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说课稿第【1】篇〗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合肥五十中天鹅湖教育集团望岳校区八年级语文组的方方,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课文《秋天的怀念》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2、教材特点:本单元课文,从内容主题看,属于“亲情单元”,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而作者用平静内敛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蕴含了作者对已逝母亲的深切怀念,又抒写了因当时只顾自己肆意发泄而不顾惜母亲的悔恨之情,以及不懂母爱、不珍惜母爱的深深愧疚,和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二、说学情这是第二单元有关亲情的第一篇文章,七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体悟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感悟人间真情,给学生一次爱的洗礼。
但他们刚刚步入初中,理解本文的是描写母亲的主题并不难,但只停留于浅层的解读,无法从内心上真正受到震撼,并且要理解文章深埋的情感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所以,给学生搭好梯子,把学生体验和文本巧妙链接很重要。
学情是教学的起点。
三、说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必须的审美潜力,提高文化品位。
单元的目标:①感受和理解亲情,唤醒和丰富学生的亲情体验,深化理解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
②继续学习朗读,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③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特点。
依据课标、单元目标和学情,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②朗读、品读细节,探讨母爱的内涵。
③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悔恨之情,理解“好好儿活”的生命的意义。
④仿写小诗,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故事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朗读教学,品读细节,理解母爱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平静内敛的文字后蕴含的悔恨愧疚之情,以及对“好好儿活”生命意义的感悟;仿写诗歌四、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
《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因此本课的教学我综合运用:朗读教学法:继续学习朗读技巧(重音、停连、语气、节奏),采用齐读、个人读、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跳读、反复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点拨法、讲授法、示范法、师生合作法、小组合作法、比较阅读法等2、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自主学习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本次活动主题是:“短文长教”,需设置了三个课时,每个课时我设置有各自目标:第一课时:学习朗读;第二课时:悟读人物;第三课时:随堂就文。
(一)第一课时学习朗读【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散文教学的基石:对于培养语感、朗读促进领悟、提高审美等方面都有好处。
而第一单元已经重点学习了朗读的技巧中的重音和停连,朗读能力得到一定训练,本单元的单元目标里要求学习:在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
基于此,设置一个课时的朗读教学,复习重音和停连,并且把朗读中关注语气的目标落实到位。
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课文的过程,通过深入朗读,可以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为下节课课文内容学习打好情感基础。
【流程】1.温情导入:有人说:“我什么也没忘,但有些事只是适合收藏。
”(史铁生《我与地坛》)在代表着沉静丰盈、成熟的秋天,我们听他诉说他没有忘记,值得怀念的故事。
【设计意图】“收藏”与课题“怀念”词语是近义词,由作者自己话导入,更贴近文本2.知人论世:(思维导图)【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形式出现,介绍作者更加简洁直观。
3.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1).读准字音,把握语气(2).“连词成句”:选择以下词语,概括文章一句话(方法:什么人因为什么,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词语:瘫痪憔悴捶打整宿絮絮叨叨暴怒无常诀别翻来覆去侍弄喜出望外【设计意图】掌握字词是理解文本的根基,梳理生字词是每课的必修,尤其对于七年的孩子,设置了“读准字音”环节;但只停留于会读会写还不够,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所以我安排了“连词成句”环节,并教授具体方法,锻炼其具体运用的能力,完成对课文整体感知。
4.学习朗读:1)老师范读:要求:听读课文,明确感情基调学生标注朗读符号:重音(.)、停顿(长V)(短▲)、连接Λ【设计意图】第一单元的朗读教学重点学习的是重音和停连,故安排“老师范读”以正确示范并复习;要求学生标注朗读符号环节用来巩固已学习的重音和停连符号使用2)朗读指导:语气符号(上扬↗延长→下降↙),并每段以部分句子为例,练习朗读。
感情基调:深沉忧伤语气:整体上平静而内敛第1段: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激动语气第2段:语气陡然低沉第3段:略带轻松愉快的语气第4段:陡然低沉,语气缓慢,沉重第5、6段:沉痛、痛心停顿一会(拉开回忆时空) 第7段:沉重、淡定、读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
