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部空间的设计认知1

外部空间的设计认知1


4) 案例分析
· 神性空间---北京的地坛(“天地人神”为一体的场所精 神) 中国有天 圆地方这样 一个古代的 哲学概念。 所以地坛所 有都是重复 方的母题。
· 神性空间---空间营造手法解析
小结:
通过方泽坛---神性空间的营造分析,得出外部空间的营造需 要考虑场所的空间秩序、尺度(Scale )、材质、心理 感受等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沿着棋盘式道路修建建筑时,建筑物转角成为以直 角突出到道路上的阳角。而且,如图所示,即使在创造连一幢 建筑都不修建的外部空间时,外部空间的转角也会出现纵口, 从空间的封闭性来说效果较差。相对的,在保持转角而创造阴 角空间时,即可加强了空间的封闭性。欧洲广场运用的比较多。 例2.
图A中所示有四根圆柱,圆柱之间发生了相互干涉作用,外部 空间就在这里成立,但,圆柱没有方向性,同时具有扩散性, 所以没有充分形成封闭空间。
第三章 外部空间设计程序
基地现状图
场地分析图
设计思路分析图
设计思路分析图
设计思路分析图
设计思路分析图
平面布局草图
总平面布局图
Public Accommodation
城市公共设施 尺度认知
定义
公共设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 社会组织提供的、属于社会公众 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设备, 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 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 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 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 融服务等。
关于“公共—半公共—私用”这一空间层次。
• • • • •
• • • •

为了获得宜人、丰富的外部空间,仅仅一种 手法是不够的,需要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1:空间的延伸和渗透 如古典园林中的借景与对景都是空间的延伸 和渗透手法的运用。 2:层次与序列 要创造有秩序而丰富的外部空间,就要考 虑空间的层次。而对于运用空间就要有空间导 向,就要有序列,有高潮和过渡。外部空间的 序列通常表现为“开门见山”和“曲径通幽” 两种。 3:建筑尺度的处理 建筑作为外部环境的主体其本身的尺度必 须有适应人体尺度的过渡 4:其他 在建筑外部环境运用中,小品及雕塑的运 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贝聿铭先生 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门前的雕塑。有时, 雕塑或小品往往就是环境的主题。如雁塔广场 上的主题雕塑。等等。 总而言之,充分克服和利用一切地理条件。适 应该控件所要求的功能种类和深度,传造出空 间秩序富于变化的空间。

如例:在禁止汽车驶入的地方,与其树立标 志,不如设置哪怕一两步台阶,或是布置小 的水流及矮墙之类。采取这样的处理,就提 供了如下可能:即在梯级,小水面或者矮墙 内侧,在视觉上是连续的空间,同时又规划 了仅供人活动的领域。可以说这就是外部空 间平面布局的开始。
• • •

②用于合唱、讨论时。地面或是有高差变化, 或是背后有墙壁而围成的空间。(相对会显得集 中和突出,目的性明确,也同时会形成视觉的焦 点在空间上也就形成了方向性及收敛性) Sm的要求:平坦、无障碍物、宽阔,能巧妙过 渡到Ss的状况。 二. 1.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 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 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 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 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

三.外部空间的层次 在外部空间构成当中,都要考虑顺序。建立秩序的方法之 一,就是根据用途和功能来确定空间的领域。
以学校主楼为例分析。形成了“外部的—半内部的—内 部的”这一空间序列。 如图,空间1是宽阔的,地面早有树木等。看空间2比空间1 稍窄小,地面使用了相当人工性的材料。空间3比空间2小, 由于有抢步而有了封闭性面地面使用了极为细致美观的材 料,照明也不是通常室外照明那种灯柱,采用了从前面挑出 的灯具,以内部式效果为目标。而且,在这三个空间中还大 大利用了室外家具,室外雕塑等。这样就创造出从外过渡到 内部的空间序列。
总结:只有外部空间有了目标,途中的空间才产生吸引力,
而途中的空间有了吸引力,目标也就更加突出,它们是可 以产生这样的相互作用的。 2.这里有两个实际的问题:外部空间渗透到建筑内部的设 计方法和外部空间布局中的空间大小问题。在确定空间的 大小时,要先明确他是用于何种目的的空间。是要用于单 一的目的还是用于综合的目的?
第一章 外部空间的概念与尺度认知
1.外部空间的概念 及内涵
2.设计尺度认知
1. 外部空间的概念与内涵
1)讨论:外部空间是如何形成的?(结合自己体验)
2)外部空间的概念:外部空间是从自然中限定开始的,是人为有 目的对自然划定框框的空间,与无限延伸的自然空间是不同的,设计 的外部空间更具有意义。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有室之用。 -----老子
• • • • •
外部空间设计手法 1.外部空间的布局 定义:平面布局就是对该控件所要求的用途 进行分析,并确定相应的领域。 外部空间按领域可大致分类,可分为只限于 人的领域和 除了人之外也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
• • • • • • • • • • • • •
在只为人提供的这一空间里,人们是要进行种种活动 的 。大致可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姑且称之为 M 空间(Sm)和S空间(Ss)。 Sm(运动空间)可用于: (1)向着某个目的前进 (2)散步 (3)进行比赛或者游戏 Ss(停滞空间)可用于: (1)静坐,眺望景色,读书看报,等人。交谈,恋爱 (2)合唱,讨论,演说,机会,仪式, 这样分成运动和停滞来考虑空间时,二者既有完全独 立的情况,也有浑然一体的情况。 Ss的要求:。 ①用于静坐、眺望景色……等时,应设置长椅、绿荫、 照明灯具、风景等。
外部空间的认知与设计
Outside Space Cognition
&
Design
主讲
文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时间:2012年2月28日
我们的生活愿景……….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节选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写在开课前……..

