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生物有机质的主要生化组成: 木质素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类脂
9/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1、木质素 木质素的特点: 不易水解,但可被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
在缺氧的水体中,在水和微生物的作用下,木质素分
解,与其它化合物生成腐植酸,腐植酸又与烃类形成 络合物,从而成为烃类从陆上流到海洋的运载体。 与木质素具有相似结构的物质是丹宁,它们都是沉积有 机质中芳香结构的重要来源,是成煤的重要前身物,也 可生成天然气。
从而具备了丰富的生油原始物质。 在海洋或湖泊中,不仅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还因水体起
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阻止了有机残体的腐烂分解,于
是与矿物质一起被沉积埋藏起来。因此海洋、湖泊、三 角洲等古地理区域都是生油的有利地区。
14/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随着沉积盆地的不断下沉,沉积物不断加厚,地层的压力 与温度也不断增加,沉积物经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而
现在的分类方法,根据H/C和O/C原子比分类: Ⅰ型干酪根:H/C原子比较高(1.25~1.75),O/C原子比
较低(0.026~0.12),富含类脂物质,主要是由脂肪链组
成,多环芳烃和含氧官能团较少,是生油潜能最高的一 种干酪根。
Ⅱ型干酪根:常见类型,较高的氢含量,H/C原子比为
0.65~1.25,O/C原子比在0.04~0.13之间;属高度饱和的 多环碳骨架,含较多中等长度的直链烷烃和环烷烃,也 含多环芳烃和杂原子官能团,是良好的生油母质。
石油的热催化转化和脱沥青过程使石油的相对密度减小,
轻组分增加,饱和烃尤其是正构烷烃含量增加。 石油的氧化、生物降解作用使石油的相对密度和粘度增 加,胶状沥青状物质含量增加致使原油质量变差。
33/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本 章 思 考 题
1. 石油的成因为什么会有争论?
2. 石油的无机成因说包括哪几个学说,各自有何特点,
10/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2、碳水化合物
亦称糖类,几乎所有的动、植物及微生物中都含有糖,
糖的通式可用Cx(H2O)y表示,故称碳水化合物。糖按分 子大小可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多糖中对形成沉积 岩中有机质最有意义的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成煤和气的主要原始物质 。
11/199
35/199
25/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影响干酪根等有机质热解生油的主要因素: 温度在有机质成油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在形成油气的漫长地质年代过程中,时间具有不可
忽视的作用。
生油岩的催化作用和吸附作用,生油岩是一种有机质 分散于矿物黏土中的岩石,矿物质不可避免地影响有 机质的热转化。 黏土矿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的作用,是促使有机质向油 气转化的能源之一。
5/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无机成因的致命弱点: 脱离了地质条件来讨论石油的形成 将宇宙中发现的简单烃类与复杂的石油烃类等同起来。
目前比较公认石油成因:
有机成因学说--能够指导生产并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6/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第二节 石油的有机成因说
有机成因学说的主要观点: 生成石油及天然气的原始物质: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本章的主要内容:
一、石油的无机成因说
二、石油的有机成因说
三、石油中各族烃类的形成过程
1/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研究石油的成因的主要目的:
指导石油勘探、预测石油的储量 了解石油的化学组成上的某些特点与石油成因的关系。 关于石油的成因,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有争论,主要
其相对分子质量高,不溶于有机溶剂与水;
不是均一的分子,而是由相似的而又不同的结构单 元所组成的杂乱聚合物; 由于原始物质和生油环境的不同,在组成和结构上 各有差异。
24/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2、干酪根裂解成油阶段(成熟阶段) 当有机质埋藏深度达1500~2500米时,温度升高至60~ 180℃,干酪根便在热催化作用下大量裂解形成液态烃以 及一定量的气体,这一阶段被称之为生油的主要阶段。 这一阶段生成的石油,按其组成可分为: 低成熟原油:非烃组分较多,重质烃比例高,生物标 志物多,密度较大。 成熟原油:含有更多的轻质烃,非烃组分含量显著降 低,密度较低。
过熟的干酪根
原 油
石
墨
甲
烷
H/C降低的过程
H/C增加的过程
28/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五、石油的运移与富集
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的任何移动都称为油气的运移。通
过运移,分散的油气由生油层进入储油层,又通过储油层 进入阻碍油气继续运移的闭圈,聚集起来成为油气藏,所 以油气运移是油气由分散到集中的必要条件。
