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1317010121 课程名称:伦理学概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
摘要:《尼各马可伦理学》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全书共十卷,对友爱的探讨在第八卷和第九卷中都有体现,可见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将友爱分为三种,分别为有用的友爱、因快乐而产生的友爱和德性的友爱。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当中全面具体的阐释了三种友爱的内容意义,及其各种情况下友爱的划分与相互作用。
本文浅析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友爱观、友爱与自爱及其产生背景与意义。
关键词:友爱;善;自爱;利己;利他;
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理解与我们当今时代对友爱的理解不同,他不等同于朋友之间的友谊,而是具有更广泛和更深刻的涵义。
是指包括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任何相互吸引的关系,如兄弟、父母与子女、君臣、恋人等之间的关系都包含在友爱之中。
只是这些友爱又有各自的不同和分类,不同的友爱之中包含不同的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行或包含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
因为即使享有所有其他的善,也没有人愿意过没有朋友的生活”。
①从这两句话以及整两卷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出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定义的标准主要有两点。
一是德性和善。
因为真正的友爱是一种想永久地拥有善的欲望,我们都是向善并追求善的。
二是共同生活。
因为无论是穷人或富人,无论是老年人、中年人或小孩,都需要和朋友分享幸福与分担痛苦,都需要陪伴,而这需要共同生活才能实现。
友爱与其他外在善不同,它不是手段,而是本身共同生活的价值所在。
一三种友爱
亚里士多德由三种可爱的事物推出爱有三种原因,并基于此产生相应的三种友爱:因有用而互爱、基于快乐原因的友爱、相互因对方自身之故在好人和德性相似的人之间的完善的友爱。
因有用而互爱的人不是因对方自身之故,而是因能从对方得到的好处而爱的。
基于快乐的友爱是为了使自己愉快而爱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两种友爱都是不会持久的,是偶性的。
这两种友爱都不是因爱对方自身
的善而产生的,而只是因对方产生了对他而言是善的东西。
所以,一旦哪一方有所变化,这样的爱就容易破裂。
因为,如果相互间不再使人愉悦或有用,他们之间也就不再互爱。
完善的友爱是因朋友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好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友爱。
因为他们爱朋友是因对方自身的德性,而不是仅仅由于对方对他来说有用或能带来快乐。
所以,这样的友爱只要他们还是好人就一直保持着,而德性则是一种持久的品质,因此这种友爱是持久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善的友爱中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是多人的朋友,因为完善的友爱需要彼此是好人,并需相互了解共同生活,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与许多人共同生活。
因此交好人朋友当以能持续交往的最大数量为限。
有用的和快乐的朋友既不要没有也不要太多,有用和快乐的友爱也是生活中所需要的。
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有其局限性,毫无疑问的是有用的友爱和因快乐而产生的友爱是常见于生活中并不可或缺的。
因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利益关系和复杂地人际关系,人是社会群体的动物,这都是无法避免也不必避免的。
要肯定这两种友爱的积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而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我们需要有用的和快乐的朋友,但更多的倾向于阐述这两种友爱的消极意义与负面影响。
同时,并非好人之间才能产生真正的友爱,善是从恶的对立面产生的,他自然无法离开善而存在。
善的东西只能在与恶的东西的斗争中成长壮大。
善可以净化恶,好人与坏人之间也可以产生真正的友爱。
他们不是因为有用也不是因为快乐,只是因为双方共同向善的目的而产生友爱。
一方希望使对方成为善而产生友爱,另一方是因为对方自身善而产生友爱,这种也是成比例相等的友爱。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意不同于友爱,他认为善意是尚未发展的友爱。
真正的友爱中存在善意,快乐和有用的友爱中不存在善意,这过于绝对化。
二友爱与自爱
关于友爱与自爱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当中主要论述了友爱与自爱的关系以及两种自爱。
他认为朋友实际上就是另一个自身,对另一个人的友爱的极端形式酷似一个人同他自身的关系。
自爱是友爱的基础和前提,对朋友的感情都是从对自身的感情中衍生的。
因为一个人首先是他自身的朋友,因此爱朋友也就是在爱自己。
