年营业收入)/去年营业收入。
纳税人利润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弹性系数,发现纳税人销售未计收入嫌疑。
(预警值:121、年报无纳税调整(年报)是指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无任何调整项目年度申报纳税调整为零。
年报无纳税调整预警:年度申报纳税调整为零异常。
年度申报纳税调整为零,可能存在申报不实。
22、所得税负担率:所得税负担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差异率=(负担率-行业负担率预警值)/行业负担率预警值。
所得税负担率偏低预警:测算的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与本市、本区冋行业平均负担率相比,低于同行业平均负担率为异常。
负担率低于行业预警值10%以上的。
(一)增值税税负率与毛利率对比分析:1数据来源。
CTAIS系统中的“两税”申报表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和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
利用上述预警指标(2)和(7),及SQL语句查询。
2.分析目的。
评估是否有隐瞒收入、虚抵进项和多摊成本等问题。
3.评估模型。
当税负率或毛利率分别超过预警值上下20% 时开展纳税评基本分析模型:4.评估原理。
增值税税负率和毛利率与上年同期相比变动趋向应一致。
当税负率同比持平或上升而毛利率下降时,需看企业是否有虚摊成本的现象,实地核查并重点审核企业的“材料” 、“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等科目,看企业是否将未取得发票的外购项目作了税前扣除。
当毛利率同比持平或上升而税负率下降时,需看企业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的现象, 实地核查并重点审核企业的“往来”科目的贷方余额,看企业是否有挂记销售的情况; 审核科目,看有无外购抵扣项目用于非应税项目的情况;核实企业的库存商品和现金日记账,看账实是否相符。
(二)增值税税负率与工业增加值对比分析1.数据来源。
CTAIS 系统中的“两税” 申报表、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和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
利用上述预警指标(3)和(16)(18),及SQL语句查询的指标。
2.分析目的。
对比分析增值税税负率的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差异。
3.评估模型。
工业增加值= 工资+折旧+利润+税金;增值税税负率理论值=工业增加值X增值税适用税率+主营业务收入X 100%。
4.评估原理。
当增值税税负率理论值与实际值差距超过预警值(一般为20%)时,首先应实地核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科目及期间费用的红字,看有无少计增值税收入的问题;其次应核实企业成本结转是否属实,是否任意改变存货计价方式,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利润情况,重点关注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企业;最后应结合对往来项目的变动分析,核实企业存货项目是否属实。
(三)进项抵扣金额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同步性对比分析1.数据来源。
CTAIS 系统中的“两税”申报表、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和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
利用上述预警指标(11)和(17)和SQL语句查询值。
2.分析目的。
评估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与企业所得税成本扣除是否匹配。
3.评估模型。
进项抵扣金额变动率=(本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合计数-上年同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合计数)+上年同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合计数X 100% ;销售商品成本变动率=(本期销售商品成本数-上年同期商品成本数)宁上年同期销售商品成本数X 100%评估指标比率=进项抵扣金额变动率/销售商品成本变动率。
4.评估原理。
当评估指标比率在0.8 ~ 1.0之间时,判断进项扣除金额与销售成本变动基本同步,属于正常情况;当比率在0.5 ~ 0.8或1.0 ~2.0之间时,虽然进项扣除金额与销售成本变动方向一致,但变动幅度相差较大,应实地核查纳税人的存货、固定资产、职工人数和工资水平等的变化与评估指标比率变化方向是否一致,同时看企业结转成本的计价方法是否发生变化,进而综合判断两者变动是否同步;当计算的评估指标比率小于0,进项扣除金额与销售成本变动方向相反,可判断两者变动存在异常情况。
(四)“两税”应纳税额变动对比分析1.数据来源。
CTAIS 系统中的“两税”申报表、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和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
利用上述预警指标(1)和(4)和SQL语句查询值。
2.分析目的。
评估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增减变化是否同步。
3.评估模型。
增值税应纳税额变动率=(本年增值税应纳税额-上年增值税应纳税额)宁上年增值税应纳税额X 100%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变动率=(本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上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上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X 100%;“两税”应纳税额弹性系数=增值税应纳税额变动率宁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变动率评估指标=“两税”应纳税额弹性系数x增加值利润比。
评估指标在[1 ,1.2] 区间时,判断“两税”的应纳税额变动同步,属于正常情况;在[0.5 ,1] 或[1.2 ,2] 区间时,判断“两税”的应纳税额变动方向一致,但变动幅度相差较大,应进一步分析纳税人存货项目的变化、固定资“两税”应纳税额变动是否同步;评估指标小于0 ,“两税”的应纳税额变动方向相反,判断“两税”的应纳税额变动存在异常情况。
(五)存货周转率分析1.数据来源。
CTAIS 系统中的“两税”申报表、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和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
利用上述预警指标(9)和(19)和SQL语句查询值。
2.分析目的。
运用该项指标,主要是为了评估企业是否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问题。
3.评估模型。
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 标准值参考范围:3〜4次/年。
4.评估原理。
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销售收入等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指标。
一般情况下,如果企业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额却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但该指标并不绝对,使用时应结合销售收入变动率和销售利润率进行分析。
(六)往来账款监控分析:1.数据来源:CTAIS 系统中的“两税”申报表、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和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
利用上述预警指标(10)和(16)和SQL语句查询值。
2.分析目的。
通过分析纳税人一定时期相关资金流转状况,评价纳税人当期申报信息的真实性。
3.评估模型。
当期资产类(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银行存款+现金+对外投资视同销售类)借方发生额w当期收入(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贷方发生额(1 )如果资产类小于收入类,可能存在纳税人前期预收账款在本期发出货物实现收入,也可能存在纳税人发出货物后,购买方用货物抵顶欠款,纳税人基本上不会存在偷税问题;如果资产类大于收入类,则企业存在偷税的可能性较大。
(2)对资产类各科目摘要栏内容进行分析,对不属于增值税应税收入的部分予以剔除,如“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科目中的转让不动产、无形资产收入及代垫包装费、代垫运杂费等,“银行存款”或“现金”科目中的预收货款、收回应收账款等。
(3)对企业的“预收账款” 、“应付账款”、“在建工程”、“应付福利费”、“营业外支出”等会计科目的内容进行分析,看是否存在发出商品不作销售处理而直接冲减原材料、产成品(库存商品)成本,或有用原材料、产成品(库存商品)抵顶债务不作销售收入处理而直接冲减应付账款,或有视同销售行为而故意不计、少计销项税额等问题。
(七)、两税申报表数据的分析:⑴、数据来源: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报资料“损益表”、企业所得税预缴纳税申报表,财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