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2
1.分析 2.比较 3.分析 4.归纳 1. 2. 3. (实验、观察、制作等,分析现象是什么样的) 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这种相同和不同说明了什么 用归纳法得出一般的规律
比较、分 类、归纳 概括
规律 性知 识
解决 “为 什么?什 么规律、 原因?” 的问题 有关操作 技能的方 法性知识
比较、分 析、归纳、 概括、推 理等 分析、综 合、抽象、 概括
(三)科学课堂导入的过程
1.集中注意 2.引起兴趣 3.激发思维
注意是一种心理特性,任何心理过程的发生和进行都离不开 注意的伴随。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兴奋中心转入课堂教学, 首先就必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导入新课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 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引起兴 趣是导入的重要一环 通过问题情境、矛盾或现象等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 维尽快得到启动,从而造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这 是导入的关键,也是导入的难点,故此可称为导入的中心环 节 教师就要适时地讲明学习的任务或提出探究的问题,从而激 发起学习动机,使其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并自觉地控制和 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 学生各方面都已做好准备,而且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教师趁 此时机,导入新课,自然水到渠成
1.依据知识类型进行设计。 2.依据认识过程进行设计。
您知道知识类型及相应的思 维要素吗?
(二)知识建构教学过程的设计
1.依据知识类型进行设计。
类型 事实 性知 识 特点 解决“是 什么,什 么样,什 么结构, 什么现象” 的问题 学习要素 1.观察。要凭借感官或仪器进行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 2.分析或比较。将自然事物的结构分成部分,或将变化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分析; 比较被观察的事物与其他事物,发现共同点与不同点。 3.综合。对收集到的资料要进行有条理的整理,进行综合,得出一定的结论。 思维方法 分析、比 较、综合
获取信息的设计
根据知识类型设计获取信息的过程 和方法(教学内容)
1.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 法。 2.不同内容有不同的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 3.不同类型的知识有不同的获取信息的过程 和方法。 设计该部分教学内容需要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知识形成教学内容的特点
• 科学课知识形成内容的设计是基于学科特 点、学科教学规律,学科教学理念,学生 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来考虑的。 • 科学课探究内容有以下特点: (1)多样化 (2)活动化 (3)综合化 (4)趣味化
事实性知识 思维要素包括:分析、比较、综合
事实性知识 思维要素包括:分析、比较、综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 植物叶一般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 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种类,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 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增长研究树叶的兴趣,养成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 和意识。
概念 性知 识
给同类事 物起的共 同的名字
1.观察 从多个方面观察一种物体,发现它们的共同性质。或观察多个物体,比较它 们的不同与相同 。 2.分类 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放在一起 3.归纳 用归纳的方法,归纳它们的共同性质,给他们一个共同的名字。 4.概括 有的需要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给他们一个共同的名字。
为什么要教学内容活动化
①学科性质决定的。 ②学生的智商、情商形成特点决定的。
蝴蝶脱茧
知识不是能力也不是情感态度。知识可以教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记 忆来获得。而能力、情感态度是不能教给学生的,需要学生自己通过练 习、体验来获得。
活动
知识
方法
实验 阅读 游戏 设计
能力
技能
(二)知识建构教学环节的设计
填图法-流程图
突出程序
流程图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某一事件是按照怎样的顺 序发展的。它能有效的概括出某一过程的各个阶段, 或某一程序的各个步骤。
填图法-循环图
循环图用来表示一系 列连续发生的事件。循环 图能帮助我们理解事件的 先后顺序。
突出顺序
填图法--概念图
突出系统
概念图是从总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显示出大量的概念 是如何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概念的。它会清晰的表现出各概念之 间的关系。
建立比较/对照表的方法: ⅰ把要比较的事物列在表格的顶端; ⅱ把作比较所依据的特征性列在左侧的一 栏中; ⅲ把每件事物关于各个特性的信息填入相 应的格子里。
例:
(2)填图法
填图法主要包括概念图、韦恩图、流程图、 循环图等。
填图法-纬恩图
突出分类
维恩图是用于显示事物不同点的方法。它由两个或两个以 上互相重合的圆组成,每个圆代表一个特定的概念或观点, 两圆重叠部分是其共同特征或相似点。
教师要有效地设计课堂导入应注意
1.了解导入的要求、过程和方法; 2.阅读教学设计和观看教学案例,从中吸取 优点和发现问题; 3.有目的地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与研究; 4.阅读收集谜语、科学故事、科学游戏、小 实验、课件等资料。
教学内容设计之二
建构知识的活动(科学事 实—科学概念)设计
教科版3上第一单元“植物”
(2)表格法记录
定量实验或定量观察,要根据内容设计某种表格形式,根据观 测到的数据,应准确无误的记录下来,如果数据记错,应将数据用 横线划去,并在上面写上正确的数据。
能使灯泡亮的材料 不能使灯泡亮的材料
上浮的材料
下沉的材料
3.处理实验信息的方法
• 处理信息的条件 营造一个分析和处理信息的环境
① 游戏导入 ② 魔术导入
③ 实验导入
[思考与练习1]
观看下面课例,思考: 1.各课导入分别采用的是什 么方法? 2.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点? 3.您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您有几种方法导入该课?
