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说诸葛亮

评说诸葛亮

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

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与宣扬,诸葛亮在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现有“事后诸葛亮”一说,意思是事后聪明。

诸葛亮还发明了孔明灯和手推车(木牛流马)。

生平与功绩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二千石。

9岁母亲章氏去世。

12岁父亲诸葛圭去世。

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

197年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和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

虽躬耕陇亩,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

后与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交好俱游学,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封建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

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吴抗曹,并最终成功促进孙刘联盟建立。

使得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

后刘备入川,诸葛亮坐镇荆州。

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

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

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事。

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

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

对于诸葛亮何时当政有争议。

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

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张。

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孙刘联盟,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在孟获率领发动叛乱。

诸葛亮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

一年多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

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

建兴十二年(234年)54岁的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中病故于五丈原,归葬定军山。

著作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隆中对(/wiki/隆中对) 》《悼周瑜(/wiki/悼周瑜) 》(亮本传及瑜本传未见,唯演义有载,恐非亮作,当为罗贯中之艺术添加)《前出师表(/wiki/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wiki/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疑为后人伪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全文) (/ys7.htm) 加以考证。

)《诫子书(/wiki/诫子书) 》《诫外甥书(/wiki/诫外甥书) 》《将苑》(又名心书,多数学者认为非诸葛亮所作,多为后人托诸葛之名而作)《马前课(/wiki/马前课) 》(绝非诸葛亮著作)《便宜十六策》后人评价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

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唐文粹》]吕温《诸葛武侯庙记》说,诸葛亮“大勋未集,天夺其魄。

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

长为雷雨。

”[《唐文粹》]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名为《蜀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其景仰之情,诗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

诸葛亮忠于主君,备受后世推崇。

在受刘备托孤后,他一直对刘禅尽心尽力,做事都亲力亲为,忧公如家,《出师表》中表明心迹,直至最后令自己食少事烦,病死军中。

诸葛亮在割据一方的政权中大权独揽十余年,但是既不敛财,也不谋任何私利或名位,一直只以兴复汉室为任。

另一位托孤重臣李严曾写信给诸葛亮,希望他受赐九锡,但诸葛亮拒绝,表示不能为汉室收复中原就不算有功。

诸葛亮曾上表说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八百株桑树、十五顷田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给的,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

果然,诸葛亮直至死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下葬时挖一个洞,只要棺木能放进去便够,自己则只须穿平常的服装,不须其他配葬物。

诸葛亮死后三十年,他的长子诸葛瞻、长孙诸葛尚一起在保卫国家的战争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在治政上更有突出的成绩,除在《隆中对》提出了刘备政权长期战略外交规划外,早期常为刘备足食足兵。

等到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大权以后,则以“法”为根本,到后来在朝内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训诫各臣,而朝外亦民风朴实,赏罚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

他鼓励其他朝臣以集思广益的态度进谏,又敢于认错,在第一次北伐时,因误用与他最为亲密的马谡而失败,后上表自责,自贬降官,将马谡处死。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父亲是被诸葛亮依法处死的,但是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由于《三国演义》夸大了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方面的才能,近现代经常有彻底质疑诸葛亮军事能力的观点。

但是作为蜀汉十多年间的最高军事指挥和前线决策者,除平定南方叛乱以外,诸葛亮以不足曹魏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兵力,不但长期进攻曹魏使其基本不敢入侵本国,反而占得了魏国阴平、武都两个郡。

其能力还是毋庸置疑的蜀汉的治世名臣帮助刘备在东汉末年建立了兴复汉室的基地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只可惜后主刘禅无德无能啊可以给分了吗千秋诸葛我评说作者:热带雨林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

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

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诸葛亮神。

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

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

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实在是神!诸葛亮义。

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实在是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

