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期末案例分析题(案例后附有5个选择题,选择题为不定项选择。
)案例分析一:2006年10月18日,一份通知让安徽省某市机关报记者李欣陷入了沉思。
6年前,他顺利获评安徽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中级职称,按照惯例,5年后即可参评副高职称,2005年,因为论文数量不够,李欣未参加,今年,他四下求助,以为过了论文关,就可高枕无忧。
而现在,因为这个通知,李欣评选副高职还需过一道很重要的关。
事情起因于5天前,省人事厅等有关机关下发了《安徽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下称《试行标准》)。
《试行标准》与往年有了较大改变,“除了以往都有的论文和获奖要求外,增添了许多量化数字指标”。
但真正挡在他面前的“坎”是该标准中一项有关“正面报道”的规定。
根据《试行标准》有关规定,在高级记者、编辑职称评定能力条件栏中,悄然增添了一项内容,“每年在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刊播正面宣传报道安徽的稿件不少于三篇,其中专职从事向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供稿的,每年不少于30篇。
”“中央主要媒体”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五家。
除了增加明确的量化指标外,文件附则中还制定了相应的处罚规定,在“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严重导向错误,除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外,在以后两年内不得申报”。
该标准的出台难住了许多如李欣这样在基层党报工作了十余年的老记者。
更有受访者认为,“地方报纸首要任务是为地方服务,而向上投稿宣传安徽形象应是外宣部门的工作,”因此,《试行标准》对一般记者来说要求过严。
更多的参评者则流露出疑惑:中央主流媒体除了这五家,其他的比如新华社下属的报纸,团中央下属的《中国青年报》,算不算?如果我的报道被中央电视台某读报栏目读了算不算?……类似的疑问还包括对正面报道的理解,一位擅长时评的新闻从业者问道,“有很多报道并不是正负截然对立的,比如话题之类的评论报道,怎么算”?此次新颁布的试行标准是安徽省人事厅根据新形势,实施职称评审改革的试点工作之一。
根据安徽省人事厅官员的解释,文件出台的背景是,国家关于新闻行业的职称评定标准还是1986年公布的,安徽省的相关标准也已颁布多年,目前的形势,“已经不能完全合乎中央反复强调的人才新战略和新要求”。
这位官员表示,“我们不能等中央出了以后,地方再出,所以率先尝试”。
他甚至慨言,作为主管部门,如果还坐守旧标准,就是行政不作为。
新闻系列的试行标准于是应运而生,遵循的原则被这位官员概括为“松门槛,严能力”。
该官员认为,“高级职称意味着在此岗位上有着更高的专业要求,同时也应成为行业榜样,作出更大贡献,如果连在中央媒体上发表文章都做不到,怎么能说是称职的高级”?至于参评者因为所在报社和具体工作的差异而出现的困难,他说,“改革必然要损害掉部分人的利益,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运用的主要理论:科学决策的原则(P185-187)、行政决策体制(P1915-192)案例分析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响应大部制改革的要求,成都府南河治理结束了“五龙治水”的局面。
改革前,府南河分属几家管理:水利局管农村段,市容环卫局管河流下水道,市政公用局管河道,府南河管理办公室管府南河综合治理,国土局管地下水。
新组建的市水务局将全市的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河道、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所有涉水事务实行城乡统一管理,水务管理的一体化,结束了“多龙管水”的局面。
通过统筹考虑城区防洪和环境用水,将原来当作“水害”放走的雨洪水进行科学调配,2005年利用雨洪水近2亿立方米,冲洗城区河道淤泥近10万立方米,有效地改善了城区河道水质。
这之后,成都连续碰到大雨,而下穿隧道再没有被淹过。
水务局一位老职工欣慰地说:“体制顺了,水都知道往哪儿流了。
”成都市实施“大部门体制”的成效还包括:撤消农牧局,设置农业委员会;撤消水利局,组建水务局;撤消交通局,组建交通委员会;撤消林业局和园林局,组建林业和园林局。
改革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和障碍。
“职能整合的面越广,所触及的部门利益越多,受到的干扰就越大。
”知情人士说,“一些部门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不愿交出管钱、管审批的权限。
”部门整合,职能合并,相同的两三个部门合到一起,中层干部必然多了出来,而干部的调整和精简,也涉及许多人的根本利益。
“宁伤感情不伤工作。
”成都市领导态度坚决,只要利大于弊,就要坚决去做,不能因为干部的私利影响群众民生的改善。
为使探索顺利进行,成都市把职能整合作为核心,将部门先合进来、工作开展起来。
富余人员也没有简单地进行分流,而是人随职能走,在不突破编制的前提下,通过考核逐步消化;处级干部按照核定的职数,通过考核竞争上岗;局级干部年龄大的保留待遇退居二线,或调整充实到其它部门,纳入调整和分流的1100多人实现了平稳过渡。
运用的主要理论:行政改革的动因(P354-356)、行政改革的趋势(P359-363:效率和有效管理、分权和非集权化、引入市场机制)、行政改革的阻力(P351-354,主要是内部官僚集团的反对)案例分析三:2003年12月23日夜晚10点左右,中国石油总公司川东勘探公司位于重庆市开县高桥镇正在钻探的天然气井发生了特大井喷事故。
