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火力发电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危害

火力发电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危害

附录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理化特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接触限1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一氧化碳(8)(锅炉、电焊)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嗅、无刺激性气体,当与空气混合后爆炸极限为12.5 ~ 74% ,当空气中浓度达58.5 mg/m3时,人接触150分钟可有轻度头痛;而浓度达300 mg/m3时,接触2小时后可致严重头痛、眩晕。

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并有恶心、呕吐、心悸、四肢无力,甚至昏厥。

只要脱离接触,呼吸新鲜空气,症状会很快消失。

严重一氧化碳中毒,可出现昏迷、意识丧失等。

经治疗好转后,个别病例于数日或数周后突然出现神经或精神症状,甚至出现瘫痪、失明、失语等严重后发症。

一氧化碳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列为II级,属高度危害;已列入《高毒物品目录》;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一氧化碳被列为可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所致职业病及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23-2002)。

CO急救措施:1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2)氮氧化物3。

又)(锅炉、电焊)X氮氧化物是氮的氧化合物的总称。

氮氧化物包括多种化合物。

接触到的氮氧化物主要是NO和NO。

氮氧化物中除NO外均极不稳定,NO遇水汽和氧即转化为NO2。

NO2较难溶于水,具有刺激性气味。

分子量46.01,熔点-11.2℃, 沸点21.2℃,蒸气压101.31 ( 21℃) kPa。

NO分子量30.01,熔点-163.6℃,沸点151.8℃,蒸气压101.31 (- 151.7℃) kPa。

NO2主要引起肺损害。

急性吸入可致肺水肿、化学性肺炎和化学性支气管炎。

长期接触较低浓度氮氧化物,可有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引起慢性咽喉炎、支气管炎和肺水肿,有人还有神衰症状,如头昏、头痛、无力、失眠、食欲减退等以及慢性呼吸道炎症。

氮氧化物在《职业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列为m级,属于中度危害;二氧化氮已列入《高毒物品目录》,而一氧化氮属于一般有毒物品。

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氮氧化物是可能导致氮氧化物中毒和化学性眼部灼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所致职业病及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 (GBZ15-2002)。

氮氧化物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3)二氧化硫002)(锅炉)二氧化硫为无色气体,具辛辣及窒息性气味。

分子量64.07,密度2.3g/L,沸点-10℃,熔点-72.7℃。

二氧化硫易被粘膜的湿润表面所吸收形成亚硫酸,一部分进而氧化为硫酸,它对呼吸道及眼具有强烈刺激作用。

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

职业禁忌证: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间质性肺病二氧化硫未列入《高毒物品目录》,属于一般有毒物品;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二氧化硫列为可能导致二氧化硫中毒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所致职业病及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二氧化硫中毒诊断标准》(GBZ58-2014)SO2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4)硫化氢(H2S)(生活污水池)可燃性无色气体,具有典型的臭鸡蛋味。

易溶于水、乙醇、汽油、煤油和原油。

呈酸性反应。

能与大部分金属反应形成黑色硫酸盐。

硫化氢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硫化氢急性毒作用特点是,较低浓度即可引起呼吸道及眼粘膜的局部刺激作用;浓度越高,全身性作用愈明显,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窒息症状。

出现轻度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进一步发展出现意识障碍,或有明显的粘膜刺激症状,如咳嗽、胸闷、视物模糊,重者出现昏迷、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或“电击样”死亡。

硫化氢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列为II级,属高度危害,并已列入《高毒物品目录》;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列为可能导致“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所致职业病及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GBZ31-2002)。

不同浓度硫化氢对人体的影响见下表。

不同浓度硫化氢对人体的影响2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5)氨(NH3)(锅炉加药)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恶臭味,易溶于水和酒精中。

28%水溶液称强氨水,液氨是强腐蚀性有毒物质。

主要经呼吸道吸入,对粘膜和皮肤有碱性刺激及腐蚀作用,可造成组织溶解性坏死,液态氨的蒸汽强烈刺激黏膜和眼睛,有窒息作用,高浓度时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

氨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列为IV级,属轻度危害;已列入《高毒物品目录》;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氨被列为可能导致“急性氨中毒”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所致职业病及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GBZ14-2002 X《职业性化学性眼部灼伤诊断标准》(GBZ54-2002 X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GBZ51-2009)。

不同浓度氨对人体的作用见下表。

不同浓度的氨对人体的作用3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6)二氧化碳(82)锅炉二氧化碳,无色无臭气体,分子量44.01 蒸汽压1013.25kPa/-39℃,溶于水、密度相对密度(水=1)1.56/-79℃;相对密度(空气=1)1.53稳定。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

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

急性中毒: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

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能造成-80 ~-43℃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严重的冻伤。

所致职业病及诊断标准《职业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GBZ78-2010)二氧化碳(€»2)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7)氯化氢及盐酸旧口)(化水)具有强烈刺激酸味的无色气体,极易溶于水成为盐酸;同时,也溶于乙醇和乙醚等。

接触氯化氢气体和盐酸酸雾后,可导致细胞损伤,另外对局部黏膜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坏死。

所致职业病及诊断标准《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GBZ20-2002 )、《职业性牙酸蚀症诊断标准》(GBZ61-2002 )、《职业性化学性眼部灼伤诊断标准》(GBZ54-2002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GBZ51-2009)。

HCl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8)氢氧化钠(NaOH)(化水)氢氧化钠别名苛性碱,烧碱,火碱。

白色不透明的晶体,有块状、片状、粒状和棒状等。

成溶液的产品俗称液碱。

易溶于水,同时放热,并溶于乙醇和甘油中。

因碱吸湿性很强,露放在空气中,最后完全潮解成液体。

分子量40.01,密度 2.130g/cm3(20℃),熔点318.4 ℃,沸点1390℃,蒸气压0.133kPa(739℃)。

本品具有腐蚀和刺激作用。

皮肤接触高浓度本品,特别是皮肤潮湿时,能引起比酸更深而广泛的灼伤。

经常接触本品溶液的劳动者,可见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皮肤病,在前臂和手部患有深浅不一的“鸟眼状”溃疡。

即使和很稀的氢氧化钠溶液接触也能使指甲变薄,变脆。

个别病例可有整个指甲损毁。

要特别注意本品对眼的损害,即使很少量的本品进入眼中也是很危险的。

所致职业病及诊断标准《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GBZ51-2009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GBZ20-2002 )NaOH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 分钟。

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就医。

(9)硫(H2SO4)(变电站蓄电池)属III级危害物,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高浓度引起喉痉挛和声门水肿而死亡。

慢性影响有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水肿和肝硬化。

可能造成的职业病危害有:化学性灼伤、接触性皮炎、牙酸蚀病。

所致职业病及诊断标准《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GBZ51-2009)《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GBZ20-2002)H2SO4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

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

立即就医。

(10)锰及其化合物(电焊作业)氧化锰主要来自含锰焊丝和焊件,根据工程介绍,维修车间使用CO2气体保护焊机。

在焊接过程中,焊丝中的锰在高温电弧的作用下被氧化,进而凝聚成氧化锰烟尘。

锰烟尘经呼吸道吸入,由肺泡壁吸收后,被巨噬细胞吞噬,经淋巴管入血。

早期为类神经症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出现嗜睡、精神萎糜、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病情发展后可出现锥体外神经障碍的症状,可表现为两腿发沉、笨拙、易于跌倒,口吃、举止缓慢,完成精细动作困难等锰中毒症状。

所致职业病及诊断标准《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 (GBZ3-2006)。

锰及其化合物急救措施:1.口服高锰酸钾者用清水洗胃,直到洗出液无色为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