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肺痨
二、病机
1.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两脏的 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可涉及心肝。 2本病病理性质的重点,初起病 变在肺,以阴虚为主(由于痨虫从 口鼻吸入,直接侵蚀肺脏,损伤肺 阴),继可导致阴虚火旺,如阴伤 及气,甚则阴损及阳,则见气阴两 虚,或阴阳两虚之候。
3.病理性质:主要为阴虚火旺, 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4.预后特征:正气较强,病情 轻浅,为时短暂,早期治疗者,均可 获康复,若正气虚弱,治疗不及时, 迁延日久,每多演变恶化。
2.肺痨与肺痿: 相同点:病位均在肺。 区别点:肺痿是多种肺部慢性疾患(包括 肺痈、肺痨、日久咳嗽)后期的转归,若肺 痨晚期导致肺叶瘦弱不用,出现干咳、咯吐 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
三、相关检查
1.X线检查不但可早期发现肺结核,而且可对病灶部 位、范围、性质、发展情况和治疗效果作出判断。X 线表现有浸润、干酪样变和空洞形成,均属于活动 性病变。 2.活动性肺结核痰中常可找到结核菌。条索状、结 节状病变经一定时期观察稳定不变或已纤维硬结、 痰菌阴性者,属于非活动性病灶。 3.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者,常提示体内有活动性 病灶,红细胞沉降率也可增快。
和治则。
3.唐宋晚清时期,明确了本病的病位、病机
三、• 围: 范
本篇所论述的肺痨,与西医学中的肺 结核相类同,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接触患者 吸入有痨虫空气
痨虫侵肺
肺 痨
禀赋不足 酒色劳倦 病后失调 营养不良 正气内虚
.
痨虫:是一种特殊的邪气,具有传 染性,最易侵入肺脏,损伤肺阴。 故朱丹溪概括痨瘵的病理为“主乎 阴虚”。古人所称的痨虫即今日所 见的结核杆菌。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
1、辨病理属性:区别阴虚、阴虚火旺、 气虚的不同,掌握肺与脾、肾的关系。 2、辨主症:临床应根据四大主虚培元,• 痨杀虫为治疗肺痨的基本原则 抗
。
三、分证论治
1、肺阴亏虚
症 • 状:四大主症(较轻)+胸痛、口干、颧红舌 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月华丸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 白芨、百部。
• 症状:• 大主症(重)+形寒、消瘦、纳差、 四 喘咳、声音嘶哑、泄泻浮肿、舌质淡, 脉沉细。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补天大造丸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山药、麦冬、 生地、五味子、阿胶、当归、枸杞、山萸肉、龟 版、鹿角胶、紫河车。
【预防调护】
本病应注意防重于治,要求在接触患者时,
3、气阴耗伤
• 症状:四大主症(较重)+纳呆、腹胀、便 溏、• 色咣白、疲倦、舌质嫩红、苔薄,脉细弱 面 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保真汤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北 沙参、川百合、麦冬、地黄、阿胶、五味子、冬 虫夏草、白芨、百合、紫菀、冬花、苏子。
4、阴阳虚损
威海市中医院
王汝新
【概说】
一、概念
肺痨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由于正气内虚,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 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 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沿革
1.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期,认为本病属慢性
劳损性疾病。
2.在魏晋到北宋时期,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 染的特点。
2、阴虚火旺
• 症状:• 大主症(较重)+腰酸痛、男者遗精, 四 女子月经不调甚至闭经,五心烦热,失眠易怒,• 形体日渐消瘦,舌质红绛,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汤 常用药:南、北沙参、大麦冬、玉竹、百合、 百部、白芨、生地、五味子、玄参、阿胶、龟版、 冬虫夏草。
复习思考题:
1.肺痨的主症是什么,其病因病机如何?
2.试述肺痨常见证型的症状、治法及方药。
3.肺痨预防与调护应注意什么?
谢谢
2012年9月17日
一、诊断依据
诊断
1.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 体逐渐消瘦。病重者可出现咯血,潮热,颧红,盗 汗,形体明显消瘦等症。 2.有与肺痨患者密切接触史。 3.病灶部位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支气管呼吸音 及湿啰音。 4.痰涂片或培养结核菌多呈阳性。 5.x线摄片可见肺部结核病灶。 6.血沉增快、结核菌素皮试呈强阳性有助于 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肺痨与虚劳(肺阴虚): 相同点:病位在肺,病性为阴虚,均为虚弱性疾 患。 区别点: 肺痨为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变在肺,具有传染 性,是一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以阴虚火旺 为其病理持点,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 瘦为主要临床症状。 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慢性虚损证候的总称, 病程较长,病势缠绵,一般不传染,分别出现五 脏气、血、阴、阳亏虚的虚损症状。肺阴虚证是 其中的一种证型。
身佩安息香、或用雄黄擦鼻,同时须要饮食 适宜,不可饥饿,若体虚者,可服补药。既 病之后,不但要耐心治疗,还应重视摄生, 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适当进行体疗锻 炼,加强食养,忌食一切辛辣刺激动火燥液 之物。
【结语】
一、症状: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
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二、病由感染“痨虫”所致 三、病位主要在肺,并与脾、肾等脏有关。 四、治疗应以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