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下册《百合花开》阅读题

四年级下册《百合花开》阅读题

四年级下同步阅读《百合花开》阅读题目包铁实验小学金田第一课:1、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用“/”“.”分别标出诗词中的停顿和重音。

2、查资料,根据注释说说三首诗词大意。

第二课:1、下面那个说法是错误的。

A.作者是通过由动到静的顺序来描写阿里山云雾之美的。

B.阿里山的云雾的多变让人们充满了惊愕和喜悦。

C.是风让阿里山的云雾发生了种种变化。

(答案:A)2、下面哪些句子是比喻句?A.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

B.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

C.这时的云雾是静止的,碧绿的千山万壑和朦胧的山间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D.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这时竟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

(答案:ABCD)第三课:1、用横线画出描写绿的颜色的词语。

2、短文通过描写飞来峰、黄龙洞、屏风山、九曲十八洞、花港观鱼几方面的“绿”,表现西湖的盛景,表达了作者()。

3、说说你知道的有关西湖的诗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临安邸》、《钱塘湖春行》)第四课:1、作者为什么要提到“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2、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奇特幻想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妙处。

第五课:1、作者用用“海洋”比喻_____,用____比喻“蒙古包”。

2、文章第三段写牧女,从_____、_____、_____和幸福感几方面写她们美好的生活。

(服饰、身姿、动作)第六课:1、周庄很美,不仅因为她有小桥、流水、人家,更重要的是她的一切景致体现了()两个字。

(幽谧)2、用自己的语言分别简要概括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特点。

第七课:1、短文中,第()自然段主要写瑞丽江,第()自然段主要写看到炊烟,第()自然段主要写闻到饭香。

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傣族人住(),男人喜欢()的头帕,女人喜欢穿()的筒裙。

(上网查资料)第八课:1、元宝桥,骆驼桥是根据()叫出来的;()、(),就跟民间传说有关系了;如意桥是从唐朝诗人的诗句“()”中撷取而来的。

2、画出第五自然段的中心句。

3、判断句子的修辞手法。

A.几十里水路百座桥,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B.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

(夸张、拟人)第九课:1、什么是“知音”?2、通过这个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启发?3、用“_____”画出触动你心灵的语句。

第十课:1、上网查阅“商鞅变法”。

2、对照阅读古文:令既具,未布。

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第十一课: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你能简要地说说卖肉师傅、中年妇女及“我”分别是怎样的人吗?3、待人诚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个为人诚实的故事。

第十二课:1、用简单的话说说作者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联系语境解释下列词语:自告奋勇、满腹心事。

3、“我”拿着这长50元的假钞想要做什么?如果他这样做了,结果会怎样?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4、“我轻轻地松开手里的气球,望着它们欢快地飞上天空,我突然感觉到天真蓝。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十三课:1、文中为什么强调“这是我找到的第一份工作”?2、“我”为什么肯定“准是他拿了钻石”?“衣衫不整的人”为何会把钻石还给“我”?3、这件事给了“我”哪些启示?第十四课: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朴实而纯洁的地方”?第十五课:1、“我”是怎样送报纸的?为什么订户越来越多?2、圣诞节那天发生了什么事?我为什么会得到大家的礼物和夸赞?3、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第十六课:1、“这时厨房的小张端来了一盘干切牛肉,他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姨妈,姨妈努嘴示意,让小张把盘子送到那对父子的桌子上。

”姨妈为什么这样做?2、“……一共是六块钱,正好是我们价目表上一盘干切牛肉的价钱。

”男孩为什么要这么做?3.想象说话:一时间,所有的人都说不出话来,只有无声的叹息静静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间。

试以姨妈的口吻说说她此时的心理感受。

第十七课:1、女孩为什么卖莲花?2、用“_____”画出触动你心灵的语句。

3、读完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第十八课:1、读准题目《莲花落(lào)》。

2、上网查阅“莲花落”;文章主要讲了什么?3、耍莲花落沿家沿户地卖唱为了什么?为何那个小姑娘为我一个人耍起莲花落?第十九课:1、概括第三自然段的段意。

2、你认为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对吗?说说理由。

第二十课: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一瞥、阴霾、无济于事。

2、我向父亲撒谎的原因是( );为什么我不停地央求他,不断地自我批评,但均无济于事?3、本文主要抓住了父亲这个人物的()进行描写,塑造了一个( )的父亲。

第二十一课:1.用“____”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2.填空。

()的世界/()的颜色/()的光辉/()的气球/()的事物/()的种子3.我们奇妙的世界充满了什么宝藏?第二十二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第二十三课:1、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A形容风雨及时,适合农业生产的需要。

()B形容事情、道理很明显,容易看清楚。

()C因为病痛而发出来的声音。

()D事物之间存在的必然的联系。

()E作践,不爱惜。

()2、说明下列事物之间的联系。

A蛇、庄稼、田鼠B猫、苜蓿、土蜂、田鼠C树木、氧气、人类第二十四课:1、鸟儿有“语言”吗?鸟的叫声常常表示什么?2、科学家是如何应用鸟的叫声的?3、利用昆虫和鱼的声音可以做什么?第二十五课:1、“迷惑不解”是什么意思?文中令作者迷惑不解的事情是()。

