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追求乐学境界

追求乐学境界

追求乐学境界作者:刘红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年第02期教了28年语文,一直在思考、探索,该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言语智慧与人生启迪。

新课程背景下,我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与现状出发,从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视角,提出了“追求乐学境界”的教学主张,力图将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和现代教育思想相融通,在反思性教育实践与常规性教育实践的动态平衡中,建构具有民族文化风格,又具有现代追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追求乐学境界”教学主张的提出,是立足本土、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

其一,它源于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是非常注重“乐学”的。

《论语》开宗明义就是《学而第一》,论述学习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一开始就被提高到教育教学至高无上的位置,成为孔子教育哲学的本源性基础。

孔子又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了学习的三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和情感、态度、意志等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产生极大的学习内驱力。

“乐之”包容了“知之”与“好之”,不仅“好学”“会学”,还以“学”本身为目的,以“学”本身为快乐,使学习成为一种生命的享受。

孔子更是以“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来表述心态,强烈地抒发自己对“乐学”的钟情,表达自己的人生诉求。

语文教学“追求乐学境界”是对孔子教育智慧的学习与借鉴,是对中国教育传统价值的皈依,具有历史文化的色彩。

其二,它揭示了教学的本质。

我国古代汉语中,从字的构成上看,“教”字就来源于“学”字。

《学记》中提出了“教学相长”。

宋人蔡沈对此作注:“学,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

说明教与学不可分,教学即学习。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即教学生学”,用崔允漷教授的话来解读,“…教是为了学‟,意义就在于明白地告诉人们,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即为了学生更想学、更会学以及学得更好”,因而,“学既是教的出发点,也是教的归宿。

”教学的核心不仅是学习,还应该是快乐地学习,就像斯宾塞说的那样,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

“可以使儿童把学习看作一种游戏,看作一种消遣,假如我们把学习当成一件光荣的、快乐的和消遣的事情,假如不使他们因为忽略了求学就受到责备或惩罚,他们是会自己要求受教的”。

(洛克《教育漫话》)语文教学“追求乐学境界”,回答了“教学是什么”这一原点问题,提炼了教的行为的本质特征,就是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激发他们主动、快乐地学习。

其三,它针对当下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改已有十余年,但不可否认,陈旧的教育观念、落后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呈现出了“满堂灌”或是“机械练”“琐碎问”的教学方式,课堂枯燥晦涩、高耗低效,“被动上课”“他主学习”扭曲着学生稚嫩的身心,也扭曲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即使有些看上去很“热闹”的课堂,但因为缺少对学生“学”的研究,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学习”,所以仍是教师在唱主角,学生仍是在被动地学习,只不过这“唱”得更加巧妙,“被动”得更加时髦,教师已做的太多而隐藏得更深,学生为自己做的太少却在积极地配合,课堂只是虚伪的活力、肤浅的精彩。

语文教学“追求乐学境界”就是力图探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回归教学本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以“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何谓“乐学境界”?中国文化是特别强调理想和境界的,境界就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状态。

在美学理论中,“境界”是一种审美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冯契在分析境界时说:“境界是主客观的统一,是精神享用着的、在其中生活着、自由活动着的领域,它体现了人的精神所达到的造诣、水平,”境界是渐而升华的动态过程。

我以为,“乐学境界”是由主动学习、快乐学习而激发的主体精神力量的高扬,学生与学习本身完全相融,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震撼,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审美的满足,学习的动力系统得到彻底激活,并对新的学习充满向往,激发起更强烈的审美企盼。

“乐学境界”的内涵可概括为“三性”:主体性、体验性、过程性。

“主体性”:学生是主人,课堂是儿童真实的生活,学习是自主意识下的积极建构,发展是成就儿童完整的生命。

“体验性”:让学习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让日常经验升华为审美经验,让快乐和幸福引领儿童的成长。

“过程性”:指向学习本身,注重经历学习的过程而非只关注结果;指向深层次的快乐,在“乐”与“苦”的相融相生中,不断走向意境更高远的“大乐”;指向终身学习,使“乐学”成为“尝试”与“积累”的过程,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创造“机会”。

“乐学境界”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在传统价值和现实意义观照下的,对语文教学本质及其教育终极价值的一种追求,一种诠释。