【设计意图】学习语气符号使用,并在朗读中读出正确语气,是本课时学习的重点,老师教授标注语气的符号后,以具体例子指导,学生再练习,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的基建工作。
5.牛刀小试(小组合作)要求:1.四人一组,选择两到四个段落,用合适语气朗读,读准重音、停连,反复练习 2.小组内部:分工明确,人人张口 3.朗读形式:个人读、男女读、分角色读、齐读、跳读等.各小组PK:小组展示,选出最佳三组,颁发小礼品【设计意图】这部分安排是突破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学会用正确语气朗读课文。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本课时朗读语气学习付诸实践,并巩固重音和停连学习,将学生置于朗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同时,为了使朗读展示时形式多样,就设置了“个人读,男女读,分角色朗读,齐读,跳读等”形式供小组选择;设置“小组PK”和奖励小礼品,为了激发学生展示热情,增加参与度。
6.作业设计:使用“喜马拉雅”等软件,配乐朗读,录成朗读音频。
【设计意图】用音频方式记录声音,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二)第二课时悟读人物【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可以品味作品中的语言。
本课时教学中对母亲形象的认识和感悟是重点,对作者感情和对生命的理解是难点,本课时围绕这两个方面开展教学。
【流程】1.词语导入:发现下面两个词语共同点?瘫痪 (tān huàn) 憔悴 (qiáo cuì ) →都与”“病”有关生病的人是谁:我,母亲【设计意图】课文中重点词语导入,复习字词,又引入文章主要人物2.梳理课文:默读课文,思考:围绕“看花”,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明确:母亲要带我去看花;我答应母亲去看花;我和妹妹去看花。
母亲没能陪我去看花【设计意图】培养默读能力,梳理课文,理清事件,完成整体感知。
3.悟读母亲:课文第六段:“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重复的词:艰难(设计意图:以文章词语“艰难”为抓手,理解“母亲”)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里:1)母亲之难,难在“言”:(关注标点)①三个“……”(生朗读,并指导)“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②“?”(比读)2)母亲之难,难在“行”(关注动词)①三个“悄悄的”:(生朗读,并指导)悄悄地躲出去悄悄地进来悄悄地出去②扑、抓、挡(品读)总结:母亲形象:慈爱、坚韧、包容、睿智、无私【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
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
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
通过朗读、比读、品读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各方面知觉体验,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和感情。
关注标点符号,关注重叠的动词、精准的动词,在品中读,读中品,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感受一个个平凡的细节背后的母亲形象,而深入理解伟大母爱的内涵,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
4.悟读“我”1)感知“我”的变化:(齐读)“我可活什么劲儿!”“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变化原因:“我”明白了母亲对自己的期望,不应该消沉下去2)我的“新生”:(改写)“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再也不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再也不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情感:悔恨愧疚、对母亲的深切感怀【设计意图】有了对母亲形象分析的铺垫,学生对这份沉甸甸的爱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作者复杂的情感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改写训练,实质上是对理解作者心理的解答,答案是否合情合理,能检验学生能否真懂其意。
这个过程中,对作者复杂情感的理解在学生的表达中完成。
5.悟读主旨“好好儿活”1)我会:和妹妹一起去看菊花,读懂花语(小组讨论)黄色淡雅(平淡朴实)白色高洁(纯洁高尚)紫红深沉而热烈(有活力不张扬)总结:每个人都如同菊花一样,可以活得平淡朴实,可以活得纯洁高尚,可以有活力不张扬2)读懂“好好儿活”(小组讨论,老师点拨):①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可以有不同的活法,可以活得平淡实在,可以高尚纯洁,有活力而不张扬;②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作者史铁生找到了属于自己幸福的路:写作?3)补充介绍(出示资料)莫言评价: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作品:《我遥远的青平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青年文学奖《务虚笔记》获得上海市长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病隙碎笔》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设计意图】《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故设置学生小组讨论“读懂花语”、读懂“好好儿活”的内涵,然后班级交流,学生经过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再由老师点拨,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6.结语:汪国真《热爱生命》结束作业设计:阅读是对伟大灵魂最好的怀念:①完成阅读理解:《合欢树》②课外推荐阅读:散文《我与地坛》小说《命若琴弦》【设计意图】以《热爱生命》诗歌结束,总结全文,合乎情境;作业设计里要求完成《合欢树》这篇阅读理解题,是为了督促学生更好理解“母亲”的形象,课外推荐阅读同作家其他作品,更深入理解作者史铁生人生和思想,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