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咖啡馆的历史渊源

咖啡馆的历史渊源

咖啡馆的历史渊源早期欧洲咖啡馆的信息时代买咖啡商城/ 2011-10-28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的时代。

如果你想知道今天的国际新闻、娱乐八卦、股市行情、银行汇率、产品价格,如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的时代。

如果你想知道今天的国际新闻、娱乐八卦、股市行情、银行汇率、产品价格,如果你想了解某个公司的背景实力或某个尖端学科的发展动向.......你第一个选择就是网上冲浪!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的信息渠道和传递速度。

但是,这类问题如果在三百多年前提出,答案肯定会是另一个:去咖啡馆!在那里,你只需花一杯咖啡的价格,就可以听到小道消息,测到政治风声,嗅到商业味道,戏说桃色八卦;你还能参与政治辩论、科学讨论、艺术争执......十七世纪中叶,咖啡馆文化席卷欧洲,就像今天的网络大潮。

特别是在还没有出现报纸的年代,咖啡馆就是欧洲的媒体、通讯、论坛和信息库,是各种信息的交换中心。

后来,水满则溢,咖啡馆的大堂和露台已无法满足消息传播的需要,于是欧洲的的报业孕育而生。

无论是在奥地利、意大利,还是法国、德国,欧洲各个国家的第一份报纸,几乎都是在咖啡馆诞生的。

以前的咖啡馆就像英特网,每天在世界各地传输着极大的信息量。

这种传递,不仅局限在科学、经济、文学、生活领域,由于咖啡馆的“非官方特征”,也决定了其民间性的、自由民主的特征,是一个具有潜在力量的“议政园地”。

许多场改朝换代的政治风暴,都是从貌不惊人的咖啡馆掀起的。

据说远在一五一一年,咖啡就被发现是一种具有“政治煽动性的饮料”。

当时,在圣城麦加,人们聚集在咖啡馆内公开传消息、发牢骚、议论时政,甚至尖锐地讽刺抨击执政者。

后来,由于这些民间的议论通过“耳目”传到了麦加总督的耳朵里,所以,盛怒之下,他下令关闭了麦加城里的所有咖啡馆。

虽然现在咖啡馆信息时代已经过去,但作为现代咖啡馆的英特网继承了传统咖啡馆文化的自由意志,而且其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远超过咖啡馆。

即使这样,英特网也代替不了咖啡馆,那些坐在家中或办公室内的冲浪者们即使有了耳机、麦克、摄像头,也无法弥补一个巨大的缺憾:既嗅不到聊天者的人味,也闻不到黑咖啡的苦香。

于是,聪明的生意人又争先恐后的开办“咖啡网吧”,无论是风行世界的美国星巴克咖啡连锁店,还是欧洲许多新开的咖啡馆,都为客人准备了先进的WIFI无线上网设备,真正的将英特网放进了咖啡馆里。

网络进入咖啡馆,不仅督促传统的一代与时俱进,更吸引来了信息时代的孩子们。

贝苏尼(丹麦)侨报副刊,2004年4月7日欧洲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是酒吧和咖啡馆。

天气暖和的时候,顾客漫了出来,散坐在门口的人行道或广场上,大树下,鲜花丛中,或看报纸看书,或三五好友闲谈,不怕人的鸽子在旁边漫步。

不过,更有趣的还是酒吧和咖啡馆内的装潢。

一年深秋时分,某名人夫妇光临本市,活动组织者是医学院的博士生,演讲也就安排在医学院。

演讲结束后,组织者招呼大家,还没有尽兴的可以到附近的酒吧去继续聊。

我稀里糊涂跟了去,喝着啤酒,跟认识不认识的人胡聊。

那博士生张罗得差不多了,坐到我们这里,说,“这间pub差不多是医学院专用的,好多idea都是在pub里侃出来的,这里就叫Doctor’s Pub。

看,”他举手指着天花板,“真是医学院的酒吧啊。

”我抬头一看,横梁上竟然挂一排白搪瓷便盆,不能不佩服装潢设计者的巧思。

用便盆来装潢就足够独出心裁,把它们放在不那么惹眼的地方,意思到了,又不刺激人的感官,真是绝了!现在,Doctor’s Pub已经改成了Doctor’s Restaurant,大门的把子就是国际医学标志蛇杖。