这有些类似于利己主义,爱朋友是利他,爱自已是利自己,而这种方式便是通过利他以利己。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吗?但随后便否定了这一疑问。
亚里士多德由问题‘一个人是应当最爱自己还是最爱其他的某个人’引申出应当区分自爱在不同范围内以及不同方式中的使用,从而产生了两种自爱。
第一种是贬义上使用自爱这个词,即把那些使自己多得钱财、荣誉和肉体快乐的人称为自爱者。
所以这种意义上的自爱者公正地受到谴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
多德是排斥这种完全利己主义的,他认为这是坏人才会做的事。
而他所指的爱朋友就是爱另一个自身是指好人之间的友爱,不能用完全的利己主义来理解。
虽有利己主义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利他主义的成分,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与利己主义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第二种自爱是指总是使自己做高尚的事情而不是别的事情,钟爱并尽力满足自身的主宰部分的人才真正是一个自爱者,而这主宰的部分就是追求合逻各斯的和高尚的东西。
“努力做高尚的事,共同的东西就可以充分实现,每个人也就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善。
所以好人必定是一个自爱者,因为做高尚的事情既有益于自身又有利于他人。
坏人则不是一个自爱者,因为按照他的邪恶情感,他必定既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
”①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利他主义者。
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第二种自爱,关爱他人利己利他,做到爱自己和爱他人的统一,而不是第一种自爱者或做损人不利己之事。
三友爱与政治
亚里士多德着重细述了友爱观,一方面友爱是政治与生活的重要论题。
另一方面这与他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历史时代雅典已失去盟主的地位,城邦内部开始显露危机,古希腊半岛战火不断,公民们无法过宁静的生活。
公民与城邦休戚与共,因此这时需要一个好的具有凝聚力的城邦,将公民团结起来,使公民共同向善。
而这便需要友爱作为使公民团结起来的纽带。
亚里士多德通过共同体与团结作为中介来论述友爱与政治的关系。
首先,在每一种共同体当中都存在某种友爱,因为友爱就在于共同。
人们结合到一起是为了某种利益,即获得生活的某种必需物。
接下来又论述所有的共同体都是政治共同体的组成部分,都从属于政治共同体。
而城邦就是一种政治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所关心的不是当前的整体利益,而是生活的整体利益。
因此“当城邦的公民们对他们的共同利益有共同认识,并选择同样的行为以实现其共同的意见时,便称为团结。
”②而团结就是政治的友爱,因为它关系到利益,关系到那些影响我们生活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详述了三种政体:君主制、贵族制、资产制,以及同样数目的三种变体:僭主制、寡头制、民主制。
他赞成的是君主制和民主制,他认为僭主为自己谋利益是一种坏人的治理,君主为属民谋利益。
贵族制和寡头制都是少数人的治理,治理者们使得全部或大部分好东西归于自己,同样是一种坏人的治理。
资产制和民主制的理想是多数人治理,他认为民主制优于资产制,但他对此并没有对此做出解释说明。
但由此我们可以分析,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利他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君主要为城邦内的所有公民谋求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
亚里士多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第276页
②同上第271页
德的政治观是与他的友爱观相联系的,包含了平等、共同生活、善与德性以及追求共同的利益和利他主义。
四友爱的现实意义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爱包含了各种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虽然与我们现在对友爱的定义不同,但友爱这样广泛的涵义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依然适用于这个时代。
无论人与人之间存在怎样的友爱关系,无论这是以有用或快乐为目的的友爱亦或是以对方自身之故的德性的友爱。
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平等相处,对于一个国家的道德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尤其在当今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网络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生活,人们对身边的人与事漠不关心,只在意与自己相距甚远的外部世界。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减少,关系逐渐变得淡漠疏离,每个人都在过着一种看似充实忙碌实则孤独的生活。
因此急切需要发展普及友爱观,促进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的交往,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