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赴苏州市吴中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赴苏州市吴中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赴苏州市吴中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根据区委开展“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创标”活动实施意见和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20**年5月2日至5日,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赴江苏苏州XX区和无锡XX区进行了实地学习考察。

下面就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和景区建设这一专题,形成下列考察报告。

为使考察报告具有可比性、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将目标定位于与我区产业结构相当的苏州XX区。

我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3:55.86:42.78,XX区为2.6:54.6:42.8,该区三产占比高于我区同类指标0.02个百分点。

一、XX区简介及旅游产业发展概况XX区位于苏州古城南部,濒临太湖,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万人。

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7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3%和20.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5.5亿元,同比增长2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3.7%和17.1%。

XX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太湖山水资源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苏州旅游的核心发展地带。

区内拥有国家级太湖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景区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个;国家级文保单位7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9项,以及遍布全区的古镇古村古建筑、文物古迹和人文遗存。

太湖风光、鱼米之乡、兵法圣地等特色元素点缀其中。

近年来,XX区坚持“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目标定位和“走进太湖时代”发展战略,不断整合区内资源,加大财力投入,完善配套功能,广泛宣传推介,提升管理水平,旅游产业成为该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产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由20**年的40.2%提高到20**年的42.8%。

2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700万人次,同比增长 13.3%。

据推算,实现旅游收入约 170亿元。

二、XX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一)科学规划先行,政府主导发展,全面构建旅游发展大框架XX区编制了《XX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产品、产业整合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确定了“两轴、两带、三区、多节点”的旅游发展总体格局。

分区规划由各镇(区)依据总规进行修改完善。

在推进旅游产业培育和提升过程中,XX区先后制定出台《XX区旅游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旅游工作专项考核实施意见》、《XX 区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

自20**年以来,旅游项目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外开放景区景点达60多个,构建了全区功能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

(二)传承历史文化,重视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工作20**年在对全区古村落进行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将古村落保护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范畴,成立了古村落保护开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苏州太湖洞庭古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全区古村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筹资、统一保护,使各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开发协调发展,形成一个互补互利的有机整体。

针对古村落保护资金短缺问题,古村落所在当地政府尝试用多元化的投资结构来解决资金问题。

一是由镇政府出资进行抢救和修复;二是引进民资投入作为尝试;三是包括国有、集体、农户所有的古建筑经评估作价备案,待时机成熟,成立股份公司。

对外开放后实行“一票制”收费。

投资者分别按古宅大小、价值的不同等级,参与收益分成。

(三)深度挖掘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并增强特色品牌集聚效应近年XX区打出“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文化山水品牌,将古镇、古村、古迹统一,精心规划设计,挖掘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高水准建设环太湖山水文化和生态文化旅游圈。

为扩大旅游品牌的影响力,XX区创作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兵圣》,大力弘扬孙子文化;签约国际影星刘亦菲为旅游形象代言人,拍摄制作了旅游形象宣传片;面向全球征集确定了吴中旅游宣传口号“苏州吴中,太湖最美的地方”。

区内的木渎古镇,对有着二千五百年 __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推出了包括绣娘、船娘等在内的"姑苏十二娘"特色品牌并加大开发力度。

如将“姑苏十二娘”的品牌融入导游为游客的讲解中;为游客安排了游古镇获赠“姑苏十二娘”收藏卡;拍摄40集电视剧《姑苏十二娘》;引入民资兴建了集住宿、餐饮、体验、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姑苏十二娘”风情园;镇政府投资为"民间工艺美术家" --绣娘姚建萍兴建了刺绣艺术馆并对外开放。

(四)注重特色节会培育,加大市场宣传与拓展力度近年来XX区连续组织举办了苏州太湖梅花节、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等8大旅游节庆活动和12个旅游文化专题活动;先后举办了环太湖世界特技飞行大赛、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国际孙子兵法研讨会等活动;相继推出了四季鲜果采摘游、民间工艺游、“农家乐”游等特色旅游。

初步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吴地文化为灵魂的太湖山水名胜游、古镇古村古迹游、生态休闲乡村游、吴地民俗风情游等特色板块。

20**年4月,XX区成功举办了苏州吴中太湖(东京)旅游说明会,与日本近几等大型旅游集团签订了旅游合作框架协议。

主动对接世博会,实施“世博在上海、旅游到苏州、休闲在吴中”的旅游宣传战略,吴中环太湖被列为20**年上海世博会体验之旅推荐线路,期间七个月千万人次涌入吴中。

(五)“捆绑式”创建5a级景区,推动全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扩大“苏州吴中,太湖最美的地方”的品牌效应,把苏州(吴中)太湖旅游景区打造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滨湖休闲度假旅游名区。

20**年8月,XX区提出苏州(吴中)太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投入约15亿元,集聚全区现有的旅游品牌资源,进行环太湖旅游资源的整合,将以度假区为主体,联合穹窿山、东山、旺山等景区,捆绑创建国家5a级景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面积最大、通达性最强的5a级景区。