门玻璃上映射出医学院大楼。

通往地下室部分——干脆就叫“药房”——的楼梯也是蛇杖标志。

蛇象征着聪明智慧,象征着药物的奇效,杖象征着医生的权威。

关于蛇杖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源于希腊神话中可以起死回生的风神赫耳墨斯神杖,一说是《旧约·出埃及记》里的典故。

便盆宛在。

不过服务员告诉我,不如以前多了。

四壁的装潢也都和医学有关。

医学院是本地大学最早的三个学院之一,另外两个是神学院和法学院。

神学院门外也有一间酒吧。

神乎其神的神学怎么在装潢上体现呢?旧书。

这张曲里拐弯的吧台很有特点。

酒吧老板毕竟不想只吸引神学家来喝酒,经常请爵士乐家来现场演奏。

曲终人散,这两把椅子似乎有些落寞。

这间叫做Klaptræet的酒吧咖啡馆座落在Kultovet(煤市),内部装潢有文化人特有的简陋和寒酸,地板和桌椅都很粗糙,到处是黑色的钢管、照明灯等工业设备。

听画家朋友说,以前这里有很多活动,后来换了老板,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自从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开创了“开膛破肚”,将管道电线之类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先例,被黑格尔马克思断言为“不利于艺术”的工业文明产物,像厂房、机器设备等忽然变成了艺术家们的最爱。

近年来欧洲各大城市区域功能的转换几乎都遵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占领无产阶级阵地”的规律,伦敦巴黎等地的老工厂区,老工人聚居区衰落后,画家、摄影家、作家、诗人、学者、记者……蜂拥而至,有些厂房原封不动成了博物馆、画廊、剧场,有些厂房稍加分割就成了住宅。

其实道理也简单,厂房和博物馆画廊等的共同点是空间巨大,留下些黑不溜秋的钢筋铁骨,正好和五色斑斓的艺术品形成对比。

在“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两个极端之间,我采取中庸之道,认为艺术和人生有一定的距离。

年复一年地在充斥着噪音、粉尘的阴暗车间里每天进行八、十、十二,甚至十四小时的单调劳动,实在没有任何艺术的美感可言,还不如在田野里劳作,至少能享受免费的阳光和新鲜空气。

然而,风流水转,曾几何时,挟制着风云雷电席卷全球的工业革命已成明日黄花,让人“解构”了当艺术品欣赏,当初仅仅为功能设计而忽略美观的粗直线条也变成了简洁,和水墨画相映成趣。

Klaptræet(clapperboard)是电影专业术语,意指开拍前在镜头前敲响的音影对号板,一般由黑白两色组成。

这里的装潢也以黑白两色为主调,黑色的桌椅,黑色的钢管,地板是本白原木。

影星照都是黑白的,间或点缀一些彩色的广告招贴,浅桔黄色的墙给人以暖意。

在传统的海员聚集区新港(Nyhavn),有许多以航海为主题的酒吧和咖啡馆,形式各有不同。

新港17号的这家酒吧咖啡馆,名字就叫Bar & Café,建于1936年,不算很老,格局也普通,就是用和航海有关的物件来装饰,还有世界各地的风情画,其中包括一张中国MM的画像(右),洋人眼里的东方美女就是这个样子。

而在Strecker’s Café& Bar Kahytten(Strechker's Café& Bar cabin),则将整间店堂装修成船舱的样子,摆放了许多粗重的绳索、滑轮、吊钩,装淡水和酒的巨型木桶等航海物品。

注意护墙板完全是木头的,跟船舱一样。

另外,船上也有书。

现在,酒吧,咖啡馆,饭馆的界限已经很模糊。

Restaurant里一般都有吧台,规模大点的还有专门喝咖啡的客厅;大部分Caf(这是法文,正规的英文应该是CoffeeHouse)也有吧台;cafeteria就是小饭馆。