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千秋诸葛我评说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不说人尽皆知,至少读过书的人都应该知道吧.说起诸葛亮,有谁的心中不是满怀敬佩?千古的伟人,又有谁能与他相媲美?诸葛亮的智慧流传至今,从刘备三顾茅庐是的阔语蓝图到舌战群儒的风采,从巧借东风的神机妙算到三气周公谨的绝伦计谋,从去破蛮兵到七擒孟获,从大破魏兵到造木牛流马,直至战死,诸葛亮依旧算好了将来,锦囊计一一应验,吓走魏都督的并非是那快诸葛亮的木相,而是那份无与伦比的计谋.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聪明的让人难以忌妒,从古至今,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何等的高.魏奖司马懿曾惊叹道:"天下奇才也!"我记得杨业有句话,叫"好男儿,当征战沙场,马革裹尸而还."的确,诸葛亮不动刀剑,却驰骋于沙场,他的一生之中可曾有过一场败仗?战死沙场的英灵,也谱下了他一生的夙命.刘备之所以成为一代帝王,是有皇室的血统,更是有诸葛亮的辅佐,而他诸葛亮所依靠的,只是自己的智慧而已.用智慧与汗水写下的,是不朽的历史篇章,是流传千古的佳话,是生命的奇迹在闪光.诸葛亮,并未完成刘备的使命,也许,真的没有真正完美无缺的人生.但诸葛亮不会有遗憾,即使最后三分天下皆姓曹那又能怎样?天下是谁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给历史以辉煌.即使后汉再次灭亡,诸葛亮的一生仍是成功的,因为后人给了他千古的不朽.就算是再过千秋,史册上不变的,仍会是这个不朽的奇迹.千秋诸葛我评说早期“三国”说书人口中的诸葛亮,俨然一个“未遂宗教人士”,喜欢看星星(夜观星象)、玩手指(掐算),自称为“贫道”;其“经典舞台造型”,则通常为一个身穿八卦衫的落魄江湖术士。

之后换上了丞相工作服,但闲着没事也会站上土堆刮几阵风。

事实上,在众多的“三国”小说、戏曲中,诸葛亮都被严重地“神化”、“仙化”;其“功力”之深厚,甚至部分取代了天气预报的作用。

连《三国演义》也不能免俗,欲张孔明之智而“近乎妖”,过乎哉?宜过也。

其实卧龙先生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终究是一个长着两只眼睛并需要适量睡眠的凡人而不是完人,终究犯过错误。

话说当年昭烈帝刚驾崩时,魏聚物路军攻蜀。

值此危难之际,我们的诸葛孔明却称病不朝,闭门在家,任凭朝野上下心急如焚,他老人家只管拄杖赏鱼。

直到后主亲自拜谒“相父”的府第,他才不紧不慢地把自己的计划告知刘禅。

之所以这样,无非为了显示自己在蜀国的重要性罢了。

这确非善举,无怪太后惊乎“有负先帝委托之意也。

”此后刘禅的权力被日益架空,朝廷的政权、君权皆为孔明所有,无论大小事务,诸葛亮事必躬亲。

这样一来,阿斗的政治能力得不到锻炼,久而久之,益发显得扶不起了。

偏偏此时,刘禅又不甘心于事事受“相父”指示,遍观群臣,哪个不是丞相的好学生?这时候后主发现了宦官黄皓,于是他把黄公公当成自己的救命稻草,大加亲信,这不能不说没有诸葛亮的责任。

此外,当刘玄德欲攻吴时,诸葛不阻,是以有嘉陵之败;对杨、魏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当,以至后来魏延反而死,杨仪娇纵,亦亡;错用马谡,遂失街亭;未选皓后继者,使蜀国无人。

此皆人所共知也,就不多讲了。

尽管诸葛先生有种种不是,仍瑕不掩瑜,不失为蜀汉人民的好公仆。

大家要辩证地看待他,啊,是吧?诸葛亮的伟大不仅是他在军事上的杰出才能和文学上的建树.还在于他的为人.在军事上他他在隆中之时就为刘备制定了取荆,益二州,待时局变化而取天下的策略.帮助寄人篱下的刘备取得蜀川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使刘备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还有许多的发明,譬如连弩,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发明的木牛流马,这至今仍是一个迷.他的<<出师表>>可以说是他文学方面的代表,也体现了他不忘刘备托孤的重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平孟获,六出祁山只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不忘恩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怎奈造化弄人,心力憔悴最后殒命五丈原.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