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鉴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能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体现《美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人文性自主性创造性
《美术鉴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等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 鉴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
中学《美术鉴赏》课在美术教学中虽然只是一个学分,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
如何提高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一、在鉴赏课教学中凸现人文性
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爱。
在鉴赏中,让学生了解中外著名艺术家的生平事迹。
如徐悲鸿、齐白石、达·芬奇等中外艺术家勤奋好学,献身艺术事业的精神和其作品的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古今绘画、工艺、雕塑和建
筑艺术等作品的鉴赏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外造型艺术的优良传统。
认识我国人杰地灵,民族艺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如鉴赏《秦始王兵马俑》,从中感受祖国艺术文化的瑰丽,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艺术风格。
鉴赏《威尼斯·圣马利亚教堂》了解异国建筑艺术风格。
根据造型艺术用形象说话和感人的特点,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对作品的构图布局、典型形象、环境背景、明暗色彩、线条笔法等形象因素的仔细观察和具体分析中,使学生了解造型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题材内容是客观现实生活艺术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现。
二、在鉴赏教学中体现自主性
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鉴赏课变成了“讲赏”课。
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
教师应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
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
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
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
美术鉴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鉴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又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形成。
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形成。
三、在欣赏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鉴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作用的。
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艺术品。
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鉴赏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做一做,既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如在教学第九课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玩具时,首先展示许多竹编工艺品,当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
此时的学生,早已把老师为他们准备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
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意儿”在学生们的手中诞生了。
看着学生们的欢喜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作。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图片上的实物和鉴赏的作品进行比较,做出评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鉴赏竹编工艺。
这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
在鉴赏、创作中迸发了。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实验的美术鉴赏课教学力求凸现人文性,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各方面健康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让我们勇于挖掘学生们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县黔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