不过,当咖啡馆在欧洲大规模兴起的时候,却是作为酒吧的对立物而出现的。

咖啡原产埃塞俄比亚高地,在那里咖啡豆是供咀嚼而不是磨碎了泡水喝的。

因为咖啡的作用是提神而不是让人沉醉,它在15世纪时传入回教世界时立即作为(回教正式禁止饮用的)酒精饮料的代替品受到穆斯林的热烈欢迎。

这名声伴随著咖啡在17世纪传入西欧,最初被当作药剂,后来作为阿拉伯传统社交饮料得到接受,风行伦敦、巴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1663年时,伦敦有82家咖啡馆,到1770年就增加到了500家。

巴黎在1720年时也有380家。

欧洲的17世纪是天才的世纪,是群星灿烂的世纪,如怀特海所说,“欧洲各民族在我们这个时代以前的220多年重的思维活动作一简短而十分确切的叙说,就会发现他们意指是依靠17世纪的天才在观念方面给他们积累的财富来活动的。

”16世纪数学的兴起,对无微不至的自然秩序的本能信念,中世纪后期盛行的“本质主义”,已经为历史性大革命做好了准备。

1604年,《哈姆雷特》一剧出版了第一个四开本版。

培根的《论学术的进步》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在1605年发表。

1614年春天,哈维在伦敦医科大学发表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也在这一年去世。

牛顿于1642年出生,伽利略正好去世,那一年又正好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发表100周年。

此前一年,笛卡儿发表了《形而上学的沉思》,两年后发表了《哲学原理》。

如果我们把数目限制在12以内,那么17世纪出现的天才包括培根、哈维、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帕斯卡、洛克、斯宾诺莎、莱布尼兹,遍布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只有德国是例外。

这些伟大的天才分布在文学、哲学、物理、天文学、数学、政治学、伦理学等领域,他们共同的信念,就是对自然秩序的信仰,对理性的推崇。

咖啡在17世纪传入,可以说是适逢其时。

一位无名作者在1674年发表的一首小诗中就将葡萄酒叫做“溺杀我们理性和灵魂”的“背信弃义的甜蜜毒药”,啤酒则是“摧毁我们大脑的迷魂汤”,对咖啡却大加赞扬:那庄重而有益身心的液体,它治疗肠胃,让天才更敏锐,激活记忆,安慰悲伤,令人神采飞扬,却不会疯狂。

咖啡馆是典型的布尔乔亚的产物。

它是城市的公共场所,与在自己的宅第大宴宾客的贵族划清界限;它提供的是提神的饮料,装潢考究而不奢华,整洁有序,用书架、镜子、镀金框的绘画和优质家具来装点,和劳苦大众灌啤酒的地方的吵闹、阴暗、肮脏形成鲜明对比。

咖啡的流行本身就在很大程度上和新中产阶级的兴起有关。

教士和商人的日常工作是在室内动脑筋,他们不需要饮酒来解乏御寒,却需要提神;他们的钱不够在家里挥霍浪费取乐,但可以每天在咖啡上花几文。

咖啡馆里不许开口骂人,更不许打架,而且很快就形成了罚出言不逊的人给所有在场者买咖啡的“不成文法”。

总之,咖啡馆是安静、清醒、有秩序的,是斯斯文文谈话和讨论的地方。

不过,咖啡馆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一个信息交流场所。

在那里可以看到新出的小册子和“新闻纸”、小册子、广告、传单、商品价目表、股票行情报单,得到最近的商业消息、即时的商品价格、流行的政治传言、科学的最新进展、文学艺术流派的衍变;在那里也可以听科学讲座,进行商务谈判,跟合得来的朋友谈文学和政治。

在实行门牌编号和邮递之前,很多人用咖啡馆作为通信地址,邮递员的前身们则在各家咖啡馆之间跑来跑去传递消息。

每一家咖啡馆都对要吸引什么样的顾客有明确的设想,开设的地段也往往和人群的分布相关。

例如伦敦的Royalexchange周围的咖啡馆里就经常聚集著商人、股票经纪人和批发商。

咖啡馆也是金融创新和试验的温床,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如保险、彩票、合股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