语文的“乐学境界”中有“景”,那是一篇篇镌刻着人类追求文明的烙印,蕴藏着人类文化的精粹,散发着经典魅力的锦绣华章;“乐学境界”中有“情”,那是自由、和谐氤氲着师生,让他们贴近、倾听、对话,彼此为自己寻到了一个真善美的意义世界,使自己的人生获得了“爱”的延伸;“乐学境界”中有“道”,那是通过快乐地探索和激动的顿悟,学生拥有了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对学习建构起了自己的理解。

“景”“情”“道”在学生的审美体验中统摄、聚合、交融,给学生带来学习的“高峰体验”,并引领他们不断地追求、努力地攀登。

二“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更主动、更快乐、更高效地学习语文,它有着以下基本理念。

以儿童为主体。

从孔子的“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著名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教育思想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学习的主动权是交给学生的。

卢梭的“把儿童看作儿童”,让我对这个“人”有了更基本更丰富的“童年概念”。

“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学习,认同每一个儿童都潜藏着学习的可能性,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要全身心地呼唤着语文中的儿童,虔诚地让儿童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义无反顾地将“教语文”还位于“学语文”。

教师努力创设儿童要学的条件,总是把教学的逻辑起点建筑在对儿童的认识上,从儿童的立场解读文本,从儿童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为儿童的发展选好教学内容,为儿童的亲历设计教学过程,为儿童体验学习的成功而多元评价。

以儿童为主体,是“追求乐学境界”语文教学的根本旨归。

以学习为核心。

孔子一生志于教学,他的教育智慧关涉学习,直抵教育的核心。

“教育是一种令人钦佩的事情,然而需要时刻铭记在心的是:值得学的东西是教不出来的”。

(王尔德语)当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点来构造教育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当教育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的时候,教育才是良好的。

“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为追求知识的智者和思想者。

教师在研究语文学科特点、把握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更会研究学生学习的特点,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创设学生渴望学习的条件,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的过程,在“想学、会学、学好”中理解、积累、运用,提高语文素养。

以课程为载体。

孔子一直是以大课堂的理念组织教学活动的,课内的问难、论辩;课外的演习、周游列国的历练等,给学生思考和探索以丰富的空间,充分表现出“对话学习”的学习传统。

“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教学,即是以“对话中心”的课程为载体,使教师、学生、家长等在平等对话中结成“学习共同体”。

课堂上,教师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会根据“学讲坛程”调整课程计划或设计新的教学活动,以参与者和活动伙伴的角色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对话和互动,在彼此的交互作用中自然产生新的目标与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始终把解放学生作为课程的一个目标,不断地去发现学习、行动和想象的更多复杂性,进而去更准确地设计课程,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经验,建构自己的语文课程意义和感悟,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同时,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学记》),注重语文教材的开发,关注课外阅读的展开,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建构必修、选修、拓展等多维课程体系等,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学生处处学语文、时时学语文。

以解决问题为方式。

生活的全部在本质上都是解决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

建构主义教学的主要范型“抛锚式教学”,也强调了教学要让学生在探究事件、解决问题中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

当学生有问题意识,能对教师、同伴、书本、课堂说“不”,才会有真正的自主学习。

问题意识,这是学生认识世界、关爱世界的起点,唯有如此,他们才真正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乐学境界”,一个切身于他们心灵思索的,充满着“问题”的世界,他们才会既有对世界的探究之心,又有对世界的思想之域。

“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教学基于学生的问题,基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并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引领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见,“带着更多问题,而非更多答案去生活”。

(柏拉图语)以激励为动力。

孔子是善于正面表扬、激励学生的,这是他让学生持续乐学的重要途径。

据专家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陶西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激励是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他们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可以产生强大的动力,促进学生更有效、更快乐地学习。

“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教学中的“激励”,一定和课堂教学氛围相关联,和谐、平等、民主、合作,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让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一定和教师的“期望效应”相关联,相信“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对学生充分尊重、满怀信任;一定和因材施教相关联,并伴随着教师真诚而灵动的表扬、奖赏或批评、惩罚等方式,针对“这一个”,及时反馈、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引发更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动机。

以快乐为价值。

《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谈论志向时,孔子赞成曾点的想法:“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先进第十一》)在孔子看来,“暮春三月,已经穿上春装的时节,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子,一起到沂水边洗洗澡,到舞雩台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这就是人生的境界、教育的境界,于天地之美中,自然、自由、快乐地体悟生命,拥有一份欣赏美、追求美的生命情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