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11生药分类与记载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11生药分类与记载

大 青叶、连翘、穿心莲、蒲公英 6. 清退虚热药:青蒿、地骨皮
第四章 生药的分类及记载
四、祛风湿药 :虎杖、秦艽、苍术、桑寄生、五加皮、香加皮、槲寄生、 马钱子、天仙藤、木瓜、金钱白花蛇 五、祛寒药:川乌、附子、姜、肉桂、吴茱 、丁香、小茴香 六、泻下药
1. 攻下药: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 2. 峻下逐水药:巴豆 3. 润下药:蜂蜜 七、利水渗湿药 1. 利水消肿药:茯苓、防已、广防已、薏苡仁、车前子、车前草、猪苓 2. 利尿通淋药:关木通、海金沙、滑石 3. 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 八、安神药 1. 重镇安神药:牡蛎、朱砂、琥珀 2. 养心安神药:远志、酸枣仁、合欢皮、柏子仁、灵芝、罗布麻叶
有机胺类(Amines) 麻黄、益母草 吡啶类(Pyridine) 北豆根、山豆根、苦参、龙胆、秦艽、槟榔 喹啉类(Quinoline) 白藓皮、伸筋草 异喹啉类(Isoquinoline) 黄连、防已、延胡索、黄柏 吲哚类(Indole) 萝芙木、钩藤、吴茱萸、马钱子、长春花、麦角 莨菪烷类(Tropane)洋金花、颠茄草 甾体类(Steroid) 川贝、浙贝 萜类(Terpenoids) 川乌、附子 其他类 百部
第四章 生药的分类及记载
按化学成分分类法 三、含木脂素类成分的生药 厚朴、杜仲、五味子、连翘 四、含挥发油类成分的生药 当归、川芎、苍术、石菖蒲、姜、莪术、 郁金、姜黄、木香、白术、香附、沉香、肉桂、丁香、辛夷、陈皮、小茴香、 砂仁、枳壳、豆蔻、薄荷、细辛、紫苏、广霍香、霍香、荆芥、海金沙 五、含生物碱类成分的生药
第四章 生药的分类及记载
(2)按天然属性及药用部位分类
首先将生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植物 药再依不同的药用部位分为根类、根茎类、皮类、茎 木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和全草类等。
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外形和内部构 造,掌握各类生药的外形和显微特征及其鉴定方法, 也便于比较同类不同生药间在外形和显微特征上的异 同,也有利于学习和提高传统的药材性状鉴别经验。
为了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必须将它 们按一定的规律,分门别类,加以叙述。 不同的书籍,为了不同的目的,可以采用 不同的分类方法。
常见的分类方法如下:
第四章 生药的分类及记载
常见的分类方法如下: (1)按自然分类系统分类 (2)按天然属性及药用部位分类 (3)按化学成分分类 (4)按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 (5) 其它分类法
第四章 生药的分类及记载
(3)按化学成分分类 根据生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主成分的类别来分
类,如含苷类生药,含生物碱类生药,含挥发油生药 等。
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有效成分和 理化分析,也有利于研究有效成分及疗效的关系,以 及含同类成分的生药与科属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生药的分类及记载
按化学成分分类法 一、含糖类成分的生药 黄芪、党参、黄精、白及、 枸杞子、海藻、茯苓、猪苓、昆布
地龙、蜂蜜 十、含无机化合物成分的生药 琥珀、珍珠、牡蛎、海螵蛸、朱砂、石膏、
赭石、雄黄、芒硝、炉甘石、硫黄、滑石、信石 十一、含脂类成分的生药 巴豆、薏苡 十二、含其它类成分的生药 白头翁、川楝子、紫花地丁、金钱草、天南星、大蒜、
泽泻、桑寄生、鸡血藤、肉苁蓉、车前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肉苁蓉、
松萝、血竭、乳香、没药、冰片、斑蝥、金钱白花蛇、鸡内金
二、含苷类成分的生药 1. 含氰苷、硫苷、酚苷和醇苷类的生药 白芍、
天麻、板蓝根、大青叶、牡丹皮、枇杷叶、苦杏仁 2. 含蒽苷类及醌类生药 大黄、虎仗、紫草、丹
参、何首乌、番泻叶、决明子、芦荟 3. 含黄酮类及其苷类的生药 葛根、黄芩、槲寄
生、桑白皮、银杏叶、侧柏叶、槐米、
藿、罗布麻叶
红花、蒲黄、雪莲、石韦、淫羊
第四章 生药的分类及记载
六、含鞣质及多元酚类成分的生药 绵马贯众、诃子、山茱萸、五倍子、儿茶 七、含甾体成分的生药 五加皮、蟾酥、熊胆、麝香、牛黄 八、含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酶类成分的生药 半夏、天花粉、瓜蒌、
冬虫夏草、灵芝、雷丸、全蝎、僵蚕、鹿茸、羚羊角、水蛭、
龟甲、阿胶、蛤蚧、蝉蜕 九、含有机酸成分的生药 升麻、关木通、金银花、山楂、马兜铃、木瓜、
第四章 生药的分类及记载
(4)按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
根据生药的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来 分类,如按现代药理作用分为:作用 于神经系统的生药、作用于循环系统 的生药等,
按中医疗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 补益药等等。
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
第四章 生药的分类及记载
按中医功效分类法 一、解表药
1. 辛温解表药:麻黄、白芷、防风、辛夷、荆芥 2. 辛凉解表药:薄荷、葛根、柴胡、升麻、菊花、野菊花、 蝉蜕 二、清热药 1.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 2. 清热明目药:夏枯草、决明子 3.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赤芍、紫草、白头翁、牡丹皮 4.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秦皮、白 鲜皮 5.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忍冬藤、绵马贯众、山豆根、北豆 根、板蓝根、
药用植物学及生药学 第四章 生药的分类及记载
第四章 生药的分类及记载
第一节 生药的分类
我国生药品种繁多,据《中华 本草》记载,总数约有 8980 种,
其中常用生药 500 余种。
为了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 必须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门别 类,加以叙述。不同的书籍,根
第四章 生药的分类及记载
生药的分类
第四章 生药的分类及记载
九、平肝息风药 :天麻、钩藤、羚羊角、地龙、僵蚕、全蝎 十、开窍药: 石菖蒲、冰片、麝香、牛黄 十一、止咳化痰药
1. 止咳平喘药:桔梗、桑白皮、批杷叶、百部、洋金花、旋复花、
苦杏仁、马兜铃、松萝 2. 清化热痰药:前胡、川贝、浙贝、海藻、昆布、瓜萎 3. 温化寒痰药:半夏、天南星 十二、理气药: 沉香、厚朴、陈皮、橘核、橘络、青皮、砂仁、青木香、
第四章 生药的分类及记载
(1)按自然分类系统分类
根据生药的原植(动)物的在分类学上的位 置和亲缘关系,按门、纲、目、科、属和种分类 排列。
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同科同属生药在 形态、性状、组织构造、化学成分及功效等方面 的共同点,并比较其特异性,以揭示其规律性, 有利于寻找具有类似成分、功效的植(动)物, 扩大生药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