2、为什么成年的画眉要毒死自己的孩子?3、你觉得画眉妈妈残忍吗?当画眉妈妈看着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地吞咽下去时,它的心里会想些什么?想象一下,在书的空白处做简单的批注。

第二十六课:1、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收获呢?2、看看你的衣服和鞋子上有没有“纬格罗”。

3、乔治并没有因为牛蒡子而气恼,反而从牛蒡子的依附力受到启示,从而进行思考研究,最后发明了实用性很强的“纬格罗”!其实,很多发明都是人类从大自然的启示而来的,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发明创造吗?第二十七课:1、千岛湖在哪里?为什么称为“绿色千岛湖”?2、文中举了哪些实例来说明千岛湖的特点呢?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3、介绍千岛湖的景观之后还写了什么内容?4、千岛湖的成功改造给了我们什么重要的启示?第二十八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第二十九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第三十课: 1.《小英雄雨来》的作者是谁?雨来住在哪里?铁头、三钻儿、雨啦保存的八路军衣物是什么?2、雨来是怎样脱离真的地雷阵的?3、你喜欢雨来吗?为什么?为什么称雨来为小英雄?第三十一课:1、快速读文,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海娃是个怎样的孩子?用“____”画出海娃机智勇敢的句子。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傍晚送信、被敌所困、逃跑被抓、引敌入围)第三十二课: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鬼和王得发之间通过什么传信?3、“火云鸟”象征什么?第三十三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第三十四课:1、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读文后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三十五课:1、文章开头和教科书“珍贵”有什么联系?2、文章结尾和题目、开头有什么关系?第三十六课:1、“满不在乎”是什么意思?小红军为什么要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2、小红军这时的体力真的比陈赓强多了吗?你是怎么体会到的?3、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三十七课:1、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面对特务的威胁,瑞头为何还有心情去打擦滑儿?3、瑞头是怎样向冯书记传递家中危险的信号的?从这些事情能看出瑞头是个怎样的孩子?第三十八课: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国()的作品。

2、认真思考作者最后一段提出的问题并回答。

第三十九课:1、继父为什么要带“我”上街并且大嗓门说话?2、继父“鼓励我独自进商店买东西,做家务活儿”的目的真的是为了“看海”做准备吗?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第四十课:1、文章从哪些地方体现出爸爸对孩子的爱?2、孩子充满灵气的大眼睛里有(),父亲宽宽的大手握着儿子的小手能感受到()。

第四十一课:1、什么是“优雅”?文章从那几个方面表现清洁工的优雅?2、“他”做清洁工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3、文末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凸显了文章的写作目的)第四十二课:1、请说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空闲、繁重、短暂。

2、作者两年多没有写一点东西,理由是没有时间。

你同意这个理由吗?请说明原因。

3、读完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还想到了哪些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谚语?第四十三课:1、文中写爷爷回忆大儿子比利的情节有什么作用?2、文章标题为“永不道别”,请探究其内涵。

(道别时,不应记住离别的悲伤,应把相处时的快乐幸福牢牢铭刻在心中;道别时,不应被悲哀、孤独缠绕,应坦然地面对一切;道别时,也应对生活、生命充满着热爱,把人性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第四十四课:1、蜘蛛遇到哪些危险?作者想到了什么?2、牢记文章最后一段,在你遇到困难时希望你能想起它。

第四十五课:1、大海和暴风雨的精灵指的是()。

2、作者是怎样描写海鹰的翅膀和叫声的?3、从海鹰的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示?第四十六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第四十七课:1、“我不由得一个翻身,想一把抱住歌溪……”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歌溪带给了我们哪些欢乐?第四十八课:1、第四自然段段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说说这种修辞的表达作用。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记述的三件事。

(①摘芦叶做哨子吹。

②用芦叶折成芦叶船。

③在芦苇丛中抓纺织娘。

)第四十九课:本文是著名作家()的作品,写活泼的孩子在雨天、夜晚把()作为观察()的唯一窗口,天窗引发了孩子们丰富的()。

全文词汇丰富,句式既工整又多变化,运用了()、()、()等修辞手法。

第五十课:文章是著名诗人()在童年时和()一起劳动后,通过吃瓜,作者回忆了(),充满了()之情。

第五十一课: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分别标出诗词中的停顿和重音。

2、查资料,根据注释说说三首诗词大意。

第五十二课:1、“汇拢”的“拢”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再查____。

“拢”在字典里的解释有:A梳理;B总合;C收拢;D靠近,这里应该选____。

2、为什么说在童年的记忆中,“绿叶”最使“我”着迷?第五十三课:1.在麦子熟了,豆荚长大的时候,孩子们做了哪些有趣的事?2.从这些事中您能够体会到他们当时怎样的心情?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第五十四课:1、从孩子们对着打旋往天上飞的吊娟唱歌谣这个情景,你感受到了什么?2、什么是“罩生”?3、你最喜欢作者讲述童年片段的哪个场景?为什么?第五十五课:1、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2、文章对风雨来临的描写前后有什么变化?尝试用几个词语来概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