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标准汇总

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标准汇总

2005年11月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心肺复苏联合会正式公布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以下简称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基础生命支持(BLS)得到进一步的重视,特别强调了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的意义。

该标准对按压通气比值、按压通气循环周期、按压通气参数等CPR核心技术都作了重大修订,并提倡AED的普及使用。

(具体修改内容见如下2005年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标准比例表)随着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实施,原先2000版心肺复苏标准中的按气通气15:2和按压通气四个循环必将废除和停止执行,掌握和运用新指南势在必行。

上海康人医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在这一时机率先开发出符合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第六代(BLS)系列最新标准技能训练与考核模拟人与ACLS系列技能训练教学系统。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比例表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心搏骤停的现场急救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第一部分科学共识第二部分伦理原则第三部分生命支持第四部分培训教育一.科学共识(Consensus on Science)以《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2000-2005)》为基础,介绍现场心肺复苏。

国际指南会议所推荐的意见以循证'>医学(EBM)为依据:※证实了许多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对一些证实为无效的抢救方法予以否定;※推荐经过严格循征'>医学证实的新方法;※在目前的条件下指南为最有效和便于教学;※提供了最新的知识、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历史回顾50年代美国医生彼得?沙法(Peter Safar)教授等重新发表了口对口吹气术。

1960年,考恩医生(Kouwenhoven)等人观察用力在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

沙法与考恩确认了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术联合应用技术的合理性。

沙法结合两种方法,奠定了现代CPR的基础。

*40年来CPR在全球风靡,美国普及7000万人次;CPR带来的希望,欧美平均每天能挽救1000例院外心搏骤停者;中国电力部门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人工呼吸为主的救护培训,70年代开始CPR普及,在触电抢救上取得了成就。

《国际CPRECC指南2000 》2000年2月在美国达拉斯定稿,2000年8月15日,在美国心脏协会主办的《循环》杂志上颁布。

2005年1月对《CPR与ECC指南2000》作了修订,称为《国际CPR与ECC指南2005》,并将于2005年11月在美国《循环》杂志上以100页的篇幅面世。

该指南凝集了全球110个国家、地区'>医学专家的心血。

广泛与接受,就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医学人员、专业急救人员的参与。

二.伦理原则(Ethical Aspects)CPR的目标:1.挽救生命,恢复健康,解除病痛和减少伤残。

2.但是,CPR一个特殊的目标是逆转临床死亡,故有很大局限性。

病人自主的原则在伦理学上是受到尊重的,在许多国家亦受法律保护。

临终遗嘱:提出自己的医疗范围包括CPR。

形式:谈话、书面遗嘱、生存意愿及对医务人员永久的委托书。

遇下列情况可不进行CPR1.科学的评估已表明没有明确的标准能准确预测CPR无效。

因此,推荐所有心搏骤停病人均应接受CPR ,除非:病人有有效的遗嘱;病人有不可逆的死亡体征:僵死、断头或尸斑;预测不能得到生理上的益处,对危重败血症、心原性休克进行了最积极地治疗,重要的脏器功能仍在不断恶化或者疾病的晚期(心脏停搏是必然结果)。

2.在执行CPR时,救援者将要冒身体受伤的危险。

下列情况可以终止CPR:1.有效的自主循环和通气恢复;有专业医务人员的接替。

2.有可靠指征提示存在不可逆死亡;救护者因疲惫,周围的环境危险,持续复苏可造成其他人员危险而不得不终止。

3.向救护者提供有效终止CPR的遗嘱。

终止与延长CPR1.在医院:取决于经治医师。

2.科学研究表明,在经过高级生命支持30分钟,病情仍无好转,可以终止CPR;对于新生儿,抢救十五分钟无效即可终止。

3.适当延长CPR:年龄较小;药物过量;严重低体温(如溺水);毒素和电解质异常等;这些是能改变预测结果的因素。

病人死亡的宣布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美国,规定在现场不能开具死亡证明书。

欧洲,有随急救车的医生,可以宣布死亡。

我国随车医生一般不宣布死亡和决定停止所有复苏抢救,否则违背'>医学伦理。

撤消生命支持对于家属和医务人员来说,是一个感情化的非常复杂的决定,如下情况可以撤消生命支持:1.医生及家属认为治疗目的不能实现或者继续治疗又无任何益处,其决定是合适的。

2.研究表明,昏迷者不能重新清醒,在第3天无瞳孔对光反应,缺乏对疼痛的自主反应或第1周末没有双侧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者,可以撤销生命支持。

3.不可治愈的疾病晚期,不管能否清醒或者及时严格地治疗,其心搏停止是其必然结果。

三.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是CPR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在最新国际指南中,对此作了一些修改。

(一)早期启动EMSS:*“快打电话” 或者“先打电话”*BLS的顺序:评估、呼救EMS、CPR的ABC和电复律/除颤AED。

*“成人” 定义为大于8岁的任何人。

(1)多数突发非创伤性心搏骤停病人为VF:发病到除颤/复律的时间对复苏成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6)多数婴幼儿(〈1岁)和儿童(1~8岁)的呼吸心搏骤停原因多与气道或通气有关,非突发性心脏事件,急救时人工呼吸是重要的。

首先进行急救,以1分钟的CPR后再呼叫EMSS。

(2)BLS在处理中风及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作用:救护人员对不清醒的成人应“先打电话”,救护人员尽快救护转送,提前通知接受医院,以增加其快速静脉溶栓。