• •
相对而言B中,四面个立段墙,出现了比A由封闭性的 空间,可是四角在空间上欠缺而不严谨。相对的,C中, 立起四段曲折的墙壁虽然他的面积与B相同,空间的封 闭性就大大改善,空间的严谨性和紧凑感就出来了。 第三. 在谈封闭性这个问题的时候,研究一下墙壁高度是很有 意义的。墙的高度与人眼睛的高度有密切关系。
6.(丹麦)扬•盖尔等著,新城市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日)高桥鹰志+EBS组,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美) J.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10.(英)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课程考核 (1)任选上述书目中其中一本精读,完成图文笔记(A4篇幅不 少于5页)。
(2)选择身边熟悉的场地(校园入口空间、城市公园局部等)分析 其空间特征、功能、及人在其中的行为模式。通过观察体 验,总结优缺点,最终完成改造方案。要求A2图纸不少于2张,成果 参考范图。
3.课程考核 (3) 图纸内容: ▲现状分析
▲场地分析图:比例自定,包括用地(建筑)功能分析、交通 分析、空间形态分析、街道D/H值、地形分析、人流分析、视线 分析等;
▲总平面图(含周边环境):1:500
▲重要节点放大平面 ▲竖向设计图 ▲植物配置图 ▲剖面图: 1:100(至少2个)
▲鸟瞰图、透视图:表现形式不限,宜充分表达外部空间与城 市环境的关系. ▲必要的方案图解分析:表现形式不限,宜充分表达设计的逻 辑. ▲设计说明:技术经济指标,简要的设计构思和功能说明
1.我们的必备品
攻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写在开课前……..
2.参考书目
1. 《外部空间设计》 芦原义信(日) 中国建筑出版社 2.《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 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美)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交往与空间》 盖尔.杨(丹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人性场所》 克莱尔· 库珀· 马库斯等编 (美)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美)克莱尔、卡罗琳,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
延伸:外部空间设计-----人为有目的创造有意义空间的方式。
3)外部空间构成的要素 (1)实体要素 固定要素、半固定要素、非固定要素。
(2)虚体要素
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地域文化---神话传说、名胜古迹)
思考:外部空间如何才能营造一定的场所精神??? 外部空间的设计要近可能的赋予空间明确的用途,根 据这一前提来决定的尺度,铺装的质感、墙壁,地 面的高差、植物的配置,这成为空间设计的很好的着 手途径。
图3-3
图3-3A是日本地方城市的商店街中,若尽端什么也没有
接到就是扩散性而孤零零的,这样一直向前走,空间的质 量是低略的,因为由于扩散而难以吸引人。
相反的,
3-3B如果在尽端有目的物或吸引人的内容时, 就连途中的空间也容易动人。日本浅草寺院前的商店街是 东京的名胜,在商店街宽约25米的道路两旁,并列着大排 的商店,在长约300米的道路尽端配置有观音堂,因此街道 生气勃勃。人们参拜前后在这条街上是很愉快的。
2.空间的“设计尺度”(Design Scale)概念及 “比例”的关联。
概念:设计尺度是依据场所中的人与人,或者人与空间 的感受(舒适、开敞、压抑),而设定的一定范围的设计标 准。
1)人与人之间的常用设计尺度(可参考《交往与空 间》)
何为D/H比?它和人的感受有 怎样的关系?
常用的D/H是多少?
• •
(1)在30cm高度,作为墙壁只是达到勉强能区别领域 的程度,几乎没有封闭性。不过,由于它刚好成为憩坐 或搁脚的高度,而带来极非正式的印象。 (2)在60cm高度时,基本上与30cm 高的情况相同, 刚好是希望凭靠休息的大致尺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