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针灸治疗方法
中经络
主症:意识清楚,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
肝阳暴亢
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口苦,舌红或绛,苔黄,脉弦有力
风痰阻络
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
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气虚பைடு நூலகம்瘀
肢体软弱,偏身麻木,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暗,苔白腻,脉细涩
阴虚风动
体麻木,手足拘挛,眩晕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
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丰隆、劳宫用泻法;神阙用隔盐灸,关元用大艾炷灸,至四肢转温为止。
2.其他治疗
电针法 在患侧上、下肢各选一组穴位,采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以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30分钟。此法适用于半身不遂患者。
中风的针灸治疗方法
(一)辨证要点
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本病多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情志不遂、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致病之标。
(三)中风的处方
1.中经络
主穴:水沟 内关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方义:中风病位在脑,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可疏通肢体经络。
沟内泉泽焦萎,(人急中经风)。
沟内泉泽交委
(2)脱证 关元 神阙
方义:任脉为阴脉之海,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为阴中含阳的穴位,取之能回阳救逆。神阙为真气所系,故用大艾炷重灸,以回垂绝之阳。
(四)中风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水沟向上方斜刺,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内关用泻法;三阴交用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口角歪斜配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
吞咽困难配廉泉、金津、玉液。
2.中脏腑
(1)闭证 水沟 十二井 太冲 丰隆 劳宫
方义:闭证为肝阳暴张,气血上逆所致,故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并泻水沟,开窍启闭;足厥阴经循行至巅顶,泻太冲降肝经逆气以平息肝阳。脾胃为生痰之源,痰浊壅遏,气机失宣,取足阳明经络穴丰隆,以豁痰开窍;“荥主身热”,故取手厥阴经荥穴劳宫清心泄热。
中脏腑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嗜睡,兼见半身不遂,口角歪斜
闭证
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
脱证
昏聩无知,目合口开,四肢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脉微细欲绝
(二)中风的治法
1.中经络 疏通经络,醒脑调神。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中脏腑 闭证: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脱证:回阳固脱。以任脉经穴为主。
配穴:
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足三里;
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
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配环跳、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
病侧肢体屈曲拘挛者,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
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太溪、中封;足下垂配解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