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理论与批评
6、李渔的戏曲“结构”论 李渔(1611——1679?),字笠鸿,号笠翁。 其戏曲理论主要在《闲情偶寄》一书中。 《闲情偶寄》是李渔的一部杂著,共包括词曲 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 部、种置部、颐养部八个部分,内容涉及戏曲、 歌舞、建筑、园林、饮食等等,其中有关戏曲 的部分有词曲部、演习部。词曲部论述的主要 是创作理论,演习部主要论述戏曲表演及导演 问题。。
清代文学理论与批评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是清代的文论与 以前历朝历代相比,在内容上都更为深入了, 出现了一批文论大师,如诗论领域的王夫之、 叶燮,散文理论中的姚鼐,小说理论中的金圣 叹,戏曲理论中的李渔等,都不愧为第一流的 文论家,他们的文论著作都博大精深,各成体 系。
清代的多数文论家往往能够吸纳前人和同时代 其他学者的理论观点,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学 说,因而显得视野开阔,气度恢弘,形成自己 的理论体系,体现出了有容乃大的集大成的理 论境界。
5、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号 随园老人。论诗著作主要有《随园诗话》。 乾隆时期,沈德潜的“格调”说盛行,袁枚则 倡“性灵”说与之相对:“凡诗之传者,都是 性灵,不关堆垛。”
“性灵”的主要内涵,就是性情,所以袁枚更 多时候还是以性情论诗: ☆“诗者,人之性情也。” ☆“文以情生,未闻无情而有文者。” ☆“诗写性情,惟吾所适。”
4、沈德潜的“格调”说 沈德潜(1673——1769) 。他曾选有《古诗源》、 《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 裁集》等。论诗专著为《说诗晬语》。 沈德潜论诗,注重辨别诗歌源流,他对诗歌史 作了认真仔细的清理,认为唐诗代表了诗歌史 的最高成就,“诗入宋元,流于卑靡”,则背 离了正确的诗歌传统。
清代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总结期、集大成期。
☆中国文论从先秦到魏晋,多是笼统广义的文论; ☆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诗论、文论渐趋分野; ☆宋金元时期增生了词论,小说理论、戏曲理论 也开始萌芽; ☆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进一步发展,而词论则 趋于岑寂、式微。 ☆清代文论的种类进一步健全、丰赡。
诗论:前则有钱谦益、黄宗羲、王夫之、叶燮、 王士禛,后则有沈德潜、袁枚、翁方纲。 散文理论:有方苞、刘大櫆、姚鼐的桐城派古 文论,还有倡导骈文论的阮元等。 词:创作和词论都呈现中兴局面,如前则有陈 维崧的阳羡词派、朱彝尊的浙西词派的兴起; 后更有张惠言、周济的常州词派的出现。
小说理论:在明末清初出现了金圣叹批评《水 浒传》,之后则有毛纶、毛宗岗父子批评《三 国演义》、张竹坡批评《金瓶梅》、脂砚斋批 评《红楼梦》等。 戏曲理论:有李渔的《闲情偶寄》、焦循的 《花部农谭》等。 各种文学理论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1、王夫之的“情景”说。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他的 主要文论作有《姜斋诗话》和《古诗评选》、 《唐诗评选》、《明诗评选》。
他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 文生事”。《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 实,这对作者就构成了限制,作者的艺术才能 就体现在对现成的史实的组织和处理上。而 《水浒传》则不然。作者可以根据艺术的需要 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性更可以发挥作 者的艺术创造才能。从纯艺术的角度,他更推 重这种虚构文学。
☆“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
章。”
3、王士禛的“神韵”说 王士禛(1634~1711),号阮亭,又好渔洋山 人。 清初著名诗人,领袖诗坛五十年,有《池北偶 谈》、《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 《渔洋诗话》、《五代诗话》等诗论著作,选 有《古诗选》、《十种唐诗选》、《唐贤三昧 集》等。 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
7、金圣叹的小说人物形象论 金圣叹(1608——1661),名喟,字圣叹,明亡 后改名人瑞。 少有文才,称《离骚》、《庄子》、《史记》、 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六 才子书”,而尤以评点《水浒》著名。 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 评家。他把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传统应用到小说 领域,继承前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成果,开创了 小说理论批评的新局面。
(1)“立主脑”说: 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 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2)“审虚实”说: 在“审虚实”部分,李渔着重论述古今题材的 处理问题,涉及到戏曲的真实性和典型化的问 题。
(3)“剪碎凑成”说: 李渔在论述戏曲的人物塑造时,指出要使人物 有典型性,就把此类人物所应有特征都集中到 一人的身上。他说这是“先以完全者剪碎,其 后又以剪碎者凑成。”这思想很深刻,其实已 触及到了人物塑造的典型化问题。
金圣叹非常重视人物性格塑造。他指出,《水 浒传》人物性格有鲜明的个性:“别一部书, 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 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性格都写出来。……一百 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他具体分析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人 物形象的个性,分析得活灵活现。另一方面, 他指出《水浒传》写人物,在个性当中也概括 了某一类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 旧时熟识”。体现了共性的个性就是典型化的 性格。金圣叹还具体分析了许多书中情节,论 述了这些富有个性的人物究竟是如何描写、塑 造出来的。
“情景”说: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 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 景两大元素。
2、叶燮的“理事情”说和“才胆识力”说: 叶燮(1627——1703)。 诗论著作的代表是《原诗》内外篇。 《原诗》是《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 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旨在探寻诗歌的原 理。
在《原诗》中,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 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又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 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