怎样选择合适的导课方法
选择导课方法应根据课的内容和在单元中的顺序来 设计。 1.单元中的第一课,一般要采取故事、实验、游戏、 录像、录音等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形成本单 元要研究的问题;后面的课如果与前一课知识联 系的非常紧可以采取复习导入新课。 2.实验课,一般要采取实验、科学游戏、魔术等实 物手段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科学阅读课、讨论课一般采取图片、音频法导入。
(二)科学课堂导入的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导入新课做得好,讲究艺术性,具 有以下功能: 1.凝聚注意力 这是导入的主要目的之一,把学生的注意力集 中在教学任务上来,迅速抑制与教学任务无关的活动,使学 生的身体、情绪等方面保持接受新信息的警觉,很快进入学 习状态。 2.激发动机 激发动机是课堂导入的重要任务,只有激起学生的 求知欲,教学任务才能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得以完成。教师可 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典型的问题、设置悬念,说明新内容 的重要性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堂导入如此 3.营造氛围 可以协调师生间的关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 重要,我们应该 心理。创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怎样设计导入呢? 4.承上启下 能顺利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启发思维,并激励 还是先来分析一 下导入的过程吧! 学生学好新知识; 5.形成问题 有的课在导入过程中需要形成科学探究的问题。
4.明确任务
(形成问题)
5.进入学习
(三)科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1. 音 讯 导 入 2. 直 观 导 入 3. 活 动 导 入
1. 音讯导入的方法
①复习导入 ④提问导入 ②故事导入
⑤谜语导入
③举例导入
⑥儿歌导入
2. 直观导入的方法
①图片导入 ②音频导入 ③实物导入 ④模型导入 ⑤标本导入
3. 活动导入的方法
教学内容设计之一
导入的设计
(一)导课的意义
•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 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 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 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 动带来疲倦。” •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 后面的高潮和解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 •我国元代乔梦符曾说:写文章开头要像凤凰头那样美丽动人; 中间要像猪肚那样丰满结实,收尾要像豹子的尾巴那样有后 劲。将凤头、猪肚、豹尾六字用于教学会是什么样呢?俗话 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想象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几何模型
行为、问题的开放性
只有一个活动内容
研究问题:怎样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多样化的 教学内容?
2.知识建构的活动内容要活动化
• 目前有80%仍旧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或简单 的问答式教学。 • 活动化就是按照活动课的模式设计学科课 程。 • 活动化的学科课程不同于活动课,它有一 定的目标,有一定内容和时间限制。但它 具有活动课的特点。
知识、心理
设计一定的活动环节(交流、讨论、评价) 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分析、比较、归纳、分类等) 分析信息的方法 • 列表法 • 填图法 • 图像法 • 讨论法
(1)列表法
列表法主要是指“对比/比较表”。
对比比较表是比较两种以上事物的异同点时很有用的工 具。他能提供一个有序的框架,根据你所需要了解的 特性对事物进行比较。
归纳
声音是由于物 体振动产生的
(归纳)
掌握方法 分组实验 汇报交流
实验2 实验3 交流 讨论 交流
小组讨论
概括结论
依据知识类型设计知识建构的教学环节
• 先分析教材,找出知识点,并分析知识的 类型。 • 参照思维表确定思维要素。 • 根据思维要素设计活动过程及方法。
2.依据知识建构环节的进行设计
知识建构的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做(实验、观察、阅读) 看(观察现象、) 写(记录) 想(思考) 汇报(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 讨论(问题,讨论) 交流(汇报、评价) 讨论 推理 获取信息的过程 演示 (获取科学事实) 讲解 巡视 出示思考题 分析信息的过程 组织汇报 (分析科学概念) 出示问题 倾听指导 形成科学知识 出示问题 (形成科学概念) 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