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
八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当清王朝由盛转衰时,资本主义已成为成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当时引领这一潮流的国家是(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2.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3.“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好的好处。

“材料描述的这个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4.奕䜣在1861年的一个秦折中说,要抵抗外国的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

”下列各项中最符合洋务派在“自强”创办目的工业是( )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湖北织布局
5.2016年1月经我国考古学家考证鉴定,在辽宁丹东附近黄海北部海域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就是北洋舰队的致远舰。

这一考古成就可直接用于研究( )
A.鸦片战争
B.黄海大战
C.威海卫战役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级列强侵华的新特点。

这主要体现在( )
A.割地赔款
B.开埠通商
C.协定关税
D.设立工厂
7.“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成,适逢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

梁启超乃日夜奔走,号召连署上书论国事,广东、湖南同日先上,各省从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与斯会者凡千三百……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曰变法。

而其宗旨则以变法为归。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的意义在于( )
A.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8.“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指(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9.某电影公司筹拍电影《义和团》,下列情节不符合历史是的是( )
A.义和团兴起于广东一带
B.设立拳厂、神坛,练拳习武
C.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D.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10.《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辛丑条约》的下列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的是( )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准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1.图示法可以使我们对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与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

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B.中国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12.以“追寻共和足迹”为主题出一期板报,请把下列有关素材按时序排列( )
①黄花岗起义②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③武昌起义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③②
D.②①④③
13.“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叉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组,我却说是袁世凯。

”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
A. 天京变乱
B.戊戌政变
C.“二次革命”
D.护国运动
14.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材料中的”你“是( )
A.洪秀全
B.袁世凯
C.段祺瑞
D.冯国璋
15.(3分)“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孙中山”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C.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D.孙中山继续革命
16.下列人物中被称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是( )
A.陈独秀
B.蔡元培
C.鲁迅
D.胡适
17.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下列刊物中你首先应该查阅的是( )
A. B. C. D.
18.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列探索中的主张与上述特点能准确对应的是( )
①“自强”“求富”②变法图强③三民主义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19.某同学搜集了下图所示史料。

据此推知,该同学探究的历史事件(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下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内容节选。

内容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 )
A.奋斗目标
B.中心工作
C.组织机构
D.最低纲领
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10分)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80年移居台湾、1897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

请根据以上情景,写一段老人的讲述内容。

(内容提示:老人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老人对家国经历的感悟;对儿孙的教诲)
2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

这一词语本身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在19世纪60年代,用来指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的文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辛亥革命大事记
(1)材料一的“自强”运动指什么事件?从材料看,“他们”实现“自强”的途径是什么?结果怎样? (4分)
(2)从材料二你可以提取哪些历史信息?(2分)
(3)材料一表格中的A、B、C处分别是什么事件?(3分)
(4)请对以上材料拟定一个主题。

(1分)
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

材料二(中共一大)接着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对今后党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鉴于党的力量还弱小,决定以主要精力建立工会组织,指导工人运动和做好宣传工作,强调与第三国际建立紧密关系。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条件。

(3分)
(2)指出材料二中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及做出该部署的原因;结合所学举出实施这一任务的一例史实,结果怎样?(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作的看法。

(3分)
八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5 CDDCB 6——10 DBBAD 11——15 CACBA 16——20 ACACA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21.(10分)答案要点包括:
侵华战争及其影响: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6分)感悟: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的衰弱.落后就要挨打。

(2分)
对儿孙的教诲:少年当自强、勇于担当、积极报效国家。

(2分)
22、(10分)(1)洋务运动(1分)途径: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1分)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侵略,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但最终失败。

(2分)(2)信息:维新派通过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思想;强学会是维新派为推动变法建立的政治组织。

(2分)
(3)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3分)
(4)主题:救亡图存(探索救国之路、中国民主政治之探索)(1分)
23.(10分)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思想条件);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阶级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组织条件)(3分)(2)任务: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1分)原因:党的力量还弱小(1分)举例: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分)结果:失败(1分)
(3)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的一系列重要工作,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但由于革命力量较弱,组织工人运动并未取得实质性胜利,党还需要进一步探求革命之路。

(3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