苏州(吴中)太湖旅游景区,将建设和完善三级游客服务中心网络,建设成为水陆并用、多级服务的景区服务网络,实现信息联网、宣传联动、服务联通的旅游服务体系。

并计划实行三级票务制度,联票通过实行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游客来本区旅游。

交通方面,将通过连接周边机场及旅游集散中心、无缝对接周边高架桥及轻轨线,以及开辟水上交通路线、增设旅游专线车、水陆两栖巴士等方式完善交通网络体系。

三、XX区经验对我区旅游业发展的启示与XX区相比,我区旅游发展虽取得不少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人气尚不足。

20**年全区接待海内外游客98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9亿元,虽同比增长3.2%和15.2%,但仅为XX区的58%和26%。

二是旅游线路设计缺乏多样化,导致旅游收入结构单一,人均消费偏低。

目前我区旅游收入结构中,三分之二门票收入,五分之一于旅游商品收入。

旅游六要素中部分要素的缺失,造成了游客来我区如蜻蜓点水,“停不下”“坐不下”“住不下”“无从消费”现象。

20**年游客在XX区的人均消费为1000元,而我区只有445元,不及XX区一半。

三是旅游项目功能存在同质化且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影响力受限。

XX区现有各类节庆和主题活动20个,而我区仅有节庆活动6个。

20**年来我区的游客中,海外游客仅占16.2%。

所谓项目功能同质化,指以崂山为看点的景点除崂山景区外,对外宣传的还有石老人观光园、二龙山和花花浪等;我区的乡村休闲游与周边区域(如城阳黄岛胶南即墨)功能相似,造成对部分客源的误导、截留和影响。

四是对现有旅游资源挖掘深度不够,旅游配套设施仍需完善。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一)应树立“崂山大旅游”意识,做好整体规划,对全区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造一个以崂山风景区为主、周边景点为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崂山旅游新框架。

目前,我区拥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5a级景区1个,国家4a 级景区3个,国家3a级景区4个;拥有国家级旅游示范区(点)7个,省市级旅游示范点4个;拥有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市级特色村5个,可谓移步成景。

然而,由于各景点的开发主体性质不尽相同且营销上各自为阵策略各异,造成虽投入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却不同程度出现客源上恶性竞争的局面。

对此,应借鉴XX区景区捆绑式创5a景区的做法,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三大平台”建设,以崂山风景区为龙头,将全区内景点进行资源优化整合,突出各自特色,实现串点成线、优势互补,打造“崂山大旅游”的强势旅游品牌。

首先,要做好总体规划的编制,在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产品、产业整合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

其次,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应以崂山风景区为主线,围绕“多功能”来做文章。

形成崂山景区与自然观光(石老人观光园-二龙山-花花浪子-海水浴场)、与休闲度假(樱桃节-茶节-青山特色渔村)、与康体娱乐(极地海洋世界-高尔夫球场-凤凰山庄-石老人休闲健身区-熊牧场)、与商贸节庆(啤酒节-服装展 -车展等)、与工农产业(海尔-可口可乐-枯桃花卉-采摘节-茶博物馆)、与体育赛事(国信体育中心)、与文化传播(青岛大剧院-华诚影城-金石馆-博物馆-崂山画院)等有机结合的多条旅游线路。

这样既能凸显崂山景区特色,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实现崂山深度游;又能使大多数景点共享客源,拉动周边农家(渔家)宴以及宾馆酒店商场的人气。

再次,在票务的管理上,探讨以崂山风景区为主,实行区内景点联盟的方式。

根据线路的设计,明确各自所占权重,推出多种联票制。

联票可实行较大程度的优惠政策,按照所选线路联票的不同,确定几日内有效,这样就为游客省下不少门票钱,让游客产生崂山的门票性价比高、多看景点享受优惠越多的感觉,无形中延长了游客在我区逗留时间,将以往有限的门票支出转化为无限的其他消费支出。

(二)深度挖掘现有资源,做好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一是以崂山道教为主线,依托道教名山和道教文化,包装和推介《崂山道士》品牌,深度开发道家讲经、武术和养生等传统文化项目;开展以崂山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和影视剧编排,推动崂山文化与旅游的共同发展。

二是突出崂山水的特点,借助于“青岛啤酒”的品牌魅力,将崂山水与青啤的渊源文章做好;拓宽“水”的概念,将崂山特产与崂山泉水和海水的联系文章做足。

三是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崂山锣鼓、民间剪纸等特有的民间文化保护好利用好。

四是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借助于我区是天然影视和婚纱拍摄以及书画写生基地,做好与之相应的文化产业的合作与开发。

五是做好崂山一些宗教遗迹遗址如关帝庙、白云洞等历史景点的开发与利用。

(三)以产品提升为核心,大力培育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和完善旅游客服中心建设。

要做精做细旅游产品,突显崂山特色。

应注重改善我区旅游产业中“吃住购”所占比重偏低的状况,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消费和购物场所。

一方面应加快客服中心的建设,优化环境和服务,将购物纳入客服中心的功能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