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辛温解表。

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辛凉解表。

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

益气解表。

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景岳全书》外感、内伤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一)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

(凉燥杏苏散)(二)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耗: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回阳急救汤/生脉饮。

(二)缓解期:正虚为主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六君子汤。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补肺益肾。

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

(实在肺,虚在肺肾)(一)实喘风寒壅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宣肺散寒。

麻黄汤+华盖散。

表寒肺热: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肝气郁结,上逆犯肺,肺失宣降。

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

(二)虚喘肺气虚耗: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补肺汤。

肾虚不纳: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正虚喘脱: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扶阳固脱,镇慑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痰浊于上,肾虚于下。

化痰降逆,温肾纳气。

苏子降气汤/金水六君煎。

《内经》首载病名。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病因:久病肺虚(发病基础),感受外邪(发病条件),年老体虚。

病机:病变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

痰浊壅肺:肺虚脾弱,痰浊内蕴,肺失宣降。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浊内藴,清肃失司,肺气上逆。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痰蒙神窍,引动肝风。

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

阳虚水泛: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五苓散。

:肺肾两虚,气失摄纳。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外科正宗》分期论治。

病因:外感风热,痰热素盛,内外合邪。

病机: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

初期: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

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银翘散。

成痈期: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蕴酿成痈。

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千金苇茎汤合+金解毒散。

溃脓期: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痈肿内溃,痈肿内溃。

排脓解毒。

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邪毒渐去,肺体损伤,阴伤气耗,或为邪恋正虚。

清养补肺。

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七:肺痨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明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和“补虚”两大治疗原则病因:(外)感染痨虫,(内)正气虚弱病机:痨虫蚀肺。

部位主要在肺,久传脾、肾。

肺阴亏损: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滋阴润肺。

月华丸。

虚火灼阴: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气阴耗伤: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不健。

益气养阴。

保真汤/参苓白术。

阴阳虚损: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三脏俱损。

滋阴补阳。

补天大造丸。

《内经》虽无心悸之名,认识到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丹溪心法》提出心悸“则之虚与痰”(血虚、痰火为主)《医学正传》区分惊悸与怔忡《医林改错》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

病因:体虚、七情、外邪(风寒湿)、药食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四脏密切相关,病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

(虚)痰、饮、火、瘀,气血运行不畅。

(实)心虚胆怯: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气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

/气阴两虚:炙甘草汤。

阴虚火旺: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心阳不振:心阳虚衰,无以温阳心神。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参附汤。

水饮凌心: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

瘀阻心脉: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痰火扰心: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黄连温胆汤。

二:胸痹《内经》最早记载临床表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瓜蒌薤白白酒/半夏汤;《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

病因:寒邪、饮食、情志、体虚。

(实: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虚:气、阴、阳虚。

)病机:心脉痹阻。

心血瘀阻:血行淤滞,胸阳闭阻,心脉不畅。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舒肝理气,活血通络。

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闭阻,脉络阻滞。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瓜蒌薤白半夏汤+涤痰汤。

寒凝心脉: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当归四逆汤。

气阴两虚: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淤滞。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生脉散+人参养荣汤。

心肾阴虚: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

: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闭阻,血行淤滞。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参附汤合右归饮。

始记载于《内经》。

《儒门事亲》对厥证立专篇论述,分为尸、痰、酒、气、风五厥。

病因:情志、体虚、饮食、亡血失津。

病机:气机突然逆乱。

病变脏腑主要在心,涉及脑,肝(实—气机逆乱)、脾肺(虚—气血衰败)、肾。

(一)气厥实证:肝郁不舒,气机上逆,壅阻心胸,内闭神机。

开窍顺气解郁。

五磨饮子。

虚证:元气素虚,清阳不升,神明失养。

补气回阳醒神。

生脉饮、参附汤、四味回阳饮。

(二)血厥实证:怒而气上,血随气升,苑阻清窍。

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羚角钩藤汤/通瘀煎。

虚证:血出过多,气随血脱,神明失养。

补血养气。

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三)痰厥肝郁肺痹,痰随气升,上闭清窍。

行气豁痰。

导痰汤。

食填中脘,胃气不降,气逆于上,清窍闭塞。

和中消导。

食后不久,盐汤探吐,再用神术散+保和丸。

《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金匮要略》补充其病机并提出治法,之初肝血不足蓄热烦躁的不寐证。

《景岳全书》对病机做了概括“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

病因:情志、饮食、体虚、劳逸失调。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六:癫狂六:癫狂(一)癫证痰气郁结:肝气郁滞,脾失健运,痰瘀气结,蒙蔽神窍。

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心脾两虚:癫证日久,脾失健运,生化乏源,气血俱衰,心神失养。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养心汤合越鞠丸。

(二)狂证痰火扰神:五志化火,痰随火升,痰热上扰清窍,神明昏乱。

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生铁落饮。

痰热郁结:气郁日久,痰结日深,血气凝结,淤热互结,神窍被塞。

豁痰化瘀,调畅气血。

癫狂梦醒汤。

火盛阴伤:心肝郁火,或阳明腑热久羁,耗津伤液,心肾失调,阴虚火旺,神明受扰。

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七:痫病风痰闭阻: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痰闭阻,上干清窍。

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定痫丸。

痰火扰神:痰浊蕴结,气郁化火,痰火内盛,上扰脑神。

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瘀阻脑络:淤血阻窍,脑络闭塞,脑神失养而风动。

活血化瘀,熄风通络。

通窍活血汤。

心脾两虚:痫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心神亏虚:痫病日久,心肾精血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

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最早见于《内经》阐述了胃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张仲景将胃脘部位称为“心下”;《备急千金要方》中列有“九种心痛”,气滞多指胃痛,也有心痛;李东垣《兰室秘藏》中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痛作为独立的病症;虞传《医学正传》对胃脘痛和心痛进行了鉴别。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脾胃素虚、药物损害。

病机: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同则痛。

病性:虚实、寒热、气血。

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寒邪客胃: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