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浣溪沙》苏轼词作鉴赏(菊暗荷枯一夜霜)

《浣溪沙》苏轼词作鉴赏(菊暗荷枯一夜霜)

《浣溪沙》苏轼词作鉴赏(菊暗荷枯一夜
霜)
【作品介绍】
《浣溪沙;咏橘》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作者借咏橘之题材以抒发自己清新高洁之性情。

上片借写菊与荷经受不住寒霜的摧残,写出橘树耐寒的品性和它在尾前屋后生长的繁盛景况。

下片写出品尝新橘的情状和橘果的清香,一个‘“惊”字,一个“怯”字,用得十分巧妙精当,颇能传出品尝者的神态,结句更以“三日手犹香”来夸张、突出橘果之香。

全词描绘细致,形神兼备,饱有余味。

【原文】
浣溪沙⑴;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⑵。

新苞绿叶照林光⑶。

竹篱茅舍出青黄⑷。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⑸。

吴姬三日手犹香⑹。

【注释】
⑴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分平仄两体,双调,上
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⑵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

白居易《拣贡橘书情》:“琼浆气味得霜成。


⑶新苞:指新橘。

⑷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

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⑸“香雾”二句:宋韩彦直《橘录》卷上《真柑》:“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始霜之旦,园丁采以献,风味照座,擘之则香雾噀人。

”噀(xùn),喷。

半破,指刚刚剥开橘皮。

清泉,喻橘汁。

⑹吴姬:吴地美女。

【白话译文】
一夜霜冻过后,菊花凋残,荷花枯萎,而新橘和绿叶相映衬,光亮照眼,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间。

刚刚剥开橘子,芳香的水雾喷洒出来让人惊喜不已;带着几分胆怯楞尝新橘,甜中带酸的汁水在齿颊间如清泉流过,使人格外欣喜。

江南女子的手剥橘后三日还有香味。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作者品尝香橘有感而作此词。

【赏析】
咏物诗词,义兼比兴,讲求气象,自然容易受到好评。

唐宋诗人,遵循《诗经》以来的“美”、“刺”原则,每借物寓意,有所寄讽,并以此为咏物“正宗”,而直写物象的纯粹的咏物之作,似乎已落入第二义了。

其实,“纯用赋体,描写确肖”的咏物诗词,只要在选材炼意、琢句谋篇方面技巧娴熟,精美工致,也不失为佳构。

苏轼是咏物能手,他的诗词中既有托讽深远的名篇,也有刻画精工的妙制,像这首咏橘词,可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巧言切状,体物细微,虽无深刻的思想内容,却饱有余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环境。

咏物词,特别是咏小物的词,往往由于题材狭窄,难以展开,低手为之,易成枯窘。

东坡才大,先在题前落笔,下文便有余地抒发。

唐人皮日休《石榴歌》首句“蝉噪秋枝槐叶黄”,同此手段。

“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

“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

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

”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

”皆可参证。

“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

橘有皮包裹,故称新苞。

又因橘树常绿,凌寒不凋。

《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

”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

”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描写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得橘之神了。

“竹篱茅舍出青黄”,好在一“出”字。

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
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上片三句,纯是赋体,不杂一点抒情成分,然词人对橘的喜爱之情自见于字里行间。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

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香雾”、“清泉”之喻,大概是东坡颇为得意的,他的《食柑》诗也有“清泉簌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之句,后来南宋诗人曾几更把它压缩为“流泉喷雾真宜酒”(《曾宏甫分饷洞庭柑》)一语了。

此词中“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

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

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在唐宋时为贡物。

词中谓“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

以此作结,余音不绝,亦自有“三日绕梁”之妙。

名家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靖华:词人咏物,往往希望能在咏物中有所寄托。

但也有一些咏物之作。

“纯用赋体”,是对所咏之物作出精确的描绘与刻画,求其逼真。

以达到曲尽物之体态,写出物之神韵的目的,这首咏橘词便是此类作品。

全词虽然没有什么高深的寓意,但描绘细致,可谓形神兼备,亦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咏物词。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各地均有惠政。

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