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桥梁明挖地基与基底处理工艺

桥梁明挖地基与基底处理工艺

桥梁明挖地基与基底处理工艺
1.基坑开挖
1)无水地基开挖
一般小桥梁基础基坑开挖,采用人力施工方法;大、中桥基础,其基坑大而深,挖方量大,可采用机械或半机械施工方法。

(1)为避免地面水冲塌坑壁,在基坑顶缘适当距离设截水沟。

坑顶边应留护道。

(2)应避免超挖。

若超挖,应将松动部分清除,其处理方案应报监理、设计单位批准。

(3)挖至标高的土质基坑不得长期暴露、扰动或浸泡,并应及时检查基坑尺寸、高程、基底承载力,符合要求后,应立即进行基础施工。

(4)每天开挖前及开挖过程中,应检查基坑或管沟的支撑及边坡情况。

如发现异常(裂缝、疏松、支撑折断等),应立即采取防范、补救和加固措施。

(5)开挖深度超过2m的,必须在边沿处设立两道护身栏。

夜间施工必须有充足的灯光照明。

(6)挖大孔径桩及扩底桩施工前,必须按规定采取防止坠落、掉物、塌壁、窒息等的安全防护措施。

(7)基坑施工不可延续过长时间,自基坑开挖至基础完成,应连续施工。

2)有水地基开挖
若地基的渗水量太大,超过了排水能力,或基坑土质不好,采用抽水开挖基坑时将会产生涌砂或涌泥现象,此时宜采取有水开挖的方法。

常用的开挖方法有如下3种。

(1)水力吸泥机方法。

此法适用于砂类土及砾卵石类土,不受水深限制,其出土效率可随水压和水量的增加而提高。

(2)空气吸泥机方法。

此法适用于水深5m以上的砂类土或夹有少量碎卵石的基坑,浅水基坑不宜采用。

在黏土层使用时,应与射水配合进行,以破坏黏土结构。

吸泥时应同时向基坑内注水,使基坑内水位高于河水位约1m,以防止涌砂或涌泥。

(3)泥掘机方法。

此法适用于各种土质,但开挖时要注意基坑边坡的稳定性,可采用反铲挖掘和吊机配抓泥斗挖掘,一般工效很高。

2.基坑排水
基坑坑底多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随着基坑的下挖,渗水将不断涌进基坑,为保持基坑的干燥,便于基坑挖土和基础的砌筑与养护,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

目前,常用的基坑排水方法有集水井排水法和井点降水法两种。

1)集水井排水法
基坑较浅,土体较稳定或土层渗水量不大时可用集水井排水法。

集水井排水施工时,应在基坑内基础范围外坑角或每隔30~40m设置集水井,且应设置在河流上游方向,井间挖排水沟,使基坑渗水通过排水明沟汇集于集水井内,然后用水泵抽出,将水面降至坑底以下。

集水井可用荆笆、竹篾、编筐或木笼围护,坑底宜铺设30cm左右厚度的滤料(碎石、粗砂),以防止泥、砂堵塞吸水龙头。

集水井应随挖土逐层加深,挖至设计标高后,坑底应低于基坑底1~2m。

应有专人负责维护集水沟和集水坑,使其不淤、不堵,能不停地将水排出。

集水井排水法的抽水设备有潜水泥浆泵、活塞泵、离心泵或隔膜泵等,排水能力宜为总渗水量的1.5~2.0倍。

2)井点降水法
井点降水法适用于粉细砂、地下水位较高、有承压水、挖基较深、坑壁不稳定的土质基坑。

选择井点类别时,应按照土壤的渗透系数、要求降低水位深度以及工程特点而定。

井点布置根据基坑平面尺寸、土质和地下水的流向,以及降低水位深度的要求而定。

当降水深度不超过6m时,可采用单排线状或环形井点布置,井点管应距基坑壁1.5~2.0m。

当降水深度超过6m时,应采用二级井点降水。

井管可根据土质分别用射水、冲击、旋转及水压钻机成孔。

降水曲线应深入基底设计标高以下0.5m。

井管埋设过程中,当井点管管端设有射水用的球阀时,可直接利用井点管水冲埋设。

井点管埋设完毕,应接通总管与抽水设备进行试抽水,检查有无漏水、漏气,出水是否正常、有无淤塞等现象。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检修好,方可投入使用。