(3)对于溺水、创伤、药物过敏等病人,应先提供CPR,再“快打电话”。

(4)清醒的成年人气道异物梗阻在向EMSS求救前,第一救护者应尽量保持呼吸道通畅。

立即呼救EMSS,CPR与其他急救措施并用。

直到EMSS人员到达, 转有条件的医院救治。

(5)根据情况处理气道异物梗阻:对…第一救护者‟不要求处理不清醒成人的气道异物的抢救程序;如怀疑或证实可能有气道异物者,可试行先CPR,后解除气道异物;在行人工呼吸时,注意检查异物;专业救护人员对不清醒病人应做解除气道异物的抢救。

(6)二个救护者在现场第一个开始CPR;第二个呼救EMSS,如果情况允许,应找出AED进行电击复律。

(二)BLS顺序与变更1.人工呼吸:口、面罩、气囊通气量、时间变更无氧:潮气量700-1000毫升,2秒钟;有供氧:400-600毫升,1-2秒钟。

检查脉搏不要求第一救护者掌握。

循环体征:正常呼吸、咳嗽、运动消失,开始胸外按压。

医务人员要求检查,同时评估循环体征。

2.胸外心脏挤压:成人为100次/分钟;单人/双人CPR,按压/通气:指南2000 为15/2,2005为30:2;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语音节拍器的运用,提高CPR的执行力度。

(三)BLS的“黄金时刻”(1)在死亡边缘的患者,BLS的初期4~10分钟是病人能否存活的最关键的“黄金时刻”,决定着抢救程序是否继续进行。

(2)“黄金时刻” 抢救患者生命的中最关键的措施是BLS。

1.BLS的内容:迅速识别和处理心肌梗死和中风,以防止呼吸心搏骤停;呼吸骤停时进行人工呼吸;呼吸心搏骤停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对发生心室纤颤或室性心动过速者,用AED进行电除颤/复律;识别并解除气道异物。

2.何谓生命链?所谓“生命链”,是指对突然发生的心搏骤停病人,所采取的一系列规律有序的步骤、规范有效的救护措施,将这些抢救序列以环链x形式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挽救生命的“生命链”(Chain of Survival)。

美国心脏病学会于1992年10月在〈美国'>医学杂志〉上正式用描述启用。

现代急救,尤其是现场救护,挽救生命的程序通常以此来叙述。

3.生命链的关键一环--早期电复律国际标准:接到急救呼叫院歪5分钟以内给予电击复律,医院内要求3分钟内电击复律;支持建立公众使用除颤/复律方案;BLS的救护人员(***、消防员、保安员、教练、高危员、公共场所人员)进行训练(未定级);社区:通过培训,可以使急救呼叫、电击时间间隔〈5分钟使用AED;“成人” 定义为大于8岁的任何人,不推荐8岁以下的人应用AED 。

(1)早期电复律原则:心搏骤停初始以节律性心室纤颤(85~92%)最多见,治疗心室纤颤最有效的措施为电击除颤。

成功的可能性随时间延长而减少(见图示),心室纤颤在几分钟内有转变为心室停顿的倾向。

即使晚至心搏骤停后6-10分钟进行电复律,亦可复苏成功,其存活者可无神经损害,尤其在给予CPR情况下。

在等待AED的时候,实施CPR似乎能够延长室颤的抢救时间,有利于保护心脑功能。

如没有AED的基础,CPR并不能使室颤转变为正常节律。

每延误1分钟,室颤性心搏骤停的存活率便降低7%~10%,除颤愈早预后愈好。

若有…第一救护者‟,心搏骤停的存活率可显著提高。

使用指征:确认是否有心搏骤停;心律如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均为电复律指征。

4个基本步骤:打开电源;粘贴电击片(汗、胸部多毛-检查电击片);分析心律(5-15秒钟,距离);离开病人和按“电击”按钮。

电复律+按压+通气相结合3次电击后无复律,重新进行CPR1分钟,并检查循环体征。

无循环体征,继续进行心脏按压。

有循环体征,无呼吸则人工通气;若室颤复发,则再次电击复律。

强调CPR与AED应用相结合。

(4)公众使用AEDAED操作简单,非专业人员都可掌握。

公共场所(1台/10000人)均可放置。

社区成为“最终的心脏监护病房”。

据报道存活率高达49%,为过去最有效EMS体系的2倍。

(四)BLS指征1.呼吸骤停:原因:溺水、脑卒中、FBAO、烟雾吸入、药物过量、触电、窒息、外伤等。

呼吸骤停发生时,心脏和肺对血液的氧合作用能持续几分钟,继续对脑及其他生命器官的供氧。

病人可能具备循环体征。

迅速畅通气道以及人工呼吸可挽救生命。

持续供氧可防止心搏骤停。

2.心搏骤停:循环终止,使生命器官缺氧。

无效的“喘息样”呼吸(濒死样呼吸)多发生在心搏骤停的前期,不应与有效呼吸混淆。

伴发以下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无脉搏电活动、或者心电静止(一条直线)。

(五)BLS的实施BLS是由一系列连续的操作技术组成的,包括评估技术、支持或干预技术。

(1)评估内容:包括:现场的安全、引起的原因、受伤人数等?救护者自身、伤病者及旁观者是否身处险境?伤病者是否仍有生命危险存在?判断现场可以应用的资源及需要何种支援,采取何种救护行动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