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1 4全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1 4全

作业一 一、填空题1. 孙中山 写下了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 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 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 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 康有为,在1891年。

4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 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 6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 _________ 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器官而做事 ,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社会需要是人们的 —社会关系 _________ 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一需要层次论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 和 社会环境 。

11 •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___自我意识___的获得是一个关键环节。

12 •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 相互作用 、 相互影响 的活动。

13 •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 • _ _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二、单项选择题1 •“社会” 一词源于( AA.中国B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德国 )。

•美国C•英国D.2. 文化是指(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3. “工作安定”属于(B丿需^<。

A.生理的 B •安全的C.归属的D .自尊的 4. “镜中自我”是(B)提出来的。

A.米德B .库利C.布卢默 D .托马斯 5•—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康有为 在青年时代就—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A.复式角色 C.实际角色三、名词解释1、社会学: 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 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P142、系统 : 所谓系统, 就是相互联系的要素的复杂组合。

一个系统本身, 具有组织的复杂性、 整体性, 组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互感性。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 一个整体看 待。

3、应用社会学: 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 (包括观点、 方法、 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 , 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 作等方面的研究。

P17 人本主义心理学 : 20 世纪 5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支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

1962年正式成立闪本主义心理学分会。

认为行为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外部行为倾向,是把有人性的人降低到了动的和计算机的水平。

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 人的内在情 感,潜在的智能、目的、爱好、兴趣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他也反对古典心理分析学,自 称为心理学的第三阵营。

5、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P546、 群体交往: 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P58四、简答题1. 试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几个论点。

P3— 7答: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论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说: “社会——不管其 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又说:“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 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

”第二,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 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

第三, 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自然界和社会 是对立的统一。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它们的统一; 但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界中特殊的一部分, 是本质上不同于一般自然界的社会有机体, 它有着 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 试述社会交往的意义。

P54— 57答: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团体、 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 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其意义如下:第一, 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 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 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

第二,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 不同世代 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

第三, 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人们通过交往而形 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

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3 .请对时尚进行评价。

P8 — 86答:(1)顾名思义,时尚为众人一时所尚, 因而非常规性、甚至突发性成为其重要特点。

时尚所崇尚的是新出现的某种事物;包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服饰及语言。

但时尚所崇尚.角色丛 自致角色者并不一定是新生事物,如果被崇尚的东西是被社会认同的有价值的,它可能会保留下来。

而大多数时尚是短暂的,时间一过,时尚也就自动消失,它不能被保留下来。

这样,许多时尚与社会认可的新生事物无关。

另外,社会常对某些时尚给以消极评价,例如赶时髦是说它长久不了,时狂则说某些人达到发狂的程度,更有贬义了。

当然,时尚有时也包含着新事物的萌芽。

(2)时尚流行的特点一般是:第一,自上而下的传播;第二,由核心群体向边缘人群的传播;第三,时尚的流行具有循环性。

(3)时尚的功能表现为:第一,时尚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

第二,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

第三,对落后观念的冲击,可能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

第四,在商业活动中,时尚可刺激消费、活跃经济。

不健康的时尚会表现出负效应,污染以致毒化社会空气,炫耀消费造成浪费。

五、论述题1•试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P24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般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具体来说是: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作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从而对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了科学的说明。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对社会学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

我们要想保证社会学研究的高度科学性,就必须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第二,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社会学则是对社会现象,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具体的研究。

第三,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只有不断吸取具体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的成果,扎根具体社会科学之中,才能更加充实、发展自己。

作业2一、填空题16. 初级社会关系也称—首属社会关系。

17. 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是:直接交往和情感性。

18. 社会地位也叫社会位置。

19.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20. 人的生活,从新生儿起其衣食住行,各种生活本领不是靠本能得来,而是靠学习____获取。

21 •人的__认识结构_____ 的发展,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进程。

22.人的个性是个人__社会化__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

23 •社会群体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层次上,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二是群体层次上,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

24.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体三种形式。

25 •初级社会群体保持较小的规模。

26 •家庭功能的变化是社会发展所引起的必然现象。

27.社会组织是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

28 •社会组织作为执行一定__社会职能—的社会群体,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9 •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能量交换关系。

30• 20世纪初产生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理论,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

其代表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理念和韦伯的科层次理论、单项选择题6.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是(A)的人生观。

A.享乐主义B.权力主义C.悲观主义D.乐观主义7. 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

A.心理上的矛盾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C.心理上的紧张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 其他家庭9.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 Y理论A.泰罗B. 法约尔C.麦格雷戈D. 梅奥10.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 B )。

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当代管理理论三、名词解释1、冲突: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直至消灭对方的相互作用方式。

P612、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觉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P893、环境:是指围绕着人这个主体的,占据一定空间和时间的,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种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

人的环境,大致上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

P894、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

5、科层制:是德国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6、手段: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四、简答题1试述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P151答:社会组织作为执行一定社会职能的社会群体,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社会组织与环境的交换关系。

从本质上说,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

社会组织从环境中获取原料,向环境输出产品。

社会组织对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

第二,环境对社会组织变化的影响。

社会组织对环境的交换和依存关系,决定了它的结构、功能必然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环境对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中应有专门处理同环境关系的部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