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全部
二、雅与俗:“阳春白雪”与 “下里巴人”的统一
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
四、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 人民群众相结合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 的发展
一、继承与革新: 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借鉴与创造: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
文学创造不止以话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 话语系统,是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艺 术生产。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种种解释
1、客体即“自然说”
2、客体即“情感说”
3、客体即“原始意象说”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时
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二)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 共产党领导时期。
(三)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的功利性。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 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 的价值取向
பைடு நூலகம்
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 主要价值取向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
(一)关于文学发生问题的 几种学说
1、巫术仪式发生说
2、宗教发生说
3 游戏发生说
(二)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 劳动说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三、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四、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习形态性质是对文学
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
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
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
第四节 文学 是显现在话语蕴籍中的 审美意识形态
一 语话蕴籍
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
1、主体即“摹仿者”与“创造者”
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3、主体即“集体人”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文学创造是具体的社会人
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主导性与多样性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推陈出新
[思考问题]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的问题? 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新文学的意义。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八章 文学创造原则
第一节 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
一、艺术真实
(一)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
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
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1、内蕴的真实
2、假定的真实
(二)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
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与诗艺性。
1、主观的真实
2、诗艺的真实
艺术真实以主观性感知与诗 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 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 是那些本质性规律的东西的认识 与感悟。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
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 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资改造活动。
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 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 活动。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中国特色 当代性 [思考问题] 1、试说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的革命性转换 2、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 解是怎样的?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 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2)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活动的特殊性
(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
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活动。
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第二节 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 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 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 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 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艺术概括 作家根据自己的体验与认识, 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 理,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
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
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一)在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
的观照和描述中,实现“个别” 与 “一般”的统一。
(二)实现“个别”与“一般” 相统 一的过程中,始终体现为主体意 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入和把 握
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又难以归 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以称为折 中义文学。
二、文学作为文化
三、文学作为审美
四、文学作为惯例
惯例,在这里是指人们 在使用文 学概念时有意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 地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地
规范。
五、文学界定地困难及解决办法
第二节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物资生产是在物资领域实际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物 资世界地生产。
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 对象世界并创造新地观念世界的生产。
精神生产以符号为手段,因而 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
的符号活动。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
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
意义生成可能性。
(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 蕴籍性质
(二)在更具体的层次
上,被创 造出来以供阅
读的特定语言“本文” 带 有话语蕴籍性质。
二、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籍中 的审美意识形态。
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广义文学 狭义文学 折中文学 一般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 形态性质 话语 话语蕴籍 文学
四)理智与情感
(五)意识与无意识
二、构思方式
(一)综合
(二)突出和简化
(三)变形与陌生化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一)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二)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其一,技巧要为物化心象的内 在物理服务。 其二,技巧要为作家通过心象 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
[思考问题] 1、文学概念有哪三层含义?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4、什么是文学的饿双重性质? 5、什么是话语蕴籍?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 的基本属性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第一节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一、世界
二、作者
三、作品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主体在于文学作 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四、读者
五、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世界
(4)文学本质论 作品 (中介) (2)作品构成论 作者 (1)文学创作论
(3)文学接受论 读者
文学活动模式图
第二节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三、即兴与推敲
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材料 艺术发现 创作动机 艺术构思 直觉
灵感 综合 突出 简化 变形 陌生化 即兴 推敲 [思考问题] 1、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及其来源是什么?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3、理智与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何在? 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何在?
5、试谈作品与意图的冲突。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
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 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 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 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二、艺术发现
三、创造动机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沉思
(二)想象与联想
三)灵感与直觉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一)文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及前人有关认识
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有时它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
呈反方向的发展。 对此,马克思指出这是物
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二)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
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生活活动 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文学本体论 文学起源的劳动说 物资生产与文学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思考问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 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别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 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
二、文学与话语
三、文学与社会
四、文学与反映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 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 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 功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