由于救助不及时,井喷事故最终造成243人死亡,2142人中毒住院治疗,6万5千名当地居民被紧急疏散,各种经济损失高达6432万元。
事后经国务院特大事故调查组专家的调查认定,这次井喷事故是一起严重责任事故作为生产企业的中石油总公司所属钻探公司违规操作是导致井喷发生的最直接原因,该公司是本次事故的直接和主要责任者。
然而,从事故的发生到灾民受灾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其间应急处置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救灾抢险的成效。
首先,由于中国石油总公司为中央部属企业,其安全生产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纵向管理,因此中国石油总公司川东钻探公司在进入开县进行施工作业前,并没有与当地政府共同制定事故灾害预防规划,更没有共同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其次,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没有建立应急联络通道。
事故发生后,矿方首先向其上级卞竹部门如川东钻探公司、四川石油管理局汇报,而近在咫尺的地方政府反而是在最后才得到井喷事故的消息。
据开县政府的报告显示,县政府是在23时26分首次接到重庆市政府位班室和川东北矿区的通报的,此时距事发己一个半小时。
县政府成立的先遣队在24日凌晨2时10分才到达高桥镇,下达了全面疏散命令,组织群众向3公单外撤离。
此时,距发生井喷己过了4小时25分,很大程度上贻误了最佳的避难疏散和救灾抢险时机。
面对高危企业的施工作业,地方政府过分依赖于生产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理,没有从政府灾害应急处理的角度建立相应的监测情报体系。
以至于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全然不知,既不能及时地收集灾区的受灾情报,从而把握灾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救灾方案;又不能将政府所掌握的灾害情报和应急措施及时地传输给灾区民众。
由于当地农村己取消了高音喇叭,多数农家又没有电话,因此无法得到通知,结果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再次,由于开县政府事先没有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在得知井喷发生后,并不知道应该如何组织救灾抢险。
而在后来的救灾过程中,又因为没有相应的救灾设施,无法向灾民提供临时的安全避难场所、必要的防毒用具和紧急疏散用的交通工具。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虽然政府当晚即组织十部通知村民撤离,但因为没有防毒面具等专业工具,无法进入危险区域挨家挨户通知。
灾民通过各种途径得知灾害情报后,大多惊慌失措,四处逃逸。
这无形中增加了救灾抢险的难度。
综上所述,生产企业违规操作,是造成这次井喷事故灾害的直接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但是,如果上述任何一个环节起到应有的作用,都会较大程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
(案例来源:滕五晓,公共安全管理中地方政府的责任及其作用,《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运用的主要理论: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P81民主集中制地方政府模式,垂直管理模式,部属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间缺少沟通)、国家干预的原因案例分析四:巴西联邦共和国国土辽阔,面积有850多万平方公里,全境大部为丘陵、高原和低山。
交通不发达,大部分道路为自然路,铁路总长仅2万余公里,沿海航道为许多地区之间惟一交通渠道。
原先首都设在里约热内卢,它偏居东部海岸,远离内地。
联邦政府的政令不能及时地顺利地传递到全国,尤其是边远地区。
广大内地长期得不到开发。
到本世纪40年代,巴西已开发的面积还不及总国土的23%,全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对国防安全工作也极为不利。
巴西政府再三研究,经过半个世纪的酝酿,1960年决定把首都由沿海迁往内地巴西利亚,以促进广大边远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亚马逊河地区的开发。
首都设到巴西内地高原上,在此形成一个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既使国家政令和文化思潮得以就近向外传递,增强了边远地区的向心力,唤起开发落后地区的民族意识,又使以巴西利亚为中心,形成伸向全国重要城镇和边疆地区的交通网,带动了周围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巴西利亚首都的兴建,确实大大促进了巴西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促进了西部地区草原地带的开发,现在那里的谷物产量占全巴西的30%。
运用的主要理论:行政环境的概念(P29-27)、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P28-29)、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关系(P28-29)、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P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