31/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氧化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生物降解和氧化作用的综 合效应就是形成密度大,粘度高的重质原油,强烈的 次生改造可以使原油转化成天然沥青。 硫化作用:在硫酸盐还原细菌作用下,硫酸盐可以氧 化烃类,而其自身还原成H2S和S,元素S与烃反应形成
烷基噻吩、硫醇、硫醚等含硫化合物。
4、类脂 指所有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低极性有机 溶剂的脂状物质,其中包括:油脂、蜡、萜类、烃类和
色素等。 类脂的特点:
能在各种地质条件下保存下来; 其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与石油烃类最接近,因而被 认为是生油的主要原始物质。
13/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二、生油环境
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有利于生物的大量繁殖和发育,
18/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腐殖物质:来源于高等植物,以
酚结构为主,脂肪结构较少。
氨基酸、糖、 酚、脂肪酸 的缩聚产物
腐泥物质:来源于水生生物,富 含脂链、脂环、肽链。
19/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腐殖(泥)物 质 溶于NaOH水溶液的腐植酸
不溶于NaOH水溶液的胡敏素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最终完全转化成胡敏素,与周 围矿物质络合,稳定保存下来,它们就是干酪根的前 身物。随着埋藏深度的进一步增加,胡敏素缩合,官 能团损失,演变成干酪根。
22/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Ⅲ型干酪根:H/C原子比较低(0.46~0.93),O/C原 子比较高(0.05~0.3);含大量的芳香结构和含氧基 团,脂族链只占很少部分,被连接在多环网络结构上, 其生油能力差,是生成天然气的主要来源。
23/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3)干酪根的结构 干酪根的结构特征: 干酪根是一种大分子的缩聚物;
它们有何缺陷? 3. 石油的有机成因说的原始生油物质包括哪些,最主要 的生油物质是什么?为什么? 4. 有机质在怎样的生油环境下才能形成石油? 5. 简述干酪根裂解成油的三个阶段。
34/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6.干酪根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每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7. 简述影响干酪根裂解生油的主要影响因素。 8. 生成的石油是如何从生油层运移到油气藏中去的? 9. 石油进入储油层后为什么会发生次生改造,发生的主 要地球化学作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10. 简述石油中各族烃类的形成过程?
原因在于:
石油在地下易于流动,现在找到的油、气藏的地方往 往并不是石油生成的地方。 通过运移,现在的石油组成并不代表其本来面貌 。
石油形成过程发生几亿年前的地层深处。
2/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研究石油的成因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生成石油的原始物质 原始物质变成石油的原因和过程 石油的运移和富集 关于石油生成的原始物质,有两大学派: 无机成因学派 有机成因学派
29/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油气运移的两个过程: 初次运移:在生油层中由于干酪根裂解产生的油气混 合物因体积增大而产生的压力和裂隙,使混合油气从
生油岩通过裂隙向外排出并从生油层驱出进入渗透性
更强,孔隙性更高的储油层的过程 。
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油层后的一切运移过程。
30/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脱沥青作用:当油藏中含有大量的C1~C6的轻烃时, 它们溶解于石油中,使石油中的沥青质沉淀下来,导致 石油的密度降低,轻质组分增加,重质组分减少。
32/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石油的化学组成与性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
原始有机质及其成熟度外,石油的运移尤其是在储层中发 生的次生改造也会大大影响石油的性质。 石油在储油层中的次生改造可归纳为两种性质不同方向 相反的过程:
既有动物又有植物,而以低等生物为主。
石油及天然气的生成环境:
既有陆相生油,又有海相生油。
7/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一、生油的原始物质
石油是地质时期中生物遗体(或有机残体)在适当条件 下生成的。形成沉积物中有机质最重要的生物有四种: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高等植物
细菌
8/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保存在地球深处,地表水沿着地壳裂缝向下渗透与碳化 铁作用而形成了烃类。
宇宙说,俄国学者索科洛夫创立,理论基础是在一些天
体中发现了碳氢化合物,认为这是宇宙中所固有的。 岩浆说,前苏联学者库德梁采夫提出,主要观点是碳和
氢不仅存在于太阳和星球中,而且也存在于地球的岩浆
中,在高温高压下它们形成各种烃类。
石油进入储油层后,在相应的环境下受到各种地球化学
作用的影响,会和在储油层中的物质发生相应变化,使
其组成和结构发生次生改造,使石油中组分变轻,杂原 子含量降低。 造成石油在储油层中发生次生改造的地球化学作用有: 热催化作用:储油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中的烃类在更 高温度的地热系统中向着分子结构更加稳定的方向继 续演化,形成最稳定的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