井点管使用时,应保证连续不断地抽水,并准备双电源,按照正常出水规律操作。

抽水时需要经常观测真空度以判断井点系统工作是
否正常。

真空度一般应不低于55.3kPa,并检查观测井中水位下降情况。

当有较多井点管发生堵塞,影响降水效果时,应逐根用高压水反向冲洗或拔出重埋。

基础工程施工完毕且基坑已回填土后,方可拆除井点系统。

井点管所留井孔必须用砂砾或黏土填实。

采用井点降水法进行基坑排水时,施工中应做好地面、周边建(构)筑物沉降及坑壁稳定的观测,必要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3.不同基底处理
1)多年冻土地基的处理
(1)基础不应置于季节冻融土层上,并不得直接与冻土接触。

(2)基础的基底修筑于多年冻土层(即永冻土)上时,基底之上应设置隔温层或保温层材料,且铺筑宽度应在基础外缘加宽1m。

(3)按保持冻结原则设计的明挖基础,其多年平均地温高于或等于-3℃时,应于冬期施工;多年平均地温低于-3℃时,可在其他季节施工,但应避开高温季节。

(4)施工前做好充分准备,组织快速施工。

做好的基础应立即回填封闭,不宜间歇。

必须间歇时,应以草袋、棉絮等加以覆盖,防止热量侵入。

(5)施工过程中,严禁地表水流入基坑。

明水应在距坑顶10m 之外修排水沟。

水沟之水,应远离坑顶排放并及时排除融化水。

(6)施工时,必须搭设遮阳棚和防雨篷,并及时排除季节冻层内的地下水和冻土本身的融化水。

2)岩层基底的处理
(1)风化的岩层,应挖至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或其他方面的要求为止。

(2)在未风化的岩层上修建基础前,应先将淤泥、苔藓、松动的石块清除干净,并洗净岩石。

(3)坚硬的倾斜岩层,应将岩层面凿平。

倾斜度较大,无法凿平时,则应凿成多级台阶。

台阶的宽度宜不小于0.3m。

3)溶洞地基的处理
(1)影响基底稳定的溶洞,不得堵塞溶洞水路。

(2)干溶洞可用砂砾石、碎石、干砌片或浆砌片石及灰土等回填密实。

(3)基底干溶洞较大,回填处理有困难时,可采用桩基处理,桩基应进行设计,并经有关单位批准。

4)泉眼地基的处理
(1)可将有螺口的钢管紧紧打入泉眼,盖上螺帽并拧紧,阻止泉水流出;或向泉眼内压注速凝的水泥砂浆,再打入木塞堵眼。

(2)堵眼有困难时,可采用管子塞入泉眼,将水引流至集水坑排出或在基底下设盲沟引流至集水坑排出,待基础砌体完成后,向盲沟压注水泥浆堵塞。

采用引流排水时,应注意防止砂土流失,引起基底沉陷。

(3)基底泉眼,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处理,都不应使基底泡水。

4.基坑回填
当墩、台施工完毕后,即可对基坑进行回填,基坑回填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基坑回填时,其结构的混凝土强度应不低于设计强度的70%。

(2)在覆土线以下的结构必须通过隐蔽工程验收。

(3)基坑内积水须抽除,淤泥及杂物须清除干净。

(4)回填须采用含水量适中的粉质黏土或砂质黏土。

填土应分层铺筑,分层夯实或压实,每层松铺厚度一般为30cm,在墩、台结构物两侧同时回填,同步上升。

若基坑为道路路基,则应按道路施工的要求进行。

桥台填土一般应在梁体结构安装完成后进行,若施工安排确须提前,应对填土高度和上升速度加以限制,并加强对台身位移的观察。

在台身或挡土墙设有泄水孔部位,应按设计要求做泄水过滤层,严禁卡车直接在台后卸土或推土机推土,以免台背发生前倾或位移。

设有支撑的基坑,在回填土时,应随土方填筑高度分次由下往上拆除,严禁采取一次拆除后填土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